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的思考.docx
8页新世纪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的思考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华语电影的创作中,“演而优则导”现象频见,内中不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获得成功的“演员的导演”通过对这些“演而优则导”的实践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归纳其成功的原因所在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他们的成功经历进行哲学解读,这对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演而优则导;认识;实践;主观能动性;发展 2014年11月22日,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著名演员陈建斌凭借电影《一个勺子》斩获最佳新导演奖,这标志着电影圈又多了一位 “演而优则导”现象的典型代表 “演而优则导”意为:在表演艺术中表现优秀的演员,拿起导筒,成为导演这种现象并非滥觞于近些年,特别是在早期电影创作中,缺人缺钱是大多数剧组都遇到的难题,因而不少主演都兼了导演此外,很多知名电影导演都是从演员做起的,如电影前辈崔嵬、刘琼等演而优则导”也并非只出现在华语电影创作中,在好莱坞电影圈业已流行已久,《名家导读》在2008年第15期《自导自演的诱惑》列举了世界范围内数十位“演而优则导”的电影人然新世纪以来,“演而优则导”现象在华语影坛呈现出几近“狂飙突进”的态势:周星驰、徐静蕾、杨采妮、徐峥、邓超等数十位著名演员纷纷跨入导演行列。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业内业外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些新导演的作品上映之初都曾引起或多或少的争议,但不错的票房成绩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而有必要对其成功原因进行探究,为电影导演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意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场、学识、阅历不同的人会对“演而优则导”现象有不同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指导人类的各种实践,并运用哲学观点解读生活问题和社会现象下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几个哲学观点对“演而优则导”现象进行解读 一、“演而优则导”是认识运动无限发展的结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经验,都需从经历中获得主席在《实践论》中曾做出这般论述:“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所谓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现实中的实践之后得出的经验电影《分手大师》的导演邓超,是在参与演出《中国合伙人》等十三部电影作品之后,方才跨界进入导演圈的,与陈可辛、徐克、高希希等著名导演有过合作演员们在与著名导演合作拍戏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导演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对演员训练、拍摄取景、光线构图等方面的导演手段运用在获得上述直接经验的同时,更有演员专门学习间接经验。
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上或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影后级”演员赵薇于200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攻读艺术硕士MFA,师从“第五代导演”之一的田壮壮,经过数年高等教育的熏陶,赵薇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掌握了必备的导演技能 无论是直接经验抑或是间接经验,演员们对导演技能的学习,都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了对导演手法的认识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为他们“演而优则导”提供了可能,并指导着他们进行导演实践由于他们不是专业导演出身的缘故,因此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通常会模仿,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长期生活的影视圈内的滋养成为这些导演取得成功的主要推动力徐静蕾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有着第六代导演的影子,她正在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第六代导演以及一开始就自觉的追求与主流同步的许多年轻导演一样,在她所执导的影片中都有个人体验的色彩[1] “演而优则导”的明星们在经过自己的导演实践之后,又会对导演技能、手法、风格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如同徐静蕾在导演《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后,对表演和导演又有了新认识于是我们比较徐静蕾最近的几部作品,乃是为她个人的表演量身定制的,尤其是《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两部影片更是如此,它们更好的体现了徐静蕾作为成熟女性的表演光彩。
[2]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在实践中获得的新认识,对新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演而优则导”的导演们从实践中获得导演认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导演实践,在总结自己的导演实践后,会得出新的导演认识,这些新的导演认识又在指导着新的导演实践这正是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真切体现 二、“演而优则导”是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演而优则导”现象在新世纪以来频现,有其客观条件的影响《中国文化报》2013年9月23日刊登《“演而优则导”何以成风》一文,内中记述了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段话:“中国电影票房到今年底有望达到200亿元规模,这样的规模至少需要200个优秀的导演来出作品,但现在我只能看到50个左右因此我们现在鼓励很多演员去做导演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正是由于中国电影发展迫切需要优秀导演加入进来,以填充市场空白,一些在表演界里锤炼多年的演员赶上了供不应求的好时机,具备了向导演界进军的客观市场条件 导演界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观众的生活渴求新鲜话题的调剂,加之数码技术代替了胶片拍摄之后,在客观上降低了拍电影的门槛随着国产电影高速发展的第一波大潮逐渐结束,制作、发行、播映环节的电影公司格局基本趋于稳定,把不同专业的事情交给具体不同的专业人员去做,让电影演员跨界成为电影导演逐渐变得容易。
“演而优则导”的绝对动力,最终还要赖于“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为电影《一步之遥》导演的姜文,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导演作品,但其主要的导演经历是在新千年以来展开的姜文自己曾说:“我当导演其实是因为我不满足,不是对我作为演员的工作状态不满足,而是对电影状况的不满足我总想还有另外一种电影,或者说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拍电影表演专业毕业的姜文,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对于他导演的电影美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姜文是一个主体意识极其强烈的人,被动的演员身份可能无法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他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美学观,他必然会走到设计和控制电影意识形态以及艺术传达全局的‘导筒’前,以导演的身份,对人文和美学进行全面而‘另类’的发言”[3]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他以绝不入俗的独特视角频向时代发声,都是基于作为一个“有话要说的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表达欲,这种素质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由于具备了观众和市场需求的外部客观条件,以姜文为代表的优秀演员本身又不止步于演员带来的满足,在所处的实际客观环境下,勇敢迈开了向导演圈进军的步伐,而他们的这种尝试对于重新挖掘导演艺术、深入探究电影市场的客观规律有着积极意义。
三、“演而优则导”是事物发展的产物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4] 对作为演员的个人而言,去尝试不同风格、类型的角色是一种突破,跨界到另外一个行业,更是一种突破任何有理想的演员都面临转型的过渡,因此有些演员就选择了导演之路演而优则导”对演员本身来说,是一种发展个体的单纯艺术创作不是无止境的,总会遇到一些“瓶颈”徐峥转行当导演是因为“演不到我想演的电影,感觉我做演员很失败做演员的确有一种被动性,那我只能自己来拍实际上也是徐峥对于自身要求提高的表现,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些挑战中,能从另一种视角找到自身的全新定位,从而让自己的表演能力得到调整与提高于是,观众不仅看到了演员徐峥,也看到了导演徐峥,更看到了成功的导演徐峥:由于《人再逋局泰濉凡欢洗醇吐迹故此一再延迟下线时间,市场生命周期长达68天,成为进入市场电影时代以来,电影发展史上的奇迹眼下的中国电影导演界的现状是,的确缺少职业导演,更不要说是对某一种类型片非常有经验的职业导演。
而在喜剧片中有多次华丽亮相的徐峥,正可尝试填补喜剧片职业导演的空白 电影创作的核心是导演,但“东方好莱坞”香港出现的明星主宰系列电影风格的神话成为特例,其中周星驰电影更为典型[5]已有《西游・降魔篇》等四部导演作品问世的周星驰,当被问及更喜欢导演还是更喜欢演员的时候,他表示现在的演员很厉害,自己根本不是对手相反他则强调,当导演倒是越来越有心得此外,徐静蕾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演戏到一定的年头,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演的好还是不好,特别茫然这样下去,自己又不甘心,这实际上是我当导演的动机[6] 演员是导演的再现,导演总要借助演员来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想法在参与了大量的拍摄实践后,演员出身的导演,甚至比“导演专业户”更熟悉观众,更懂得怎样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相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导演而言,这些没有受过系统导演训练的新人虽然缺少成体系的电影理论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加贴近观众,并从自身原来从事的行业中形成对观众的理解演而优则导”的导演是从优秀演员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他们保持着把控观众情感共鸣的敏感度,另外再加入实践得来的导演认知,这样呈现出的作品自然就使得观众耳目一新。
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是从“导演专业户”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保留了原有的优秀的导演技能传统,还呈现出一些新的导演风格,因此,这对电影创作而言,也是一种发展电影市场想要长足繁荣,必然需求大批电影人的创作这些新导演,虽就开始从事导演工作的时间长度上而言,是新手,但其导演的作品都成了华语电影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两个新导演同时登顶,中国电影导演圈由此重新洗牌赵薇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破7亿票房领衔女性导演,徐峥凭借《人再逋局泰濉反聪12、6亿票房,领衔中国男性导演这是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界都很难出现也不曾出现的情况:票房最高的男女导演都是演员,都是凭借导演处女作一飞冲天[7] “演而优则导”的明星们为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做出的努力,绝不会止步于此另,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演员为取得中国电影的新辉煌,谱写“演而优则导”的新历程这种看似充满刺激和诱惑的工作方式,其实充满了艰难和矛盾,然而只要充满对电影的赤诚之心,习于冷寂的生活和独立的思考,不断锤炼自己的创作技巧,随时准备付出辛劳和汗水,必将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收获需要的一切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郎立.《“徐静蕾现象”探析》[J].文学与影视,2009(5):166 [2] 厉震林.《导演徐静蕾的表演格式及其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3(3):74 [3] 厉震林.《论导演姜文的表演美学及其教育背景》[J].当代电影,2012(2):54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1-42 [5] 石丹.解读《西游・降魔篇》:周星驰的蜕变[J].今传媒,2014(8):102 [6] 瞿继鸿.《徐静蕾:导砸了怎么办?》[J]Culture 2002(9):43 [7] 易杰.《翻身作主:演而优则导》[N].特别策划,2014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