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浙江省玉环市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收藏

编号:33970655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7.86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2-10-25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浙江省玉环市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 玉环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资源描述: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 1. 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宗教意识逐渐衰淡,人世景物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品格,山水也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 B. 山水画契合了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思绪和观念: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 C. 在宋朝,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自然山水满足了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这是山水画成熟于城市生活发达的宋代的全部原因。 D. 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社会变异的反映,与现实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观因素。禅宗的流行带来了山水画的成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阀贵族不同于由乡村而城市的地主士大夫,他们与下层人民隔绝严厉,乡村并未成为这一阶层普遍的情感寄托。 B. 中国山水画追求主客一体,西方风景画主客二分,在西方画家眼中,风景只是他们观看的对象,并不寄予主观感情。 C.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画家的精神内化于自然山水之中。 D. 董源、范宽、王希孟、赵孟頫画作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作风格不一,作品中的山水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 3. 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 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 C. 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 D.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 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文中各有何作用? 5. 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一、二,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的,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反而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䦆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要小,不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也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畅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除此之外,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 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C. 小说多用伏笔,如“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为下文儿子介绍沙棘的“大用处”,决定留下来守边、治沙、扶贫埋下伏笔。 D. 小说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两代种沙棘守家护边的故事,表现了老干部的默默坚守、无怨无悔,展现了年轻人的创新活跃、开拓进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以“家”为标题,以小见大,升华主旨,表现了戍疆干部代代相承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B.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清新隽永,故事主要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使得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玉环市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3970655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