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docx
3页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1方法1.1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毕业院校等根本情况〕及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进行调查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由刘明等[3]编制,可用于自评或者他评,本研究采用其验证版本[4],含7个维度55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为临床护理能力〔10个条目〕、领导能力〔9个条目〕、人际关系〔8个条目〕、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8个条目〕、专业开展能力〔6个条目〕、教学和咨询能力〔6个条目〕、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0=没有能力,1=有一点能力,2=有一些能力,3=有足够的能力,4=很有能力,总分220分,按分值上下将其分为3个级别,总分165~220分〔条目均分>3分〕为核心能力强,110~164分〔条目均分2~3分〕为核心能力中等,<110分〔条目均分<2分〕为核心能力弱,以此标准评价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08,7个维度的Cronbach′sα为0.718~0.903,重测信度r为0.830,55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值为0.310~0.725,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52,效标效度r=0.44〔P<0.05〕。
1.2调查方法在新入职护士参加医院岗前培训后发放问卷,调查员为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经过统一的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匿名调查,发放问卷1h后收回共发放问卷487份,回收468份,其中3份问卷为有工作经验的新入职护士填写,予以剔除,27份问卷未填写完整,15份问卷的55个条目均选同一选项,视为无效问卷,因此回收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86.86%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双人录入法录入SPSS18.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2结果2.1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仅66名〔15.60%〕新入职护士具有较强的核心能力,277名〔65.49%〕具有中等水平的核心能力,80名〔18.91%〕的核心能力弱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12.2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最低及最高的5个条目见表23讨论3.1新入职护士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它可能只是个人所有能力的20%左右,却影响着几乎80%的工作绩效[5]本调查结果显示,65.49%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总分为〔137.19±29.74〕分,且各维度的条目均分为〔2.49±0.54〕分,也处于中等水平,与Lima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
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得分最高,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最低,这与国内多位学者[5,7-8]的研究一致,但本研究得分均低于以上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象均为医院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护士的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护理岗位上越来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而本研究的对象为刚进入医院1个月内的护士,各方面能力均有很大成长空间表1、2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得分较高,新入职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尊重患者及委托人的权益,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并乐于分担、信守诺言,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可能与学校课程安排及岗前培训课程有关当前医疗环境复杂,频发医疗纠纷[9],因此,学校和医院均加强了法律及伦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的灌输,阐述各种经典案例,防止以后发生同类事件,如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多为人文社会学知识,包括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医疗制度与法律、护理与法律、风险意识的强化、护患纠纷的防范、人性化护理效劳等,强化了新入职护士这方面的能力新入职护士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维度得分最低,紧急情况下,不能很快分析和确定出首要危机,不擅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虽然本研究调查的新入职护士95.7%为护理本科生,但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仍然处于最低水平,提示国内医学院校尚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此领域知识接触较少,而目前护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医院内护士群体中占的比例极少,护理改革创新及科研任务极大地需要本科生去承担。
有研究显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可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核心能力[10],建议国内本科医学院校可在以后的本科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增加科研根底知识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医院也可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提供护士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来提高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稍高于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学和咨询能力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表达能力的结合,新入职护士刚离校,理论知识掌握较牢固,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健康知识传达给别人,这可能是其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较低的原因此外,临床护理能力得分亦较低,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最根本的核心能力,是护士为效劳对象提供良好照护的前提条件,新入职护士在毕业前均经历8~10个月的临床实习,临床护理能力已根本具备,但实习期间均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学生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带教老师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上,临床护理能力的某些方面如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效劳、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态、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等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提示在以后的带教中需注意提高其综合临床护理能力。
3.2对策护理是一份高压力职业,尤其对于新入职护士[11],从刚毕业的学生转变为一名新护士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而核心能力缺乏是新入职护士最主要的压力源,护士压力过大又是导致新入职护士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12]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的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能力均有待继续加强为了减少新入职护士的压力,留住护理人才,就需尽可能在短时间提升其核心能力3.2.1合理制定岗前培训方案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是为了让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将走上护理岗位的护士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胜任本职工作而进行的培训活动[13]目前本院的岗前培训为脱产集中培训1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沟通交流、护理与法律、人性化护理效劳等,培训内容较单一,不利于新入职护士的快速成长洪海兰等[13]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了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涵盖了9个培训工程,31项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新入职护士这一特殊的群体,结合岗位特点,注重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培训之间的连贯性,值得借鉴使用3.2.2加强新入职护士的标准化培训及评价对护士进行标准化培训及管理,可提高其核心能力[14-16]虽然新入职护士已经历岗前培训,但其核心能力仍然缺乏,需要在之后的岗位适应过程中继续加强培训,尤其对于核心能力处于低水平的新入职护士。
目前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已形成了标准化培训方案,持续时间3年,主要包括1年轮科培训,每名新入职护士需要去3个专科〔内科、外科、急诊急救科或重症监护室〕接受一对一导师制培训,每个科室培训4个月,每个月进行2次理论知识授课,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进行不定期的操作技能培训,每个月1次理论考试、1次操作考试,出科时进行自我总结、考试总结及临床反响,护理部组织专家到病房进行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应变能力等综合考核,考核情况在全院护士长会上反响,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年度末进行综合考核并总结上一年、部署下一年的培训工作此外,还加强新入职护士与、院团委的联系,实行分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目前还缺乏对此培训方法的细化及有效程度的评价,可在新入职护士培训1年后、2年后及3年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的调查,以对标准化培训进行客观评价并找出缺乏之处予以持续改进此外,还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如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举办科研培训班、采用多元化策略开展新入职护士标准化培训[17-18],以尽可能快地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4小结本研究调查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能力均需继续加强培养,尤其需要加强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教学咨询能力及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
可在现有培训模式根底上针对此次调查结果,并结合他人研究成果进行适当改革,制定出更加适合本院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方案,促进新入职护士的快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