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西台恸哭记.doc
9页考点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痛哭的强烈爱国情感2、领会本文以“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 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4、行文风格:隐约其词、意在言外3、登西台恸哭记谢翱一、 作家作品简介:1、 字皋羽,号发子,福建人,南宋诗人2、 文章长于记叙,风格与柳宗元接近3、 《发集》本文表达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记叙 1291 年,作者与友人渡富春江登严子陵钓台,祭奠文天祥之事二、 内容解析:古代散文名篇 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 9 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 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恸乎丞相(即文天祥)、”“恸乎宋之三百年为避元统治者的文网,词语多隐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文章是这样开篇的: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 余以布衣从戎 明年,别公漳水湄 后明年,公以事过张雎阳及颜果卿所尝往来处, 悲歌慷慨, 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今其诗具在,可考也明明是哭祭文公, 却偏偏托言唐人; 明明是死于元人的屠刀之下, 却偏偏说成是追寻张巡、颜杲卿而去这里作者之所以要用这种借此言彼的写法,完全是为了避免元代文网的迫害,理解了这一层,才可理解他于无声处哭文公的真意。
三课文分析记恸哭,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但作者却不从恸哭写起, 而以纡曲哀婉的笔触,首先创造出一个幽深凄迷的梦境,写与文公别后于梦中思忆的种种情景这里所寄寓的感情极为复杂: 当有对文公的无限钦仰与悼念之情; 有对自己终究没能完成英烈未竟事业的自责与愧恨; 同时又包含了在元人高压统治下, 与文公就是在梦中相逢也悲不敢泣的极度悲哀凄楚的心情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南宋景炎二年( 1277 ),文天祥率部进入漳州,与谢翱分别于漳水之滨分手时的“别时语,”不料却成永诀不久文天祥被俘, 继而被害, 逃匿于乡间的谢翱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 更觉愧对文公细读“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一句之中,当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痛楚,多少对宋亡的悼惜之情而更为可悲的,还在于这种种感情却不能尽情吐露,肆意倾诉,只能“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在“梦中”这个鹰犬无法窥探的心灵世界,去追寻、思忆共商大业的山水池榭,共同栖息的云岚草木,共击元兵的高岗低岭,以及相别的漳水之滨这几句充满诗意,饱含深情,真切表现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然而,在这个稍有不慎即遭杀身之祸的年代, 尽管是在梦中追忆, 醒来也会惊惧万分:“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这短短八字刻划入微, 音调凄楚掩抑, 把作者不得不独自饮泣吞声, 不得不暗地悼念文公的情形, 写得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显示出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时代,作者又是何等的悲痛难言记梦境一段,作者采取了幽缈飘忽的笔法以下写三哭英灵,则用笔详略有致,隐约曲折,极尽哭祭之意三哭英灵一哭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时隔数年,谢翱来到姑苏,闻文公死讯,回想这令人痛心的往事,怎能不放声一哭!这里作者用笔简约,寓意幽微为什么对着夫差台哭?因为倘若不是宋末昏君象吴王夫差那样醉生梦死,倘若不是奸臣误国,南宋王朝又何致于如此迅速灭亡 可见这一哭,着墨不多,却已写出作者多少感慨,多少悲痛二哭二哭是在文天祥殉国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二哭写得更加简略, 也更加隐晦, 仅以二句十字记下了哭的时间与地点 然而,就是这看似平平的十字,也能见出作者的心迹越台,就是越王台, 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 文天祥当年为抗击元军曾屡经此地,兵败被俘北上过会稽时,又曾登台赋诗以卧薪尝胆矢志复仇的勾践自勉可见谢翱望越台而哭,有深意寓焉他不仅为文公而哭,为自己而哭,为一切爱国志士而哭,更为宋王朝而哭, 这一哭写得言简意赅, 有着同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以上两哭主要是作为铺垫而写的, 故着墨从简, 只将对文公的敬仰、 对宋王朝覆灭的痛悼与对昏君误国的愤恨隐隐寄寓其间,流露出哽咽饮泣之声三哭在文天祥殉国九年后, 谢翱三哭于西台, 也就是严子陵台,才是全文的重点,才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这一哭的描写极为曲折委婉细腻, 行文腾挪跌宕,从哭前的一系列准备一直写到哭奠归来赋诗:写哭祭前的准备: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写自己与友人相约, 写雇船前行,写进入荒凉废墟寻找祭奠之地,写归来准备祭具,似乎都属于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其实,这些描写恰恰举重若轻,友人吴思齐、严侣、冯桂芳虽然与作者同至同哭,但于文中却不敢直书其名姓,而代之以“甲乙丙”;虽然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 “毁垣枯甃,如入墟墓”,仍要高度警觉地探看一番,以防有元人鹰犬,生动展现了元代白色恐怖的严酷尽情描写哭祭:在写法上则极尽曲折,极尽抑扬回复文中先写“再拜跪伏” ,向天、地、四方大哭三次,而后“复再拜”,这是千余年来汉民族哭拜招魂的全礼、大礼这一细节表现了哭祭者对英烈的极端敬重与崇拜接着写“泣拜”情景,写作者回想起弱冠之年曾与父亲共同登台谒拜祠下, 如今二十余年过去, 物是人非,江山改色,再无回天之人。
须臾雨止 夜复赋诗怀古十余年来久久郁积于胸的悲愤之情, 一旦喷薄而出, 就无异于无声之处的惊雷,必定能感天地,动鬼神,掀起滔天巨浪作者是带着强烈的爱、 强烈的恨去写这一哭的, 其中每字每句都可看到作者情感的奔流,这里有悼念,有悲伤,有哀愤,有激动,有迷惘,也有宁折不弯的坚毅在写法上则极尽曲折,极尽抑扬回复文中先写“再拜跪伏” ,向天、地、四方大哭三次,而后“复再拜”,这是千余年来汉民族哭拜招魂的全礼、大礼这一细节表现了哭祭者对英烈的极端敬重与崇拜接着写“泣拜”情景,写作者回想起弱冠之年曾与父亲共同登台谒拜祠下,如今二十余年过去,物是人非,江山改色,再无回天之人这种强烈的老之将至、 恢复无望的幻灭感, 使作者不能不怅然若失, 东望泣拜从号哭到泣拜,极有层次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里作者完全以诗化的意境、诗化的情感,写有云从西南方突然飘来,那云层渰浥浡郁, 就好象是文公的魂魄为哭祭者的精诚所感, 特意前来显灵, 以助悲情而哭祭者则即兴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 以向英灵倾诉衷肠 朱鸟即火星,位于南方,此处用来比喻一生不忘南方的文公而哭祭者则即兴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 以向英灵倾诉衷肠朱鸟即火星,位于南方,此处用来比喻一生不忘南方的文公。
有咮(嘴)焉食,”意谓大宋已亡,元人罗网密布,自己不能为之立祠祭祀,使得英灵无处可食写到这里,作者已完全为眼前的场面所感动,他忘情而歌,悲不自胜,将元人的高压、个人的生死统统置之度外,以致于悲歌之中, “竹石俱碎这是谢翱十余年来感情的第一次总爆发,也是他十余年来第一次畅快地悲歌,畅快地恸哭竹石俱碎,”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细节,其中隐寓了“宁为玉碎”,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与对元朝的反抗在进行了这一系列悲壮场面的描绘之后,作者把笔轻轻一旋,写回到舟中,借舟子口中说出江中正有元人的巡逻艇经过 这一笔,补得轻巧绝妙, 不仅进一步烘托出恐怖气氛, 而且与哭祭前探看地形一节前后呼应, 显得波澜叠生, 将整个西台恸哭的过程,写得历历如绘三哭文公,独独选在子陵台,也寓有深意严子陵是东汉初年有名的高士,汉光武帝屡请出仕而不就,改姓名隐居七里滩谢翱到此一哭,既哀悼文公,哀悼宋室,尽臣子的最后一片忠心, 同时也隐寓自己此后的去处, 这就是与严子陵一样隐居不出恸哭记,至此的确已写得意尽神足, 但作者却好像还意犹未尽, 又补记了他与友人相别归乡之后对此番恸哭事的议论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 亦诚可悲 已!”这里以风雪之景进行渲染, 具有抒情托意的作用。
哭之前,文中描写的环境天气是午雨阵来,似乎苍天也在为之流泪;哭之后,则雪劲风凛,风帆怒驶,似乎苍天也为他们的恸哭所感,暗自以神力相助这种天人感应的奇幻场景, 使作者不禁想到魏晋时阮籍之哭 阮籍穷途之哭,抒发了他在黑暗势力逼迫下无路可走的满腔悲愤哀怨, 又是以佯狂之举对黑暗社会所进行的独特反抗 “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千年矣!”而自己登西台这一哭,又使千年无哭声的空山之中爆发出足以惊天动地的沉雷, 这哭声含有悲哀, 含有悼念,更含有对黑暗社会的极大仇恨这一段文字从结构上说, 好象是西台之哭的余笔, 泛泛的叙惊天动地之哭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对社会发出强烈的抗议最后,作者点明整篇文章的创作意图与用心:余尝欲仿 岁在乙丑云这一结尾有意绕开登西台恸哭不说, 却说自己要仿太史公司马迁著 《秦楚之际月表》因秦楚无正统,而仅记月不记年那样来著《季汉月表》 (实为《季宋月表》),字面上纯讲文章的写法, 骨子里却表现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与对元朝的反抗、 对元朝的蔑视,坚决不承认其为正统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这正是作者之所以要写此文的根本原因写作特色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但在叙事中又 深有寄寓 ,浸透感情,并且把这种感情、寄寓全都通过场面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典故的暗示、往事的记叙曲折透露出来。
不论是说文公“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或说自己“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还是写三次恸哭情景,不论哪一景象、哪一动作、哪一情形,都浸透血泪,充满悲愤哀悼之情虽然作者为避文网之害, 常常不得不吞吐其辞, 有意写得隐约朦胧, 但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