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早期从事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科学家祖德明.doc
7页我国早期从事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科学家一一祖德明( 1 9 0 5— 1 9 8 4 )陈善葆祖德明,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抗日战争期间为发展晋察冀边区农业生 产做出了贡献他是我国较早从事植物远缘杂吏遗传育种研究的科学家之 一,刚直不阿,实事求是,为建立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倾注了全部心力祖德明又名祖德铭(祖德显),1 9 0 5年4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易 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家境清寒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农业专科学校 附中(又称甲种实业学校)他在班上年纪最小,但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四年中有三年免交 学费,并经常得到伙食津贴中学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河北大学农科1 9 2 9年 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一年后,学校组团赴日本参观,由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农业化学系毕业 的孙吉人教授为团长,祖德明申请随团参观,得到批准在日本参观结束后,祖德明留下来在东亚预备学校学日语后乂由孙吉人推荐进入东京帝国 大学农学部遗传育种教研室进修,从事细胞学研究他很快就掌握了石蜡切片技术,制作的片子 清晰可辨,受到夸奖在导师赴欧美考察期间,祖德明被委托以副手名义协助新任助手掌管教研 室的工作。
在日本期间,祖德明撰写了《兄妹配偶之场合杂种自然固定之公式》和《韭花粉的发 芽和花粉之寿命与外界条件的影响》两篇论文,发表在日本《遗传学》杂志上前一篇是属于数 学推理的著作,它比该校著名教授宗正雄所著书中引用的公式要完整、简明得多,而且应用范围 广宗教授看后赞叹不已祖德明对油菜胚胎学制作了大量切片,并准备写成论文,后因七七事 变而搁置下来论时间,这项研究在我国学者中应是最早开展的一例1 9 3 6年,祖德明从日本回国,任母校河北农学院遗传学教授次年7月,日本侵略军发 动七七事变,当时他正度暑假在家不久,战火扩大到冀西一带起初,老家易县有些士绅勾结 旧衙役企图投敌求荣,要拉他下水,迎接敌人,并许以事成后推他当日伪县长;随后,当地土匪 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招兵买马,两次派人劝他入伙,都被他拒绝了表现出不为利诱、不怕威胁 的民族气节1 9 3 9年阴历2月,他突然接晋察冀边区政府电报,约他去边区工作其时,他 上有年过七旬的父母,下有妻子幼女,但他义无反顾,毅然于翌晨起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适应战时需要,发展边区生产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河北省阜平县祖德明被分配在实业处任技术室主任,并兼《抗战建设》 半月刊主编。
后实业处分设农林牧殖局和工矿管理局,祖德明兼农林牧殖局的技术室主任,并主 编《农业研究》和《自然界》两刊物,还担任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很重视农 业生产,从1 9 4 0年起在8个专区设立农场他经常到农场视察,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受敌 人威胁最大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为了避免和减少敌人烧房、抢粮等"三光”暴行造成的损失, 他设计了简易的防烧办法,将房舍表露着的草木部分抹上一层稀泥,泥干后既不易刮掉乂不易燃 烧;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粮食地下埋藏试验,使小麦在雨后7个月仍然干燥无损这些土办法虽 然简陋,但效果很好,有助于农村中开展“坚壁清野”运动在边区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当地条件进行的如边区常遭旱灾,不能适 时播种,除号召开渠凿井外,采用了浸种催芽、改进耕作方式等一些切实可行而又能减轻旱害的 办法麦类黑穗病非常严重,在一无药剂二无喷雾器的情况下,只能用温汤浸种来防治,而那时 农林牧殖局只有一支温度计,在农村也难找到钟表,经过试验,确定推广了“两开加一凉”配制温 水和烧香计时的办法边区不少县区盛产红枣,但曲步虫猖獗,又没有药械可以除治,就从观察 研究虫子的生活习性着手,提出了两个捕杀办法:一是在树干基部堆沙,阻止雌蛾上树产卵;二 是幼虫化蛹前,在枣林内按一定距离划线挖松土壤,便于虫子钻入,冬闲时再沿线将虫蛹挖出杀 死。
为了解决肥料问题,提倡在地头挖坑就近割草积肥,利用春地种黑豆绿肥,以及改进粪篓以 节省运肥劳力引种“8 1 燕京1 5”等谷子,“白马牙”、“金皇后”等玉米,以及美棉品种在附近村庄示范推广通过灌水次数试验,提出既节水乂增产的浇水措施甘薯是边区种植面积较大 的作物,经试验,提出改剪短蔓为插长蔓,提高了产量利用杂种优势进行九叶茄与白茄杂交, 第一代生长旺,开花早,茄果大,产量高结合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的栽培,建议合理种植, 以扩大“青纱帐的作用等此外,还进行了家畜的配种和良种繁殖,以及马粪孵鸡等工作,都收 到较好的效果祖德明和他的同事们在边区的这些科学实验及其成果应用,现在看来也许是粗陋的,但在4 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万分艰苦、农村环境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采用这样一些土办法的技术措施, 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当时在边区办农场,搞试验,不仅物质和技术条件十分困难,还经常遭受 敌人袭击,随时有被抓获和牺牲的危险祖德明经历过多次艰险,在1 9 4 3年的一次敌机轰炸 中,他的左臂被弹片击中,仍带伤爬山越岭,有半年多不能执笔和拿筷子,从此留下了很大一块 伤疤这一时期的边区科技工作,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其中有些技术措施在解 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在沿用,它也是建国初期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和科技的模版或基础积极传播米丘林学说重视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1 9 4 8年保定市解放,祖德明被派去接管保定农学院,继而又被任命为军事代表随军与原 边区农林牧殖局局长陈凤桐负责接管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1 9 4 9年4月1日成立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祖德明任华北农科所副所长,并兼任应用植物学系(又称发育生物系)主 任,还分管园艺系和编译委员会,主编《农业学报》、《农业科技通讯》和《苏联农业科学》 应用植物学系着重进行了有关遗传学方而的应用基础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合作 开展小麦阶段发育、棉花种间杂交等研究1 9 5 3年,中央农业部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举办由苏联专家伊万诺夫主讲的米丘林遗传 学及良种繁育学讲习班,委任祖德明为讲习班副主任他先后校阅了讲习班全部讲义和米丘林选 集、全集以及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1 9 4 8年会议记录的译稿,总字数以百万计还在报刊上发 表不少有关米丘林遗传学的文章,如《把毛泽东思想运用到农业科学上去》、《创造性的米丘林 学说》、《进一步把米丘林学说贯彻到农业生产中去》等,并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室的学者合 写了《米丘林生物学通俗讲话》。
1 9 5 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同年9月,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简称作物所) 也在华北农科所作物系和发育生物系的基础上建立,由祖德明任副所长,I960年任所长1 9 6 1年,中国农科院实行人员大精简,作物所的职工也由原来的1 7 5人裁减至不足7 5人, 还计划继续精简到4 1人祖德明认为专业人员精简过了头,无法完成科研任务,对发展农业生 产极为不利,乃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意见,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1 9 6 2年,中央工作 会议作出了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的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队伍得到了迅速补充和加强为了 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他亲自组织全所同志作学术报告,讲学习心得,展示文献摘录卡片等, 并根据国家《科技工作十四条》的规定,主持制定了作物所《五定方案》,以稳定科技队伍,保 证科技人员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业务活动人民公社成立前后,他对农业生产上出现的浮夸风和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持怀疑态度,认为这 种风气既损害生产,又不利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日久天长,难免会给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 造成严重损失他想再次给毛主席上书,以纠正这种歪风这封信稿写好了,但未及时发出文化大革命中,祖德明虽然受到了不应有的批斗,但他仍念念不忘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1 9 7 0年,全国上下大搞斗批改,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各研究所也要三权下放到地方他认为 这不但会给社会造成动乱,给生产带来损失,更严重的是会破坏国家科学事业的大计即使下放, 也应区别不同专业所的性质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一刀切他主张作物所应保留一定的科 研骨干力量,不能全部下放一有机会他便力陈无原则下放的弊端19 7 1年,中国农业科学 院作物所下放后合并于北京市农科所,当时的主管部门还计划将一些科技人员第二次下放到郊区 县祖德明又与多数职工一起再三向各级领导反映意见,反对这种拆散专业机构,人员化整为零 的错误决定,终于保存了这支科研队伍,使他们于1 9 7 8年又回归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他担任作物所领导的2 0余年中,祖德明为研究所的方向任务, 机构建设,以及如何出人才、出成果等重大问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 9 7 8年作物所回归中国 农业科学院后,他不顾年高有病,又为所址的选择、人员的配备和科研任务的确定操劳1 9 8 0年主动退居二线以后,仍一如既往关心作物所的建设和发展,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实验大楼的建 造、研究室和试验地的建设贯彻“双百”方针,开展遗传学的学术探讨和应用研究1 9 5 5 — 1 9 6 6年,祖德明兼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室(所)主任和业务副所长,为开 拓我国遗传学研究新领域和为该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促成1 9 5 6年后我国遗传学界 出现团结和争鸣的新局面,为这个生物学的重要领域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摩尔根遗传学早在2 0年代就传入我国,但长时期内没有设置专业研究机构,只是少数生物 学家和作物育种学家分散进行一些有关遗传方面的研究建国初期,还曾一度错误地受到批判, 压制了摩尔根学派的研究工作,既违背学术问题应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检验的方针,也不利于遗 传学的健康发展1 9 5 6年,由中国科学院和高教部在青岛联合召开的遗传学座谈会,贯彻了 中央特别强调的“双百"方针,并建议设置一个遗传学专业研兖机构1 9 5 9年9月,中国科学 院正式成立遗传研究所,祖德明任业务副所长建所不到一年,中国科学院实行精简,有人建议 将遗传所并入其它所祖德明强调指出,精简机构绝不能削弱科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没 有遗传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他两次起草报告给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党组,陈述保留和撤销建制 的利弊在他和所领导小组的大力呼吁下,中国科学院领导采纳了保留遗传所的建议对于遗传所的方向任务,祖德明竭力主张既要符合遗传学本身的发展,也要适应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他的主导思想是:遗传所应有自己的特点,比之产业部门的专业所,研究对象要广一 些,除植物、动物外,还可包括微生物以至人类研究范围要全面一些,主要领域都应该有,既 要在理论上有独特的建树,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他认为,任务带学科和学科 带任务同等重要,如果只重视当前的生产任务,或者只强调基础理论,那都是一种偏向生产实 践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源泉,科研成果也必须积极应用到生产中去他主张要博采各家之长,容纳 不同学派共同工作他支持开辟微生物研究领域,深入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并建议将关系到人 类健康的辐射遗传也列为重点项目他提倡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经他提议的同位素、 细胞学、生物化学、组织培养等实验室都陆续在遗传所建立起来他要求科研人员要树立雄心壮 志,一方面组织大家脚踏实地工作,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有选择、有计划地赶超 国际先进水平他鼓励该所人员说:“过去遗传所常有自卑感,这应该打消,不要迷信,要有信心, 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攀登科学高峰的"祖德明是国内外知名的米丘林遗传学家,他认为作为遗传学的思想体系,米丘林遗传学符合 辩证唯物论,他比较重视它的传播和应用,并始终为这一学说的发展而勤奋工作但他乂言行一 致地、忠实执行党的“百家争鸣”方针和团结知识分子政策在处理两个学派的问题上,他坚持青 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他认为此后召开遗传学术会议不应该单方面批评某一学派, 而应该相互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