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1课时作业:第4单元 课时作业10 短新闻两篇(人教版)[含解析].doc
13页XXXX学院/院校/高校高中语文课程课件教案讲义检测 20 ~ 20 学年第 学期课 程 名 称 语 文 专 业 班 级 授 课 教 师 XXX学院教务处制高考语文精炼讲义 教 案 编 写 说 明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二、教案的编写规范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推荐文本格式附后)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课程概要: (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专 业 总学时本学期学时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其他):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名称: 作者:出版社: 版次: 书号:主要参考书及资料:教学参考书 网络资料 与教材相关书籍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时作业10 短新闻两篇[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旗帜 世人瞩目 婆娑 数以千计A.zh shǔ suō shǔB.ch zhǔ shā shC.zh zhǔ suō shD.ch shǔ shā shǔ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旗竿 熟悉 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B.嬉戏 噩梦 心智建全 水警汽艇C.标记 沼泽 新闻报导 草地碧绿D.凋谢 想象 告别仪式 表情茫然解析:A项“旗竿”应为“旗杆”。
B项“心智建全”应为“心智健全”C项“新闻报导”应为“新闻报道”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的事实是另外一些人 难忘的②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 ③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 A.终生 遗迹 熟悉 B.终身 陈迹 熟习C.终身 遗迹 熟习 D.终生 陈迹 熟悉解析:“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终生”多就事业说,如“终生难忘”“奋斗终生”陈迹”陈旧的事情;“遗迹”古代或前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熟悉”有两个意思,①清楚地知道,②知道得清楚;“熟习”是指对某种学问或技术深刻了解,侧重于学问或技术等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时,有人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就身不由己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B.令世人瞩目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赔偿诉讼”二审判决将于7月19日下达,浙江“声援团”一行32人将从萧山国际机场启程飞往东京C.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侧目而视。
D.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社会领域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解析:A项“身不由己”应换为“不由自主”C项“侧目而视”应换为“拭目以待”D项“千头万绪”应换为“千丝万缕”答案:B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对香港行使主权B.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由于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C.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他们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D.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解析:A项在“从此”后加上“恢复”二字,因为香港在过去就是中国的领土B项将“由于”改为“因为”,“由于”不能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C项在“起来”后加“的时候”答案:D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解析:本题运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语序排列合理的能力这个语段是描写性语段,⑤提出了描绘对象,应放在段首整段文字以行踪为线索,③紧承⑤,交代了由伊宁市向东飞驰的行踪②是在汽车上行驶的感觉,“放眼窗外”一词与④衔接紧密①是远望,描绘出了在汽车上飞驰的感觉答案:B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的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7.怎样理解“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句话?答: 答案:这里本来应该是阴森恐怖的,但现实却相反,它反而是阳光明媚、杨柳婆娑、儿童嬉戏的地方8.作者在开头写布热金卡的祥和景象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与下文写参观者看到的恐怖景象形成对比,更能突出纳粹者的残酷9.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答: 答案: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震撼了!10.读了这些文字后,你认为作者当时的感情如何?答: 答案:表现出作者对纳粹者的深深的痛恨[创新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奥斯维辛的风高洪波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维辛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
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 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亲手造成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