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85799222
  • 上传时间:2021-07-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 [摘 要]“内圣外王〞通常被认为是儒家的根本思想观点,其实最早是由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天下?中提出本文从儒道两家在“内圣外王〞这个经典观念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即从“内圣〞、“外王〞,以及如何从“内圣〞开出“内圣〞等方面进行儒道两家的思想比拟最后提出,儒道两家“内圣外王〞之道是可以相容互补的融合关系 [关键词]内圣外王儒道异同渊源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内圣是就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而言,这是“内圣外王〞的根本内涵但是在“内〞与“外〞,“圣〞与“王〞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到达“内圣〞,如何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主要见于?大学?的修齐治平论,它占据了中国思想史上“内圣外王〞思想之主流但是追根溯源,“内圣外王〞的真正出处是来自于道家经典?庄子・天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儒道“内圣外王〞思想的异同 二、“内圣外王〞思想的渊源 历史上,先秦儒家虽然有“内圣外王〞的观念,但并没有“内圣外王〞这一术语。

      而“内圣外王〞最早却是由道家的代表作之一的?庄子・天下?提出来,后被后世儒家袭用而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大概意思是:由于诸子百家的大局部士人都抛弃泰道,转向否术,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这个“道〞,专指道家的泰道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出处而?庄子・天下?认为庄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专指庄子亲撰的内七篇所言之道 三、儒道的“内圣外王〞思想异同 “内圣〞思想异同 第一,儒道两家均主张通过谦下,慈俭,清心寡欲,安命乐天等途径,以求人格提升不同点在于:儒家要求内外双修,既要克己慎独,自我反省,又要成己成物、积极入世;而道家主张从内向外修行,即通过“坐忘〞、“心斋〞、“含德〞等内在工夫来与世俗融合 第二,儒道两家关于人的本性的思想的异同儒家强调以善恶定人性,注重的是道德人格;道家强调以淳朴定人性,注重的是自然人格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因为儒家把性善或性恶认定为人先天具有的自然本性,因此其强调的道德人格中当然包含了自然人格的成份;因为道家所强调的人的淳朴性,虽不能直接用道德来标准,但却是至善的,因此其注重的自然人格当然包含了道德人格的成份,。

      第三,儒道两家在真善美的三者关系上异同儒家侧重于美与善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能称得上美,美的东西必须是善的东西;道家侧重于真与美的关系,真的东西才可能称得上美,即以虚静无为的态度去观照自然,摆脱仁义道德的束缚,这样才能够更自由、真实地欣赏事物之美 “外王〞思想异同 第一,儒道两家对于君臣在外王上的作为的异同儒家要求君臣上下都能积极有为,倡导有为政治;道家要求君顺天道,臣顺人道,倡导无为而治 第二,儒道两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儒家虽然也强调人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但是它更特别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改变现实,实现理想而道家那么更注重人必须顺应自然和客观规律 第三,儒道两家都倡导理想社会的异同儒家强调的是天下为公,人际关系和谐,由道德维系的理想社会;道家提倡的的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顺应自然的理想社会, 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的异同 1、二者相同之处 儒家从“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笔者认为梁启超的阐释最为准确: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

      而道家也强调从内圣开出外王它是用“无为而无不为〞可以高度概括的即通过“无为〞的个体心性修养、人格境界转变,这种“内圣〞,到达“无不为〞的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事功,即“外王〞 2、二者相异之处 但是,道家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的具体内容与表现方式与儒家的不同儒家的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是建立在人与社会的血缘纽结的道德主义根底上的,而道家那么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朴素和谐的自然主义根底上 儒道两家〞内圣外王〞之道的融合 总体上说,儒道两家“内圣外王〞之道,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即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我们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时,二者刚好可以相容互补即人在顺境或治世时,适宜选择儒家由修自身德行、品行而更容易积极入世、谋求功名;人在逆境或乱世时,人更适宜选择道家自我修行,追求个性自由,从而到达超脱现实,保持自身淳朴本性,不与乱世的世俗同流合污,为乱世之后即将到来的治世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和抱负作最好的准备,从而也能够到达“外王〞的事成效果 真正明白和掌握这两种不同的“内圣外王〞之道,人们就能够在人生各种境况下更好地能屈能伸,可仕可隐,可进可退,可行可止,无往而不适,即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用,是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追问,从而更好安排心灵而儒道两家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它们能够很好地激发起个人自身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追求个人主体道德生命的完善,升华为“内圣〞的品格,同时也通过对客体完善的追求,到达“外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21 【2】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