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ocx
8页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以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根底,在反思传统聋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聋校语文教学法——通过手语和汉语互译训练,帮助中高年级聋生提高汉语书面语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本课程的核心理念为:聋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手语,聋校语文教学应当从二语习得理论中借鉴方法;明确聋童的汉语学习实质上是从自然手语到书面汉语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严格区分自然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 关键词 聋教育 自然手语 汉语 翻译 语文教学 分类号G762 1 课程开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聋教育中,教师都面临着两个比拟突出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师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二是学生汉语能力低下 师生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健听人教师使用的“手语〞主要是手势汉语,即按照汉语词序,将句子逐字或逐词打出,而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对手势汉语的理解在很多时候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聋童一旦进入聋校,有了和其他聋生的交流,很快就能成为自然手语的熟练使用者,而健听人教师却很难到达对自然手语运用自如的境界。
因此,在聋校里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多时候彼此看不懂对方打的手语,答非所问,无法进行实质性的互动;课后学生用自然手语聊天时,教师难以理解学生在说什么,更无法参与谈话何文明(200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大局部学生听课感到困难,都能听懂的只占13.4%,还有40%左右的学生只能听懂一点点或根本听不懂 由语言沟通障碍造成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直接阻碍了聋生的汉语学习,加上聋生自幼耳聋,缺乏汉语语境,无法像健听人那样从小自然习得汉语,因此,大局部聋生无法开展出良好的书面汉语能力,即使是聋人大学生也罕见文笔通顺者聋生书写汉语的时候,常会把自然手语的表达习惯(主要指语法)带到汉语中来,因而造成很多语病,如将“我要去吃饭〞写成“饭吃我去〞等凡有过聋校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批改学生的日记或作文工作量特别大,语病特别多,学生与健听人笔谈交流的时候,存在很多表达上的困难,无法到达满意的沟通效果 可见,聋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亟待变革提高聋生的书面汉语能力需要从小抓起,因此,根底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尝试在反思传统聋教育现状的前提下,以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根底,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通过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帮助中高年级聋生提高汉语书面语水平 “课程〞是个多义词广义的课程可以指教学方案或学校中设置的全部科目,而狭义的课程指确定的学科领域,即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在这里,笔者采纳后一种定义国内外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的手语翻译专业都将手汉互译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如韩国拿撒勒大学、中国中州大学等但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均未见到在聋校中小学阶段开设类似课程的记载根据笔者的调查,在浙江和四川、贵州等地进行的SigAm双语工程中,一些工程学校的语文老师已从理论上认识到自然手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实行二者间的转换,但这仅限于具体教学法上的局部尝试,并未上升到课程的高度 2 课程的理论根底——手语语言学 2.1 手语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手语汉语互译〞的前提是成认手语和汉语都是独立的、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美国是手语语言学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WilliamStokoe就明确提出美国手语是一种语言此后,世界各地语言学家也纷纷证明本国手语是独立的语言。
当代脑认知科学的开展证实了手语和有声语言一样都由左脑的语言区处理,这为手语的语言地位提供了生理学上的证据因此,中国手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不以汉语为根底,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我国手语语言学研究先驱龚群虎在研读西方成果和调查本国手语语料的根底上,进一步对“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这两个概念做出了明确定义他认为,自然手语(natural sign language)是指聋人在没有系统学习主流语言的情况下,作为第一语言获得的手语这是一种未受过主流语言干预和影响的较为纯洁的手语,和有声语言没有必然联系,不受有声语言语法规那么的制约而“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也译为文法手语、规约手语、教学手语等)顾名思义是汉语的手势符号化,是用手势来表达的汉语,其语法规那么和汉语完全相同,主要运用于聋校教学与聋人和健听人交往二者的区别主要在语法(包括词法与句法)层面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聋人手语 2.2 手语语言学对聋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聋校中,自然手语是聋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生活语言即使在上课时,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打手势汉语,但不少学生仍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自然手语自然手语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是一种真正符合聋人特点和需求的视觉空间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易于掌握,聋人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
自然手语是不以汉语为根底的,有自己独立的语法,这也是许多健听人教师觉得自然手语难学难懂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习惯于用汉语思维来组织手势表达这样,“手势汉语〞对健听人来说就成了一种易学、易打的“手语〞了,正因为它是建立在汉语根底上的,因此,健听人掌握起来困难较自然手语的学习小得多,聋人打手势汉语,健听人看起来也更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手势汉语看作一种“洋泾浜语〞,也即健听人在难以学好自然手语时的一种权宜之计 手势汉语是聋人和健听人之间广泛使用的沟通手段,在聋校教学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聋校课堂上,手势汉语一般用来复现课文、帮助记忆,不少教师认为,鼓励学生打手势汉语、禁止他们打自然手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因此,往往将手势汉语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主要教学语言而加以频繁使用,甚至将“下课〞的指令逐字比划为“下/课/了〞然而,教师打出的手势汉语,许多聋生并不能完全看懂,或是会产生理解偏差其原因就在于健听人老师打的手势汉语很多时候偏离了汉语的本意,由于缺乏汉语经验,学生只能望文生义,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比方“他方便的时候就过来〞和“我去方便一下〞这两句话,里面的“方便〞显然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完全按照汉语原文来打,就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又如“这本书不要扔〞这句话,假设按汉语的语序打,很可能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这本书不要了,可以扔掉了因此,教师如果不能利用自然手语来灵活诠释其真正含义,就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尽理想 成认手语的独立语言地位,就意味着尊重手语本身的规律,认可自然手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落实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区分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并学会在使用其中一种语言时就严格遵守该语言的标准这也正是双语互译课程得以立足的根底 3 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3.1 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使聋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手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能力,能根据交际情境和交际对象进行语言转换,成为平衡的双语人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最根本的在于表达意义的对等句子层面的对等容易实现,更高的要求那么是话语或者篇章层面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手语的句子或段意要译成汉语,绝不是按自然手语的一个一个的手势词汇顺序去翻译成汉语,反之,汉语翻译成自然手语也如此两种语言的互译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对两种语言都有一定掌握的根底上因此,笔者将本课程定位为面向中高年级开设的语言技能类课程 3.2 课程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传统聋校汉语教学的局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理解汉语的真正意义,提高汉语写作水平。
自然手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不可能实现单个词汇的一一对应,如果照字面生硬直译,手语中一些非手势语法标记所承载的信息肯定会丧失比方自然手语里的一个手势动作,并非“一个动作〞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空间、方向、位置和表情以及语境这诸多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发牛改变,都会对整个意义的传递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在译成汉语的时候,可能需要用一个词组、一个句子甚至是一小段话来翻译它假设能让聋生学会将在手汉互译中合理处理这些信息,那么将大大丰富他们的汉语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次,可以帮助健听人更好地理解自然手语的真正意义,提高手语水平,从而消除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沟通障碍,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经由语言产生的误解当前,面向健听人的手语教学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也没有相应的教材,绝大多数聋校教师上岗前学习手语时,不是深入聋人群体,虚心向聋生请教,而是依靠其他健听人教师的指导和?中国手语?这本词典来进行纸上谈兵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者无法活学活用,无法掌握自然手语的精髓,因此,当他们开始教学实践时,会发现自己学到的手语和聋人实际使用的手语存在不小的出入 再次,可以帮助聋人和健听人双方实现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和谐共融,唤起聋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少数群体的自觉意识,消除文化隔膜造成的聋听之间的矛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掌握该语言背后潜藏着的文化,因此,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及文化的跨文化活动,翻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人,也是丽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人聋人的视觉性决定了聋人文化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健听人文化的特点,而汉语也有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因此,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聋听双方实现彼此的互相尊重和开展,实现聋听之间的和谐相处 4 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由于聋生以手语为第一语言,其汉语学习难度不亚于学习一门外语,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牢牢把握住“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相对弱化文学欣赏环节,强化语言应用环节对聋生的教学目标宜比照普校适度降低,不可照搬普校的语文教学模式,而应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形作为参考在此理念主导下,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成了聋生以手语为媒介来学习汉语的过程 聋校设有一门国家硬性规定的“语言训练〞课程,它的主旨是帮助聋生学习口语,补偿聋生因听力障碍所带来的汉语能力缺陷但在事实上,很多聋校往往片面强调正音训练而忽略了语言理解的重要性,因而几年下来,聋生实际上只学到了一些发音规那么而没有真正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如“知识〞、“文化〞、“妯娌〞、“因为……所以……〞等词,聋生虽然在健健听人教师的训练下学会了正确的发音,但对这些抽象词汇的意义却难以完全掌握,再加上听觉渠道缺乏,也无法向健听孩子那样从生活中去积累语感和加深理解。
如果配合以“手语汉语互译〞这门课程,就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和词语的真正意义所以,笔者主张从“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中取材,以自然手语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理解,以手汉互译的形式帮助聋生区分两种语言,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同时都得到提高在此根底上,再将学习范围拓展到“语言训练〞教材之外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用自然手语翻译汉语词句和将自然手语转译成书面汉语这两种反向练习通过学习,可以帮助聋生正确使用两种语言,特别是在使用汉语的时候,不能把自然手语的语法规那么带到汉语中: 前面已经论述过,手势汉语只是汉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本课程强调的是书面汉语和自然手语之间的互译,并不主张教师使用手势汉语,以防止学生产生混淆在给聋生呈现汉语时,重点是要帮助聋生一字不漏地用心默读或者带口型默念板书或者多媒体上的内容,以排除手语干扰,培养汉语语感在默读时,应重点关注其流畅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让学生自然手语复述和板书默写的方式来检验阅读效果(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记忆了课文)笔者主张应尽量少用手势汉语“朗读〞课文其原因除了手势汉语词汇量小,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汉语本意外,更主要是使用手势汉语达不到速记汉语的效果笔者屡次在课堂中做过实验,假设使用默读默记的方法,聋生一般能在事。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