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15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56970917
  • 上传时间:2022-08-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2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这话对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就是说,友好教育及其思想并非今日始,而是走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所以,为了把握友好教育的实质,对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和它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一番考察,可能是十分必须的。舛谬在所难免,尚望识者指正。一、友好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能够说源远流长,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样悠久和灿烂。中国的友好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和以下两个观念亲密联络的。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础思想是,天道和人道必需友好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友好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全部展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道应该服从“天道”;最终,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友好协调的,因此人道也就必需友好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主动精神,乃是中国古代友好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

      2、是和友好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二是和合论。“和合”是中国独创的一个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中国最早的古文件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全部采取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通常说来,“和”指异质原因的共处,“合”指异质原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础精神,全部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全部必需保持友好、“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取得全方面的友好的发展。中国的友好教育思想能够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她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该取得多方面的友好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能够为成人矣。”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全部得到发展的人,

      3、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今后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德育、体育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方面而友好的发展奠定了必须的基础。孔子以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全部持友好教育思想。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标,并主张经过全、尽、粹之学去给予实现。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对仁智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叙述。她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如同“操利兵”,做出坏事业;一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标。魏晋时期有关才性关系问题的争论,乃是仁智关系问题的深化和详细化。“才”指智力、能力,“性”指性情、品格。当初“才性之辩”存在着四种看法,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三国魏人刘劭的人物志对此次讨论作了很好的总结。就其总的倾向看,她即使主张才性可离可合,但更强调才性的协调统一。这一基础见解组成了其教育思想的关键。以后居上,明代王守仁在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了颇为明确的友好

      4、教育思想: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因此泄其跳号咆哮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便肃其威仪而已,亦因此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便开其知觉而已,亦因此沈潜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因此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王守仁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要开“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亦即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但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亦即使心身也处于友好发展之中,最终“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她而且指出,这种使人取得和第2页谐发展的主张,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人的根本目标。进入近当代以后,中国又有部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举起了友好教育的旗帜,现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王国维的相关主张便富有经典意义。她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5、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和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这段话的友好教育思想是十分明确的。“调和”即友好,“发达”即发展;“调和之发达”显然就是友好发展之意。王国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身心两方面均取得了友好发展的人。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则必需实施体育和心育。应该指出,王国维的友好教育思想,是以孔子开创的知、仁、勇、艺四者友好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近当代的心理学知识而形成的,其关键思想是身心友好发展,以培养“完全之人物”。另外,蔡元培的五育并举、陶行知的手脑结合等主张,全部寓有友好发展的教育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实施全方面发展教育,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有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6、题中明确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部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众所周知,全方面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它追求人的友好发展,因此其实质上也就是友好教育。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全方面发展教育尤其是其友好发展的要求,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二、友好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友好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它能够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雅典奴隶制国家,为了适应该时其内部“民主”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友好的人”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雅典教育则分为体操教育和缪司教育,亦即经过这两种教育来培养她们所需要的人才。古希腊“三哲”全部是友好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如亚里斯多德继承其老师柏拉图有关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也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和三方面的教育对应对。并认为三部分灵魂亲密联络、处于友好统一之中,因此体育、德育和智育也紧密地联络起来,即对人实施友好教育。到文艺复兴时,因为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的呼叫,涌现出了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她们以重视儿童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任务;她们强调发展人的智慧,提出了

      7、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主动性的要求;她们全部有一张包罗很多学科的广泛的课程表,期望经过它去培养多方面的友好发展的人。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把自己创办的学校称为“愉快之家”。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在其著名的教育小说伽刚丘和潘德格罗尔中,描绘了一幅使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新人接收新式教育而取得多方面友好发展的教育图景。另外,在这个时期,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人莫尔经过其名著乌托邦,在勾画一幅社会主义制度的轮廓图时,也对“乌托邦岛的公民精通一切现代学问”的全方面发展的友好教育作了细致的描绘。文艺复兴后的17至18世纪,欧洲经过英国和法兰西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近代社会。当初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部分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如英国的洛克在其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作了较全方面而系统的叙述,指出她所期望培养的是绅士,而不是一般的人;绅士应该接收体育、德育和智育,使她们既含有“文雅态度”的特点,又养成了资产阶级事业家的品质。认为“一个在处理自己事物上有德行、有理智而又能干的人,比一个没有上述品质的伟大学者要好得多。

      8、”很显著,这么的绅士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得了多方面友好发展的。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教育家卢梭也含有友好教育的思想。她在其半小说、半论文体的爱弥尔中,明确指出了怎样培养新社会即资产社会的新人的道路。其基础思想就是提倡自然和自由的教育。认为应该遵照自然即根据儿童的本性和年纪特征去教育她们,并强调只有根据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爱弥儿所接收的教育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现有作为一切基础的体育,也要经过示范教育让她接收一定的道德观念;爱弥儿到12-15岁期间,还要对她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到16岁时,她进入社会接收道德教育,以培养自己含有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定和良好的意志。在卢梭看来,只有经过如此多方面教育的爱弥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18至19世纪期间,有一批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提倡全方面的、友好的教育。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一个人全部含有部分本身能发展的力量,大家每一个能力原来就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一个充足发展的力量的倾向,所以,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需是全方面的、友好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她的关键著作人的教育中,继承并发挥德国哲

      9、学家谢林的自然界、精神界发展全部服从同一个法则的看法,认为这全能的法则的基础是永久存在的“统一”,而这个统一也就是全部生活和全部教育的出发点和关键法则,并据此而提出了其教育学体系的对立和对立调和的发展法则,和教育应遵照自然的法则。无疑地,福禄培尔的这些主张表现了友好教育思想的精神,但无可讳言地也给予了此种精神以神秘主义的色彩。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全方面发展教育看法及在新拉纳克创办“性格形成新学园”所作的教育试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关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和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每一个人过“完美”生活的主张等等,也全部蕴含有全方面友好发展的教育思想。应该指出,西方的友好教育思想是和一个主要的教育观念即自然适应说相联络的,能够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这个教育观念有两个不一样的涵义:一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所提倡的自然适性标准。它把人的身心发展和自然现象作类比,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服从于自然的最关键的和普遍的法则。一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它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反对无理的束缚;遵照儿童本性的发展而因势利导。我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方的自然适应说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基础精神是,自然的发展是有序的、协调的、友好的,因此人的发展也应该是有序的、协调的、友好的。三、马克思主义的友好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友好教育思想是和其有关人的学说亲密相联络的,应该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所以,必需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学说有深刻的了解,才可能真正把握其友好教育思想的实质。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学说的内涵何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了解和把握:有关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这两种本性的统一体不是量的相加,而是质的改变。这关键反应在:一是人的自然本性同动物的自然本性已大异其趣,比如饥饿时,人同动物全部要吃东西,但其吃的方法却完全不一样:动物是野蛮式的,如狼吞虎咽、拼命争夺;人则带有文明、文化的色彩。二是在人的身上,单纯的自然本质已不复存在,它已受到

      《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鲁**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友好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