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26页一、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二、特点: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写法灵活;神聚,是指主题明确而集中形散,是指取材广泛,写法灵活;神聚,是指主题明确而集中三、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不同,散文分三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不同,散文分三类: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说理散文,以就事感悟为主说理散文,以就事感悟为主一、散文知识从题目读出哪些信息?1 1、交代散文的内容:故都的秋;、交代散文的内容:故都的秋;2 2、蕴含散文的情感:热爱、眷恋;、蕴含散文的情感:热爱、眷恋;形神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思路写法怎样?文章的思路写法怎样?作者选写哪些材料去展示作者选写哪些材料去展示故都的秋的特点?故都的秋的特点?二、题目解读齐读课文第一、二段,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江南的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热爱热爱三、整体把握第311段,通过五个画面来展现故都之秋的特点请听朗读,然后分别用四个字(均用上“秋”字)概括这五个画面概括提示:概括提示:方法一、什么景物,如:月亮方法一、什么景物,如:月亮方法二、何时、或何地的景物,如:十五的月亮方法二、何时、或何地的景物,如:十五的月亮方法三、怎样的景物,如:弯弯的月亮方法三、怎样的景物,如:弯弯的月亮三、整体把握故都的秋郁达夫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秋实奇景三、整体把握故故都都的的秋秋郁郁达达夫夫秋秋晨晨院院落落秋秋槐槐落落蕊蕊秋秋蝉蝉残残声声秋秋雨雨闲闲人人秋秋实实奇奇景景面对这些秋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请阅读第面对这些秋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请阅读第1212段回答三、整体把握“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颂秋三、整体把握开头:总写特点开头:总写特点主体:分写特点主体:分写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秋雨闲人 秋果奇景感叹清、静、悲凉颂秋 爱秋恋秋强调特点强调特点绘秋抒发感情抒发感情抒发感情抒发感情抒发感情抒发感情三、整体把握南国秋的色味不及北国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结尾:结尾:任务一、从五幅秋景图中,你能读出秋的清、静、悲凉吗?四、重点研讨碧绿的天色、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一个人泡浓茶泡浓茶向院子一坐向院子一坐仰望碧绿天色仰望碧绿天色聆听青天下驯鸽飞声聆听青天下驯鸽飞声细数日光细数日光静对破壁腰的牵牛花静对破壁腰的牵牛花环境:清静环境:清静色调:清淡色调:清淡人:清闲人:清闲秋晨院落四、重点研讨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深沉的地方四、重点研讨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四、重点研讨秋雨闲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露出脸来了;环境:悲凉,静,清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唉,天可真凉了”人:清闲、落寞四、重点研讨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秋实奇景悲凉: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清、静四、重点研讨 任务二、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四、重点研讨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19131913年(年(1717岁)赴日留学,饱受岁)赴日留学,饱受异族欺凌;异族欺凌;1921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创造季刊、季刊、创造周报创造周报;19231923年起先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家联盟;1938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代表作:短篇小说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迟桂花,散文,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材料一、作者简介五、重点研讨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故都的秋一文时代与情感文学主张与创作材料二、写作背景五、重点研讨任务二、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一)客观方面: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一)客观方面: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二)主观方面:(二)主观方面:1 1、跟当时的黑暗现实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跟当时的黑暗现实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 2、跟作家个性有关。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跟作家个性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添苦闷消沉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添苦闷消沉3 3、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静”的文的文学,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五、重点研讨探究课文的艺术特色六、课后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清清”“”“静静”,并笼罩着淡淡的,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读者枣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清”“”“静静”“”“悲凉悲凉”之中,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物”“”“我我”之间的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之间的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六、探究成果 2、巧用对比课文前两段,通过抒写作者对北国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课文前两段,通过抒写作者对北国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了北国之秋出了北国之秋“清清”“”“静静”“”“悲凉悲凉”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北国之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秋的向往之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再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南、北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再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南、北方秋味的不同,通过对比,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喜爱之情抒发得秋味的不同,通过对比,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喜爱之情抒发得更为真切、酣畅更为真切、酣畅六、探究成果3、多用排比1 1)“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美,后面的“来得悲凉来得悲凉”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2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六、探究成果 (3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4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