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目的与意义: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研究.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lis****666
  • 文档编号:185751557
  • 上传时间:2021-07-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03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目的与意义: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研究 教育目的与意义: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研究 摘要:马林森的比拟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拟教育思想的关键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拟教育研究导论?为根底,通过对国民性目的、国民性思想在比拟教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马林森;国民性;目的;意义 [基金工程]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美国综合大学融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弗农马林森 是比拟教育“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的重要代表国民性思想是马林森在比拟教育研究方面的核心思想,该思想集中表达在其1957年出版的著作?比拟教育研究导论?中该书1957年初版,1960年再版,1961年和1964年两次重印,1966年三版,1975年四版,1977年重印,1980年出版普及本全书共分十一章,分别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和国民性;国民性的决定因素;为生活的教育;教育的不同目的;教育行政;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技术和继续教育附录1:寻求一致性;附录2:12个国家的教育图解。

      在第四版的序言中,马林森谈到他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当代西欧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一个概观,在比拟的根底上,追溯西欧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如何和为什么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取得了什么的结果1】〞在这本书中,前三章可以说是马林森对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的阐述后几章大致是他用其研究方法对几个国家相似或共同的几个教育问题的一些研究该书也包括美国和前苏联教育的内容 贝雷迪曾评价说,“马林森表现出对区域和主题两个方面的关注,似乎对主题注意的更多些,他运用区域是为了说明主题〞【2】但不管是研究国别还是所选取这些国家的教育问题,都是以其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国民性〞为核心贯穿始终的因此,理解他的国民性思想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把握住其国民性思想也就抓住了他比拟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本文试图以?比拟教育研究导论?为根底,对其国民性思想作简要的介绍与评析,以期比照拟教育研究有所助益 二、“国民性〞与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说明“国民性〞, 马林森对教育的目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 教育是一种社会力量 , 对其目的与性质进行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民性〞, 并进而理解比拟教育的诸多问题。

      其实, 马林森所认为的“国民性〞与教育、文化、社会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其“国民性〞思想的逻辑起点 关于教育的目的, 马林森认同乔德 与杰弗雷斯 的观点, 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能够谋生;训练人成为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使人发挥本身潜在的力量与才能以更好地生活;保存、传递、更新社会文化从教育目的探讨中, 马林森却提出了关于教育性质的疑问: “民主社会的公民是什么含义? 〞“个体开展的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然而,不同的国家对其理解都是不同的 因此, 马林森得出一个结论, 每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定义都或明显或隐藏地表达着一个哲学, 即生产某一特定社会在其历史中的特定时期所期望的人正如学者尼科尔森 在其著作?好行为? 中所言, “每个社会都会有这个社会所认为的理想成员的标杆和典型这些典范重复了过去的神话, 强调了未来的梦想, 他们不仅仅是现在的社会与经济条件的产物, 而且包含着更多的东西〞【3】马林森认为, 每一个国家对教育都有自己的解释, 通过开展对共同利益的认同, 建立自己的“国民性〞——一种从整体出发保证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努力的精神素质, 以使现有的文化模式得以保存因此, 任何教育体系一定都是完全反映着这种民族精神的。

      不同社会中的教育是由该社会的“国民性〞所决定的每个教育体系都相当清晰地提示了每个社会的文化概念与生活方式换句话说, 某国家的“国民性〞会在该国家的学校里得到表达 就马林森看来, “国民性〞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那么, 文化、社会、教育在这一影响的链条中又都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相互又是什么关系呢?马林森认为, “国民性〞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在文化或文化形态之前, 决定着文化的持续开展与文化模式而后者又影响着社会行为与社会变革因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的结果, 所以教育制度那么直接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对此, 马林森的学生凯 将其老师的观点总结为非常简单明了的图表 【4】图1 给我们提供了“国民性〞通过文化、社会作用于教育的一个机理 三、“国民性〞思想在比拟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马林森曾屡次从比拟教育学的角度对“国民性〞思想进行阐发, 比照拟教育的研究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进行论述其“国民性〞思想在比拟教育研究中的意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文化理解的工具 马林森认为, 比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系统地考察许多别的文化和从那些文化衍生的别的教育制度, 以便发现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尽管有相似和不同的原因, 对许多往往是各国共同的问题, 试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以及取得什么结果〞【5】 。

      国民性〞是必不可少地理解、欣赏外国文化、风俗的根底比拟教育的学生必须首先要是一个历史文化学家,了解某一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态度、思维模式、宗教、政治背景为了正确地分析当前教育的需要与趋势, 以充满智慧地展望未来,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回忆历史比拟教育研究工作必须要建立在各国教育体系所反映的“国民性〞的根底上马林森认为,比拟教育研究的有效性并不是由它们即时的实用价值来决定的他慨叹有些比拟教育家越来越把教育看作规划与人力的预测教育问题必须超越单纯训练而进入心理和精神的领域比拟教育研究的最高目标, 必须在文化整体的根底上, 去描述、解释与比拟各国的教育制度【6】 提供教育改革的解释工具 在?比拟教育研究导论?一书中, 马林森谈到其比拟教育研究工作的初衷就是: “为当代西欧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一个概观, 在比拟的根底上, 追溯西欧各国共同的问题, 如何和为什么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 以及取得了什么结果〞【7】马林森认为,“国民性〞可以作为一种解释性概念, 分析者可以据此解释教育改革失败或成功的深层原因就法国教育改革而言, 马林森认为, 法国大革命与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是这些教育改革脱离了整个“国民性〞, 而1968~1977年的教育改革却获得了成功, 是因为其符合“国民性〞的缘故。

      在谈及前苏联的教育时, 马林森举了一个同样后来倍受争议的例子他说, 前苏联的农民不愿让孩子寄宿在学校接受教育,苏维埃当局就利用“丰收节〞这一正统的宗教仪式和风俗,提醒农民的孩子要离开家接受寄宿式的教育了这一做法非常巧妙地回避了农民的矛盾, 解决了教育问题 对于研究方法上的意义 马林森的“国民性〞思想使我们在进行比拟教育研究时, 把文化模式、社会变革与教育体系紧紧联系在一起, 并注意到几方面的协调开展与相互影响他的这种“国民性〞决定文化开展与模式, 决定社会变革, 并最终决定教育制度的分析模式受到当时许多比拟教育学者的推崇和效仿, 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如他的学生凯所言: “如果‘国民性’的概念使比拟教育的学者在对某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评论前, 对该社会的文化模式、历史文献、风俗习惯等进行一定的研究, 那么它就是有益的〞【8】霍姆斯对马林森的“国民性〞思想评价颇高,他认为: “马林森的‘国民性’概念是试图改善作为一门预测性科学的比拟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9】 马林森认为, 比拟教育学者在研究时可采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因素的分析框架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更为多样和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文献、电影、播送、电视等多种途径勾划出某一民族的“国民性〞图景。

      马林森特别推崇的就是文献法, 他屡次谈到运用文献法去丰富比拟教育研究的意义他认为, 随着比拟教育的开展, 当越来越多的比拟教育学者更倾向于使用统计分析而无视历史传统的今天, 这种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5】【6】【7】 Vernon Mallin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M].London:Heinemann, 1975:1、10-11、274-275、1. 【2】 菲利普﹒E﹒琼斯著,王晓明 李立勇 杨骏 译.比拟教育:目的与方法[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9. 【3】 Harold Nicolson. Good Behaviour [A].Constable, 1955:1. Vernon Mallin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M].London:Heinemann,1975:2. 【4】【8】 William Kay. National Character-Concept, Scope and Uses[A].In Keith Watson & Raymond Wils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Croom Helm Ltd, 1985:24、27. 【9】 Brian Holmes. The Problem Approach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In Keith Watson & Raymond Wilson.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Croom Helm Ltd, 1985:3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