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与帖的关系.docx
2页碑与帖的关系 胡抗美从清代阮元提出“书分南北”开始,应该说,书法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后的碑学中兴、碑帖之争、碑帖融合,不仅影响了清中期直至民国的书法创作和书 法观念,而且时至今日,碑与帖的观念之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从我个人的观 点来说,我认为近三十年来的书法实践、书法探索,实质上是清中期开启的碑帖 融合理论的延续当代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碑帖兼容中形成自己的个性面貌其实,阮元最早提出的“碑学”,包括了汉碑、北碑,应该是“泛碑学”的概念,到了包世臣、康有为,“碑学”特指北碑,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北碑,其目的在于贬抑唐以后日渐僵化的唐楷体系,希望以朴茂质野、雄强厚朴的北碑书风,改 造靡弱的帖学书风在当时,包、康二人为代表的碑学理论一提出,迅速成为一 种席卷书坛的碑学革命在今天看来,清末碑学革命的兴起,固然与当时的新文 化思潮有关,但从根本上,碑学中兴是艺术发展内在的要求我们知道,从唐代 开始,二王帖学即视为书法传统的正宗,尤其是作为书判取士标准的阁体书法, 更是以二王帖学和高度规范的唐楷为基础建立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博取功 名,必须从小要习阁体书法,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文字规范是 可取的,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无疑限制了书法家的创造性和书法创新的空 间。
到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赵孟齐职董其昌两家一统天下,帖学书法极尽靡弱, 所以,从书法艺术内在发展的逻辑来看,也急需寻找新的传统资源,为帖学注入 活力清代初期汉隶书风的复古风气,其实已经拉开了碑学中兴的序幕,阮元、 包世臣、康有为,完成了碑学理论的构建碑帖融合遂成为书法向前发展的趋势 所在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书法, 毫无疑问代表了传统书法的高峰,但却不是唯一的传统201年春我和沃兴华 先生在上海举办联展,在展览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四个观点,其中的一个观点 是“二王是书法传统,但不是唯一的传统”,没想到这个观点引起很大的争议清代以来的碑学革命,核心的观点和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二王以外有书”,这既符合书法艺术史学的事实,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说,“二王以外有书”应该成为一种共识,甚至是常识,中国的书法传统,不仅二王帖学之外有碑学,还有金石学,这在前人的书论中早有论述从颜真卿到黄庭坚,都将习篆 籀作为书法得高古的必须途径,兀、明两代书家不习篆隶,唯习二王帖学,遂导 致书法之路越走越窄,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颓靡,这是历史之鉴所以我主张, 学书法欲得古法,必须习篆隶,那是中国书法传统的源头,如果我们连源头都丢 到了,谈何继承传统呢?从书法实践看,碑帖融合是主流,而碑帖之争具有阶段性。
包括明末及清代倡导 碑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内,他们的创作实践证明,他们都具有十分深厚的帖学功底, 帖学创作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即使在他们抑帖扬碑之后,其书法创作实践从根 本上看,走的 也是碑帖结合的道路我结合帖学的出发点和帖学一样,都是为 了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只是由于帖学在发展中出现了程序化、简单化的问题, 并且依靠帖学自身的力量又难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才可以碑学的面貌出现,提 出了碑学的相关主张傅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他的“四宁四勿”就是针对帖学中的毛病体出的,但他的目的丝毫没有否定帖学的意思清代尤其是清末的碑学 倡导者,他们和傅山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纠正和客服书法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碑学就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由此,我们可以说,碑学是对帖学的补充与完善, 或者说碑学和帖学是同一座山脉的不同山峰,一脉相承,在同一基础上的共同发 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