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

6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78379207
  • 上传时间:2023-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黎晓独生子女,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在古代社会里,独生子女只是凤毛麟角,极为个别,没有形成一个社会群体,影响不大。早在19世纪末,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而我国是在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数量与日俱增,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群体。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为孩子事事担心,事事管制,从小就老是跟孩子说这些东西不能碰,这些东西不能吃,这些人不可以跟他交朋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可以通过这些亲身接触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可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担忧,隔绝了孩子与周围一切事物的接触,使得他们的这种自我探索活动变成了在父母管制下的附属活动。同时也因为父母的过分疼爱,对孩子事事包办,使他们失去了这种自己动手的机会,从而导致了独生子女养成了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强,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差和心理自主困难两方面。生活上,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需要独立生活或独当一面的时候,往往就不知所措,面对各种选择时,就茫然一片,不知该何去何从。另外,长期生

      2、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不耐风吹雨打的,因此当他们真正踏进社会或遇到小小挫折,往往就只会逃避,甚至自求短见,认为死就是一种解脱,生存意志非常薄弱,一点都禁不起打击。由于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资金全都用来教育子女,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奥数班,学舞蹈等等,本来这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下,不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身发展需要,无止尽地让孩子沉迷于学习中,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精神方面却毫不关心,只肯定他的成绩,从不关心其他,唯“分数”是瞻,过份强调孩子的智育,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致使孩子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造就他们软弱、懒惰、自私等性格,无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在教育方法上,常常出现,“暴力现象”或“爸爸打孩子,妈妈护孩子,奶奶姥姥哄孩子”的现象,抵消了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消弱了家长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而有些家长,因为自己事务繁忙,认为通过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就能使孩子得到满足,就能为孩子打造美好的未

      3、来。因而就只会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而已,根本不理孩子平时是怎么样的,不与孩子交流沟通。只要他拿出好的成绩单就万事大吉,缺少对孩子的管制,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任其自由发展。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感觉不到家长的关注,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长大后纪律涣散,缺少责任感。他们视节俭为小气,视助人为乐为“捞钱”,视尊重别人为没有本事要巴结比人,视无私奉献为“神经搭错线”、“天下第一大傻帽”等等。从他们这种种行为中,难道,我们还要争辩吗?还不承认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失当,漠视历史,忽视骨气和尊严,已经违背了我们传统教育“德教”,已经脱离了我们沉重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的积淀。而导致孩子们背离传统、甚至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所以他们才会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有己,不知他人,只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益,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更不知道什么是公益。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独生子女的“独生”,表现出来的“独特”,“独尊”等种种行为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儒家的政治名言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赫尔巴特

      4、指出,道德永远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哪有真正的民族脊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忽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尤其是道德教育功能,将无法使孩子健康的走向社会。所谓家庭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家庭道德具有调解的功能,教化的功能,舆论监督,导向功能和开拓创造功能。家庭道德是维系家庭和睦、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家庭道德是社会总体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基础。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看待事务和问题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处事原则等的培养、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并使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子女的自觉得道德需要。独生子女们并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不当导致了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错位,进而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性格和问题行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处于什么地位,必然导致他同其他家庭成员形成一定的关系,从而决定他对其他成员的态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关系,家长是“一

      5、家之主”,在这种特殊的地位中,家长就产生了特殊化的思想,将其他家庭成员视为自己的财产,任意打骂、训斥,为所欲为。如果孩子也处在特殊的地位,同样也会滋生特殊化思想。因此很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以为所欲为,就是他们在家庭中的“小太阳”地位决定的。其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并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家长如何对待他们,给予他们怎样的地位。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淡化孩子“独”的意识,改变长辈对独生子女的占有心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和关心;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全由父母决定,全权做主;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当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做人。家庭道德教育是培养孩子具有坚定道德感,使情绪从偶然的体验变成调节行为情绪的最基本环节。但从某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知耻比知荣来得更重要。康有为说:“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龚自珍也说:“教以耻为先

      6、。”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人们不断从羞耻感向荣誉感提升的过程。概言之,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羞耻感是个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任何人有了羞耻感,才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以说,羞耻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庭,起着良心发现、纠正错误、抑制罪恶的作用,它可以有力地遏制人的消极行为和不良道德发生。一个人的羞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培养羞耻感就是有目的地激发个体的羞耻心,进而促进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对独生子女进行羞耻感的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其自尊心和责任心来实现。自尊心是指个体已做出的或通常持有的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它所表达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是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决定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羞耻感产生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也就是说,当发现现实自我未能达到或违背了理想自我要求的时候,就会产生羞耻感。可见,羞耻感是自尊心受挫的一种表现形式,有自尊心的人大都

      7、会有羞耻感。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其羞耻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重要的是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若对孩子挖苦、斥责甚至体罚,只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泯灭其自尊心,从而导致羞耻感丧失。在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同时,还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形成适度的羞耻感。因为,过强的羞耻感反而会导致产生偏激、病态的行为,如交往障碍、抑郁、怯懦、依赖、妒忌、报复等,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障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的伴随,所以要帮助孩子创设一个集体环境,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成长。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经常鼓励和支持孩子和邻居大小孩子一起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一种分享意识“好东西是大家的”,并且懂得关心他人和习惯于礼让,避免被家庭关爱包围而产生独霸和事事占有的心理;上学接受教育后,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建构自己的朋友圈,大胆让孩子走到外面的世界,与他人交往,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相关的社交体验,同时在他们在活动中,让他们体验劳动的乐趣。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外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经验。外国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参加夏令营活动等等。父母的一行一举,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发展,有人说,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儿女。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家长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要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并为能教育好孩子健康成长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真正让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全面教育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同时家长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良好文明,注意自己良好文明生活习惯和道德教育行为的形成,以自己良好的榜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真正起到“父身正而孝而从”的作用。

      《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由会员博****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