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含详解)

收藏

编号:34047417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5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11-04
  
2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 专题16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含详解 全国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16 核心 突破 文思 遵路识真 精准 分析
资源描述: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如是说: 阅读散文就要缕析作者情感流淌的脉绪,体会新鲜的命意和意境。 [导语]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能够精准分析散文思路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思路、结构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散文思路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和特点,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为此,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思路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一、思路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1.结构类型 分类 特点 思路 静赏式 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参游式 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象征式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追怀式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叙史式 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相承 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 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 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行文构思技巧 结构技巧 方式作用 铺垫 通过叙事、写人、描景,为下文张本;烘托人或事,使形象突出,主题深化。 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要表现的对象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照应 后文对前面写的内容作回应。作用是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 悬念 文章设置疑问或冲突,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心理,欲罢不能。 抑扬结合 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反差和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片段或细节为点,相互映衬,既能反映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虚实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由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和想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以小见大 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叙事:直接切入场景,引人入胜。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如何梳理行文思路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其行文思路是不同的。请见下表: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依据上述文体思路,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理解运用 1.《故都的秋》结构类型属感悟式,整体结构关系属相属(总分)式,中间主体段落——五幅图画在结构关系上属相并式。 2.《囚绿记》整体结构关系属相承式,构思按照“颂绿——囚绿——放绿——怀绿”展开。 二、选材组材 选材是就用什么材料而言,组材是就材料的运用而言,前者侧重于“写什么”,后者侧重于“怎么写”。 1.选材往往思考材料有何独特性,选材的不同角度及作用,它要求典型、新颖、贴切。如选材是否广泛、自由、点面结合,主体材料中是否穿插其他材料,以及引用古诗文或神话传说等。 2.组材方式 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组材方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具体到文本中,安排材料的详略也是重要方面。 理解运用3 《荷塘月色》在主要描写荷塘、月色后,也安排了一点穿插性文段,表现在:①想起采莲的事情;②记起《西洲曲》里的诗句。这两处材料体现了作者极力通过联想与回忆来排遣“不宁静的心情”的意图。 三、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关。抓住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分析线索与梳理思路不同: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重要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 (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如何寻找并确定散文的线索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理解运用 4.填空与简答。 (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5.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3)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四、句段作用 开头句段 内容层面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 表达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句段 内容层面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插入句段 内容层面 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 写事类 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 写人类 事件具体翔实,使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插入引文 内容层面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结构层面 对全文的作用 表达效果 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反复出现 的句子 内容层面 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结构层面 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 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注意:如果句段表达上有突出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对比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理解运用 6.《荷塘月色》开头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7.《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要在倒数第三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含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0474177.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