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07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收藏

编号:34043585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7K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01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华北 理工 社会 医学 课件 07 行为 心理因素 健康
资源描述:
第七章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心理因素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烟草流行与控制第一节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人格与健康一、人格与健康 (一)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格,尤其是消极性人格的人呈现出较低的健康水平。“抑郁、愤怒、敌意与焦虑”的心理不适可能构成了这种“疾病倾向”的人格,具有该类人格特征者易患哮喘、关节炎、溃疡、头疼和心血管疾病等。刚性人格的人表现出较好的健康水平。刚性人格有三个特征:一是责任感,对面临的问题能够正视饿投入;二是控制感,对局面能够进行控制的感觉;三是挑战性,拥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刚性人格能够成功的面对和处理压力事件,负性情感较少,表现为较好的生理和心理状况。A型性格和C型性格 A型性格具有敌意、匆忙和竞争等特点。研究显示,具有A型性格的人同意得冠心病,特别是其中的敌意成分。敌意反应了与他人的对立情绪与行为方式,通常在孩提时代就已形成,起源于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负性情绪。C型性格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表现为过分的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情绪压抑、爱生闷气。具有这种性格或行为模式的人易患宫颈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二、认知与健康、认知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等。(一)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决定人的生存状态,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态度会呈现出良好的生活和健康状态;享乐价值观导致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往往产生各种健康问题,很多现代“文明病”与此有关。(二)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个体对健康的看法决定其健康状态。由于人们的经历、所具有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及多处的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健康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具有较好健康意识和信念的人会自觉保护自己的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疾病措施。(三)个人控制信念 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景所持的控制信念,包括控制感和控制源信念。个人控制感是个体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控制的信念,研究的重点是对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感知。有较好个人控制感的人能积极有效的应对困难和挑战,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追求健康目标。相反,个人控制感较弱的人表现比较差,感到无助,即使情况出现转机,也不会再做努力。三、心理压力与健康三、心理压力与健康 压力:是描述系统负载的一般概念。心理压力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再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一)压力基本理论 1.生物应激理论 19世纪,随着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很多与压力有关的试验和临床问题显现出来,这一词常被用来表述生物体对某些情境自动或激素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压力是机体力争回到平衡系统的企图,紧张是对平衡系统的背离。2.社会事件刺激理论 人际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活变化都会形成压力,因为这些变化需要机体做出心理适应,这些事件主要是一些社会刺激事件,多为消极的,也有积极的。3.心理认知理论 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和解释颇为重要。4.现代压力理论 包括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管理。压力源是指内外刺激事件与情境,可以看做一些特殊的难题、问题和挑战,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诸方面。压力反应是指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表现为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症候和症状。压力管理是指对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控制和改变。(二)持久过大压力的不良后果 1.健康问题 在发达国家65%-81%的人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60%-80%的医学问题与压力有关,过度的压力可引起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偏头疼和紧张性头疼、癌症、关节炎、呼吸道疾病、溃疡等。过度的压力还可以引起心理和情绪疾病和行为问题,如心理障碍、吸烟、酗酒、自杀和反社会行为。2.工作问题 过度的压力可导致旷工、消极怠工、缺乏责任心、差错和事故的可能性增加。3.管理和决策问题 在压力的情境下,建设性思维减少,扭曲思维增加;危险性抉择和非理性行为可能增加;短期目标受到青睐,长远目标被忽视;做不成熟甚至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增大。(三)压力研究的有关问题 1.理论框架 完整的压力研究应包括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管理等要素。必须熟悉研究所涉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性质,简单地进行变量的堆积与比较所得的结论并无多大意义。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还需设计一些控制变量,如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很重要。2.评估与测量 评估与测量是压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评估应当了解病人进来所经历的压力事件,其前因后果、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压力症候和症状是评估压力的基本方面。评估还可借助于一些设备和实验室见擦汗。在压力研究中,往往使用一些压力测量问卷或量表。3.压力测量结果的判别 压力与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压力问题的研究需特别强调识别正常压力和过高压力。对于压力测量的结果不进行判别和分类,直接以测量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会对结果的解释带来很大困难。4.压力分析指标 有些研究直接以心理健康指标来表达压力反应状况,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应该指出的是,压力与心理健康都有严格的定义和理论,前者是一种紧张和失控的状态,后者是一种健康结果。同样,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人们对某些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的感知,后者是压力源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一种紧张和失控的后果。第二节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与健康行为一、行为与健康行为(一)行为的概念 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反应。(二)健康行为 是指人们为了增进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分团体健康行为和个体健康行为。1.团体健康行为 是社会群体、团体作为行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公众健康的活动。2.个体健康行为 是每一个个体作为行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自身健康的活动。3.健康危险行为 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健康期望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相对不明定的行为。4.健康危险行为的特点:后天生活习惯,是自愿的,即“自我创造的危害”;是长期稳定的行为,即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有明显的健康危害,这存在一个行为判断标准问题。几种危险行为:吸烟、嗜酒、药物滥用、体力活动、不良性行为等。二、行为因素与健康二、行为因素与健康 20世纪中叶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上升。这些慢性病的形成中,行为因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至少有5.8亿人具有至少1种或以上的与慢性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中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少超过12g,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最高值的两倍以上,而且在过去10年内一直居高不下。中国男性的吸烟率超过50%。中国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增长了38%和81%,达到了22.8%和7.1%。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50%的死亡是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30%为环境因素、10%为生物遗传因素、10%为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在美国,处于死因谱前10位的疾病中,有7种死亡原因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有关。世界银行报告认为,50%以上的慢性病的负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行为风险来预防。三、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三、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n(一)生物学观点n 很多健康行为存在生物学基础。以吸烟为例,吸烟行为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调节多巴胺的基因很可能是对吸烟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与吸烟成瘾有关的物质是尼古丁,尼古丁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是30分钟,如每天吸1包纸烟,每30-40分钟就要吸1只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水平。当尼古丁不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人的大脑有一个区域,人们称为犒赏中枢区域。它特别敏感,一经激活就很难控制。人在一定时间内摄入一定量的成瘾物后,可激活大脑内的犒赏区域,从而产生依赖。(二)心理学观点1.自我表达理论 很多危害健康行为与自我表达有着密切的关联。青春期是多种危险行为的易感窗口,原因在于不恰当的自我表达方式。很多人在这个时期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并逐渐养成习惯。关闭易感窗口的学校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健康的行为。2.心理压力缓解理论 研究表明,当人们承受较大压力时,就会采取吸烟、饮酒和性释放等方式缓解压力。3.情感技法理论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较高的情感激发需求,他们往往通过某种方式来使自己达到某种愉悦的状态,很多不良行为往往在表面上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就可以减少不良健康行为的机会。4.恐惧诱导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接触到某种恐惧诱导信息,就会减少危害健康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关系是呈反比的。过度的恐怖信息将对行为的改变起到破坏作用,而有时恐怖诱导只对行为意向产生作用。由此可见,恐惧诱导必须与教育和动机结合起来才可产生积极作用。(三)行为学观点1.强化模式 行为学将行为看作是一种强化的结果,如吸烟往往开始于某些特殊的情境,反复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种行为后紧跟一种结果,从而产生了为了得到这种结果而重复这种行为的需要。2.时间价值期望模式 行为发生不但与其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有关,而且与实现的时间有关,人们普遍对立竿见影的事情加倍重视,而对远期将要发生的事情则漫不经心。3.健康意识模式 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行为干预很重要。知识贡献于意识提高,劝说和咨询、主观规范和情境也贡献于意识提高。只有将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健康意识。4.个人控制力模式 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健康行为是一种慢性行为,行为的养成或戒除要有一定的毅力。(四)社会学观点1.社会功能主义观点 功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有利于行为形成的社会规范和条件。急剧的社会震荡和变化、社会失范,使人们感到困惑、迷茫、容易借助于行为来逃避。由于社会变革所形成的压力导致众多的社会和行为问题。2.社会规范与社会影响观点 社会规范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在强调个体主义的社会,主要以个人的态度决定行为;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主要以社会规范来决定行为。3.经济学观点 应用理性行动理论可以对吸烟等成瘾行为进行分析。第三节第三节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 传统的公共卫生观点主张干预研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但鉴于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关系的复杂性,由相关分析所获得的危险因素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也应重视以理论为依据的干预。一、政策干预一、政策干预 倡导促动(advocacy)是指向目标组织或个人提出主张并促使其采纳的行动。倡导促动从倡议到鼓动再到行动,由许多具体的、短期的行动构成一个连续的综合行动,最终实现一个长期目标。倡导促动包括四个前后关联的要素,即倡议(proposition)-联盟(coalition)-宣传(publicity)-行动(action),为倡导促动的四阶段模式,即PCPA模式。二、社会工程实施干预二、社会工程实施干预 通过改善某种社会工程设施的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干预效果。如社区有无活动场地及场地与居民的距离与居民的锻炼行为、肥胖症和冠心病有关。三、大众传媒以干预三、大众传媒以干预 在现代社会,媒体深刻影响着大众和决策者的知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大众传媒可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人,符合公共卫生干预的原则。四、社区干预四、社区干预 很多疾病采取社区预防、控制、教育、咨询是经济有效的,但需要充分的社区动员。社区动员是将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社会目标转化成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行动的过程。五、组织干预五、组织干预 组织干预是通过对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进行改变,达到干预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管理结构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节第三节烟草流行与控制烟草流行与控制 一、吸烟的危害一、吸烟的危害 全世界每年因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07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0435854.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