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解析.doc
21页2025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则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在汉字里甲骨文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奠”字,上面是一个盛酒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有腿的长台子,将一大容器的酒搬放到一个大台子上,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一般来说,物象符号多由单一的符号构成,事象符号则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存关系。
这种相互依赖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写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摘编自许建平《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词曲之韵文文体一般以借景抒情为主,但也包括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B.只有了解黄金台之典与陈子昂的抱负与遭遇,才能读懂他怀才不遇的悲怆C.“三顾茅庐”“刘备招亲”在叙事场景之中常夹杂着许多诗情画意的画面D.甲骨文中多个物象符号构成更高阶段、更复杂的、具有动态性的象形符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融为一体B.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别从韵文文体与非韵文文体两个角度阐述了首段的观点C.第四段分析了甲骨文两种符号的共存关系,指出中国文学的特点与汉字的关系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特别是汉字象形符号的举例,便于读者明白汉字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事诗与小说均以叙事为主,但是叙事形式不同,一属韵文,一属非韵文B.读《长恨歌》、《好了歌》、唐传奇等中国传统诗歌,都可以从汉字入手C.《红楼梦》或穿插诗歌,或利用谐音手法,暗示情节发展,提供解读思路。
D.“奠”字以盛酒的容器、有腿的长台子等物象符号,表达祭神祀祖的含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9月13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多项改革创新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需求;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将博览会办成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览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互动体验、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播等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博览会。
摘编自“新浪新闻”,2018年9月14日)材料二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纪录片制作人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和“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纪录片制作人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节选自苗元华、宋文康《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人民日报》,2018年9月2日)材料三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后的首个国庆小长假,山东各地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民俗文化活动进景区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屡现爆棚,“非遗”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假期“文化游”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连南是世界上唯一的、保存完整的“排瑶”聚居地,而千年瑶寨是当地的龙头品牌景区,在保护传承“非遗”等方面成效显著适逢建国70周年国庆,千年瑶寨举办了“欢度国庆·举国欢腾”特别主题活动,有瑶寨火把大巡游、瑶族“非遗”大巡游等精彩节目,为游客打造了一场瑶族风情艺术盛宴歌舞篝火晚会,多达16万游客争睹连南瑶族风情。
节选自“新浪网”,2019年10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活态传承方式,坚持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社会,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B.第五届非遗博览会从非遗传承人和参与者等角度设计各类活动,强化互动环节,让博览会办成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烹饪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D.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比如山东和连南大力宣传非遗,就能让非遗文化成为一个地方的主流文化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结合,突出展示非遗成果,注重博览会的鲜活生动,注重民众的感受B.因为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所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会上刷屏,推动了非遗市场化的进程C.非遗纪录片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更要重视从非遗与民众的关系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上进行切入D.受到观众欢迎的非遗纪录片记录了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近几年引起了社会关注,有的成为“网红”或“爆款”。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释诚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一一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如果我们寻求诚的最具涵盖性的指谓,诚的诸多意义与运用,似乎可以统一于“一致”一作为名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关系;作为形容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属性;作为动词的诚,指的是趋向、达成一致的意向及活动这种一致,从根本上说,是源于道的恒常天道的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人之诚,是诚于天道,是向“天道”的恒常性靠拢《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人之思诚,就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一种恒常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代人多以诚实、诚信去理解诚,这种理解虽契合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常常剥离了诚的天道之维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的厚重之诚,就变成了一种单薄之诚而过于单薄的诚,容易使我们陷入理论困境一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真小人”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的论断时,就难以形成准确理解;离开天道之诚,我们在论证诚信之应然时,常常会诉诸浅薄的后果论……以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一个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人,我们当然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而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不遵行社会规范的“真小人”,我们也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所遵行的社会规范有悖于万物并育的天道的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以道观之所推崇的诚,是有益于万物并育\能够因道之恒常而带来确定性的诚历史地看,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并不是唯一的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方法论原则,也不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
但是,在几千年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在意见与意见、价值与价值的碰撞中,在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中,以道观之逐渐成为中国哲学最高的方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