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整理翻译共性研究.doc
15页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1.定义: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即在译文而非原文中产生的典型的语言特征,这种特征被认为与翻译过程所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Baker《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1993)2. 理论源流A.将翻译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语言形式有很大争议)B.探寻翻译行为的普遍法则和规律3. 第一代翻译共性假设A内容:Baker和Laviosa提出了第一代翻译共性假设:显化、简化和传统化(或规范化)即与原创文本相比,翻译文本更简单、可读性更强;歧义更少、表达更清楚;更符合译入语传统,独创性更低B缺陷:假设概念界定模糊不清,相互重叠相比较而言缺乏对另一个重要的翻译共性—隐性的研究基本没有提及4. 第一代翻译共性理论后新的共性假设翻译共性既可指翻译过程中特定的方法,也可指翻译产品相对于非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对此,Chesterman(2004)提出了“S共性”和“T共性”的区分,前者指从原语到译入语的翻译过程中的共性;后者指翻译文本与译入语非翻译文本相比的共性根据后来黄立波对黄立波(2008)对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的划分,这对翻译共性也不妨译为“语际共性” (S-universals)和“语内共性” (T-universals)。
综合来说,目前的翻译共性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前语料库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pre-corpus)普遍认为,前语料库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是以Baker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1993)为标志划分的定义:是指大规模机读翻译文本用于翻译研究之前,通过人工采集原文与译文文本,并对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人工对比、分析和统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主要表现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角度关注简化、显化和范化三方面问题1. 简化A定义:指译者在目标语文本中对原语文本中的“语言/信息下意识地简单化”处理的倾向Baker “Corpus_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内容主要涉及对词汇、句法和文体的简化B分类:可分为由两种语言系统差异所造成的强制性简化(obligatory simplification),和由翻译过程本身、译者偏好、目标语语文规范等因素造成的非强制性简化(Optional simplification)两大类.C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途径正式提出之前对简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有Blum Kulka&Levenston、Vanderauwera、Baker等,其中,Vanderauwera的研究可以说具备了语料库翻译共性研究的雏形,她所论及的简化手段大都属于非强制性简化的范畴,缺点:但在讨论中句法与文体之间的界限不甚清楚,总体上看只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遵循目标语语言使用规范的一些归化手法。
2显化A定义:显化的概念最早由Vinay&Darbelnet作为一种文体翻译技巧提出,是指将原语中隐含的信息在目标语中加以明示,此类信息在原文本中可以根据语境或情境获得Vinay,J.P.&J.Darbelnet.1958/1995.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B发展在语料库翻译方法提出之前,有关显化的研究主要有Vinay,Darbelnet、Nida、Nida,Taber、Vanderauwera、Blum_Kulka、KlaudyB1:Vinay&Dar-belnet是从对比文体的角度提出这一概念的,他们将显化和隐化视为一组对立的文体翻译技巧,常与信息的获得与损失相联系所涉及的显化包括词汇显化和信息显化两种注:这两类显化表面上都是语境或情境要求的结果,但从本质上讲依然是语言系统差异造成的,属于强制性显化的范畴著作: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B2:Nida&Taber指出好的译文往往多少会比原文长,主要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通过明示原文中的含蓄信息在适当限度内增加译文的冗余度。
他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差异和方便译文接受者理解原作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新信息现象.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B3:Vanderauwera指出了译者所采用的各种显化技巧,这些技巧均不在语言系统差异影响之列,但与译者的个人文体偏好不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用语料库研究译者的文体奠定了基础著作: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The Transformation of a`MinorityLiteratureB4:Blum_Kulka从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转换入手提出了显化假设(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翻译过程会使译文相对于原文更加冗长,其表现形式为衔接方式的显化程度提高这一假设有两个特点:第一,将显化视为翻译过程内在的属性,摆脱了语言系统差异的影响,使显化研究具体化;第二,从句法的非强制性转换入手,将译者的文体偏好作为参数之一Blum_Kulka的论断为后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文章: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B5:Klaudy将显化分成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和翻译内在显化四类,各类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却让我们认识到显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在此基础上能对翻译共性做出更加全面的认识。
文章:Explicitation3范化定义:范化是指“遵循、甚至夸大目标语中典型模式和做法的倾向Baker 文章 Corpus_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发展:Vanderauwera和Toury是前语料库时期范化研究的主要代表A:Vanderauwera发现译文语篇在标点、选词、文体、句子结构以及语篇构建方面的转换均趋向于目标语语言传统规范的特点.详见著作Corpus_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Findings and ApplicationsB:Toury从描写翻译研究的途径入手提出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法则既有语际转换基础上的对比,也包括目标语内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比较,这样的论断拓宽了翻译共性研究的视角,并且为进一步对翻译共性进行解释提供了多重角度详见文章:Enriching translations,simplified language?An alternative viewpoint to lexical simplification.总结:前语料库时期翻译共性研究特点:每个人的研究都是从不同视角,如对比语言学、文体学或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在对个别概念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2)在关注焦点上,词汇、句法、文体等层面均有涉及,但不统一;3)对共性的研究主要以语际转换为基础,即相对原语而言译语的普遍特征。
尽管如此,这些前期研究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语料库翻译学:定义:语料库翻译学是指根据特定的研究目标,建立真实翻译语料为主的语料库(包括单语类比语料库(monolingual comparable corpus)和双语/多语平行语料库(bilingual/multilingual parallel corpus)、翻译语料库(translational corpus)等几种类型)从本质上讲,语料库翻译学是描写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相结合的跨学科产物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概况Baker在前人研究成果(Vanderauwera ;Blum_Kulka;Shlesinger 等)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的假设,包括六个方面:1)译文显化程度显著提高;2)消歧和简化;3)合乎语法性;4)避免重复;5)超额再现目标语语言特征;6)翻译过程往往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类型,简单总结来说可以大致分为简化,显化,范化,隐化。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过整齐化,消歧化、净化、拟化以及译本扩增等呈现出翻译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验证发展成果简化:基于语料库的简化研究主要借助计算机统计分析手段,对翻译文本和目标语原创文本从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平均句子长度(mean sentence length)、高频词(high frequency words)和最常用词(list heads)的使用方面加以比较一般地说,翻译文本会表现出:1)词汇密度低;2)高频词使用广泛;3)最常用词重复率高;4)最常用词变化度小等特点Laviosa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王克非 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 )显化:贺显斌认为,只要译文中的词句意义比原文更清楚、明确、具体、易懂,逻辑关系比原文更明晰,或中心意思比原文更突出,就算发生了明晰化转换柯飞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显化(以及隐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转换,即在译文中添加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
贺显斌: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 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范化:1. Kenny以德英文学文本平行语料库(GEPCOLT)为基础,对翻译中的范化和译者创造性加以考察,发现翻译中词汇范化现象的确存在,但原语文本中的创造性词汇大多数情况下却没有发生范化.(Kenny: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Corpus-based Study)2. Tirkkonen-Condit以翻译芬兰语语料库为基础提出了独特项假说(the unique items hypothesis):目标语语言中的某些语言项/元素在源语中缺少语言对应项,相对于原创文本而言,此类语言项/元素在翻译文本中的频次低也就是说,如果将目标语原创语言规范视为常态,那么翻译语言特征通常被认为是对常态的偏离(Tirkkonen-Condit),即非标准化或非范化;这一点与上述Baker对范化的定义相背离A myth or an Empirical Fact A Study into the Linguistic Identifiablity of Translated Language)3. 柯飞以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把”字句在英汉转换中的分布特点进行考察发现,汉语翻译文本中的“把”字句比汉语原创文本中的“把”字句使用频次高(他因此提出复杂化/拟化假说),这一结果又与Tirkkonen-Condit的独特项假说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研究)隐化翻译共性之一,亦称隐含化Vinay&Darbelnet最早将显化和隐化作为一组对立的文体翻译技巧加以讨论,指出它们常与信息的获得或损失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