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38小说的情节(含详解)

收藏

编号:3409110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11-10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通用版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考点 过关 练习 38 小说 情节 详解
资源描述:
考点38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4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此分析小说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常考题型有: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在一轮复习时,我们重点规范后两类的答题模式。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是情节作用。 它包括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的感受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Z  情 节 概 括 设问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模式 1.时间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空间顺序:一个场面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3.文章线索: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情 节 手 法 设问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模式 1.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情 节 作 用 设问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结 尾 题 型 设问 1. 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探究结尾的意蕴(特点和艺术效果)。 3.×××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审题 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的含意,或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综合问: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设问方式③;有探究题,如设问方式①②。 模式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人感到回味悠长等。 J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情节 “渴”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情节更简洁明了。 形象 “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所有能力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主题 更好地突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忙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Z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G    分析情节手法 (一)掌握必备知识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有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 别 内 涵 作 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常被形容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38小说的情节(含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0911062.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