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敦煌民间习俗.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06363453
  • 上传时间:2023-08-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敦煌民间习俗敦煌的民间节庆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说法,其中“大节”有“春节” “惊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 “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习俗敦煌民间禁忌也很多,大多带有宗教性,是 历代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习惯,有一定科学成份,起自我保护、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作用敦煌的过年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 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 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 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 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 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 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 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 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 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 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 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 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 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 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 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 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 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 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 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 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 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 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 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 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敦煌的春节食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就要起床,不能睡懒觉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先 人”敬香,接着放鞭炮,之后就是吃饺子饺子是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 人勤地富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 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 年时吃饺子,即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大年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俗称人七日)人七日这一 天.家家户户吃长面,又叫“拉魂面”,预示着人人都能健康长寿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 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汤圆”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 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敦煌春节禁忌】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运程好坏的兆示期,因 此“禁忌”特别多。

      言语方面,凡是“破” “坏” “没” “死” “光” “鬼” “杀” “病” “痛” “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 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或呵斥,以免孩子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 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要及时说一声吉利话来弥补,如东西打碎了,要立 即说上一句“岁岁平安”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加以化解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慢慢被淘汰,因 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 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敦煌民间的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 说法,其中“大节”有“春节”“惊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 “小年” 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足以说明节日 饮食的重要大年三十“装仓面"腊月三十的晚饭(农村叫后晌饭),是这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一般家庭都 要擀长面,炝臊子,吃“碱面”进餐时间还必须在'请神”(祭祖先)之后,全家长幼同桌围座, 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讲说这一年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酬神祭祀、经济收入、来 年生活安排等,也相当于家庭年终总结吧。

      这顿饭要求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吃饱到最大程度,称为 “装仓面”其用意就是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好,把“仓”(肚子)装得满 满当当、实实在在,图个身强体健之所以要做臊子长面,可能是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并 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晚饭之后,等天黑祭祀结束,全家人还要吃年夜饭,这也 是“装仓”的继续正月初一包饺子按敦煌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无论穷富人家,除了正常准备的油饼 子等食品招待来客外,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这与我们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一脉相承饺子的质量视家庭条件而论,一般用猪、羊肉拌萝卜或洋芋做馅饺子一般要求除夕 晚上都要包好,初一破晓吃初一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敦煌民间传说.人间的“招财童 子”和天上的“进宝郎君”原是一对挛生兄弟,他们共享人间香火,同为众生造福,很受百姓拥 戴后来,“进宝郎君”被天庭擢用,分别时二人立下盟约,大年岁首“招财童子”以燃火为号 (后来演变为放烟花爆竹),“进宝郎君”就将天宫宝物偷送人间人们为了 “得宝致富”,便以 饺子为象征,从古到今沿袭传承正月初七“拉魂面”正月初七,敦煌人称“人七日”这天家家一律吃臊子面,叫“拉魂面”。

      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脱离人体,吃了 “拉魂面”就可以用长面把人的灵魂和肉体 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意味着人们追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正月十五“蒸老鼠”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并以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但在敦煌,有 条件的人家正月十五吃元宵,更多的人家都在蒸“面老鼠”面老鼠”是用发面做皮,将上好 的炒面或春节期间吃剩下的馍馍渣用清油、糖等佐料搅拌在一起做馅,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 因馅是用清油搅拌的,也叫“油老鼠”在蒸“面老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给老鼠做眼睛称“瞎 老鼠”,意为诅咒老鼠个个瞎眼,不再糟蹋粮食正月二十摊煎饼摊煎饼是正月二十必做的食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摊煎饼献供敬神,以示补 天补地煎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将适量面糊舀入平底锅摊匀,烙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 如绢帛的半透明薄饼,然后将炒好的豆芽、韭菜、肉丝、蛋丝放在煎饼上面,卷成筒状,一口咬 下去,鲜嫩可口、味美无比二月初二吃猪头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这一天,敦煌人都要 吃猪头肉宋代苏轼所著《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时太正人, 宋初官拜安国军节度,死后加封中书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 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

      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日:“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 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 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 为“紫衣法师”看来,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惊蛰油炸鸡蛋拌炒面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到了惊蛰气候开始转暖,冰消雪化,大地复苏,入 土蛰居之草虫惊醒这天,家家用油炸鸡蛋拌入炒熟的干面(俗称炒面),加上红糖,冲入滚烫的 开水搅拌均匀食用,芳香开胃在农村,这一天农民都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强制给牛、马、 驼、羊从嘴灌人,俗称“啖牲口”,用以清胃火五月端午做粽糕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敦煌人 则以吃米糕为主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做米糕,也叫粽糕粽糕的做法 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分层交替压在盆中,俗话叫“压粽糕”食用时 再加糖或红糖水,甜香无比这一天,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以示亲善端午节吃米糕是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

      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 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我,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丝带,水怪 们就不敢抢了,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人们便照办了,从此就 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另外,敦煌人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历史上,人们对这 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但不 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相传释 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 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八月十五烙锅盔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敦煌民间又有用 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中秋将临,妇女们便忙了起来她们成天地忙着烧锅盔标准的 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一寸以上,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据说, 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