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doc
17页1《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102131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试对象:2009 级小教文本、理本一、课程考核目的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评价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本课程的考试均以闭卷考的形式进行,考核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70%)平时和作业情况也作期终考核的一部分(30%) ,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本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学生毕业后开展教育教学,以及进一步学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试时间一般为 120 分钟三、教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 18 周(18 周,周课时 3)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参考书目1.邵瑞珍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冯忠良,机构化与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美]Robert J.Sternberg 张厚粲 译 ,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 3 版。
五、考核内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4 课时)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2.教学实践意义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二)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2、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3(二)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实验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四)设计型研究二、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第二章 学生心理(4 课时)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3.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二)心理发展观(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四)内化学说(五)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二)个性和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一)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4(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三)自尊(self-esteem)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体的智力差异(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二)经典智力理论(三)现代智力理论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一)学习风格的维度(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二)性别差异第三章 教师心理(4 课时)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一、教师角色二、教师的特征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品质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1.教学效能感2.教师控制点3.对学生的控制4.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二)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一)教师的教学能力1. 教学认知能力2. 教学操作能力53. 教学监控能力(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第三节 师生互动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两类教师期望效应:1、自我应验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effect)2、维持性期望效应(sustaining expectation effect)(二)教师期望常来自下列因素: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三、师生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和培养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三)教师成长的目标:新手—熟手—专家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一)观摩和分析(二)微格教学 (三)教学决策训练(四)教学反思训练(五)教师行动研究第五节 教师职业倦怠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4 课时)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界定二、学习的作用6三、学习的分类(一)学习主体分类(二)学习水平分类(三)学习结果分类(Learning Outcomes) (四)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五)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六)学习内容的分类四、学习的相关概念(一)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二)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三)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四)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五)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第二节 学习与脑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二、大脑的特异化与学习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4 课时)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一)消退 (二)恢复(三)泛化(四)分化7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科的联结主义学习论二、桑代科的学习率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二、强化理论三、行为的学习(一)新行为的塑造(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三)行为的分化和泛化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交互决定观(二)学习与表现(三)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二、观察学习三、行为主义新进展(一)自我管理(二)自我教学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4 课时)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二、符号学习理论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一、认知表征理论二、认知结构理论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8(二)学习的准备性(三)直觉思维的价值(四)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四、发现学习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一、有意义学习(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二、认知同化过程(一)下位关系(二)上位关系(三)组合关系三、接受学习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二、学习的条件三、教学事件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课时)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二、建构主义的分类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一)知识观(二)学习观(1)主动建构性(2)社会互动性(3)情境性(三)教学观9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一、激进建构主义二、生成学习理论(一)生成学习过程(二)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三、认知灵活性理论(一)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二)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三)随机通达教学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一)情境性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理论(二)认知学徒制(三)抛锚式教学三、支架式教学四、建构主义评析五、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应用(一)研究性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教学对话(四)认知师徒法与互惠教学第八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 课时)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一)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二)内在学习论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0(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第九章 学习动机(4 课时)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引发作用2.定向作用3.维持作用4.调节作用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四、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二、需要层次说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五、控制点理论六、归因理论七、成就目标理论八、自我价值理论九、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二、兴趣激发三、反馈与评定四、奖励和惩罚五、合作与竞争11六、归因指导第十章 知识的学习(4 课时)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二、知识的分类(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三、知识的表征(一)概念(二)命题和命题网络(三)表象(四)图式(五)产生式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内容2.学习材料的形式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二)主观因素1.原有的知识背景2.学生的能力水平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三、概念的学习(一)概念的结构与分类(二)概念的获得和运用(三)概念的学习和促进12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一)认知冲突的引发(二)认知冲突的解决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一)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二)概念转变的条件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一、迁移及其分类(一)学习迁移界定(二)学习迁移的分类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2.相同元素说3.概括化理论4.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二)现代的迁移研究 三、为迁移而教第十一章 技能的学习(4 课时)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一)技能与知识的关系(二)技能与习惯的关系三、技能的分类1.动作技能132.心智技能3.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四、技能的作用第二节 动作技能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中的特征变化(三)动作技能的保持三、动作技能的培养(一)指导与示范(二)练习(三)反馈第三节 心智技能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一)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型(二)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三、心智技能的培养第十二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4 课时)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一)问题的界定(二)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二、问题解决的界定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4(一)传统观点1、桑代克—试误说 2、苛勒— 顿悟说(二)信息加工的观点(三)现代认知派模式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二)寻求解答阶段(三)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四)评价结果阶段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问题的刺激特点(二)功能固着(三)反应定势(四)酝酿效应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一)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二)专家和新手(三)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一)创造性的本质(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智力等其他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一)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大脑风暴法)15(二)分合法(三)联想技术第十三章 学习策略(4 课时)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