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苏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doc
25页朱苏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主要的是要理解中国国情,中 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法治,同时必须同中国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和 平发展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确实成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法治经验和教训,但这种借鉴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简单甚至全盘 照搬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法治模式和理念,就能回答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问题这种观念不但在中国法学界存在,而旦在政法实践中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不加认真反思和比较,轻则中 国法治实践脱离中国社会实际,社会效果不佳,也许法学学术水平上去了,但法治在社会 实践中边缘化了;重则可能背离乃至有损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损害中国和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基于历史和国情,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观念,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一、资本主义法治的基本观点、发展和社会背景法治是历史久远的话题,针对的主要是人治其核心观点是,个 人会有情感,有偏好,不确定;领导人交替,可能改变规则和政策,引发政治不稳定但 现代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不仅如此,还因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条件马克思在一 系列著作中曾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有过比较初步但很深入的分析:法治属于一个国家的上 层建筑,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其他社会条件决定的;与之相伴的法治观点并非一 种抽象的理论、普遍的真理,而是对西方近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回应,是对西方 国家的法治实践一种理论总结,同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一)促使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的最重要社会因素是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扩张在封建的欧洲,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各个封建邦 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极不统一这种“各自为阵”的小型社会秩序和法律无法满足商 品交换对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市场的要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 要实现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理想,必须消灭封建主义地方秩序,在更大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国 家,并形成不矛盾的、明确的和普遍适用的规则体系。
由此产生的法治的理念,隐含的也 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公平效率等等理念促成西方法治理念的另一个要素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确立, 表现为主权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统一规则体系,但 这种变化会遭遇封建势力的抵抗;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要在一定的疆域内确认统一的法 律,并保证规则有效贯彻执行,这就一定要求一个对社会更具有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国家 由此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民族国家与基于传统和“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不同,民族 国家强调政治共同体,强调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强调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统一的规则,强 调国家为保证规则执行所必需的暴力的合法垄断由此也就产生了主权至上、法律至上、 依法治国的理念二)但各国发展的途径并不相同,实践和理念也不相同在英美,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 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 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不仅有 地域的差别,还有因时代变化引发了不同的问题,因此形成的相关法治观念和法制观念之表达也不同例如,最早的17世纪的英国的资产阶级法学家大致提出了近代法治的“主 权至上”、“个人权利”以及“权力制约"这三个要素。
强调主权至上是鉴于英国内战时期 的惨痛经验;霍布斯认为,只有最高公共权力的建立或存在,才可能有每个人的社会生活 所必需的基本的和平与安全,因此主权应当是绝对的,对主权的制约与分割都将导致主权 的被架空与和平的丧失但霍布斯并不是倡导专制主义,事实上他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个 体的人,人是为了获得和平而通过契约建立了国家,这一理论否定“君权神授”,同时也 奠定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思想霍布斯强调的是单一的“生命权”,洛克则将公民的个 人权利扩展至“生命、自由与财产”的权利,认为国家必须保护这三项基本权利而为了 保证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当时是王权),洛克还提出了 “以权利约束权力”以及“权 力分立”的主张;但他把司法权归在行政权之下英国的法治思想直接影响了美国革命和美国的法治理念在美国 革命和建国过程中,美国政治家思想家除了强调基于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这与美 国的移民社会直接相关),更是将洛克的分权思想付诸政治实践分权有两个方面,一•是 针对美国的政治现实(13个殖民地)创造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二是在政府层面 则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但分权也是有限度的,联邦分权不允许分裂国家(包括后 来的南北战争),确立了联邦至上(主权至上),保证了美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 乂借助联邦至上原则努力促进全国经济的整合,为统一的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支持了国 家的政治统一。
而三权分立则是为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这一・制度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 没有采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和卢 梭孟德斯鸠在法治的最主要发展是,基于对英国经验的错误理解,提出三权分立理论,把 司法权独立出来;这一思想在美国得以实践卢梭的法治思想与孟德斯鸠相反,他强调人 民主权,强调法律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强调主权对公共利益的表达和维护;卢梭强调, 法治的目的在于自由,但他的自由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任何公民都不能拒绝的;为实现 真正的法治,卢梭甚至认为,应当强迫那些拒不服从公意的人服从公意,也就是要“迫使 他们自由"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晚19世纪末,才通过铁血政策完成了 德国的统一,进而完成了法治的统一德国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民族精神”,强调 法治要在本国文化基础上回应本国需要;另一个思想是“法治国”,特别强调国家为公民 提供福利性权利,在制度安排上则强调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可预测性,强调严 格执法20世纪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 社会的治理与调控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福利国家与法律社会化成为20世纪上半期的主流社会思潮,劳工法和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的法律发展起来了。
到20世纪下 半叶,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张,以及同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更强调 法律的同等保护、正当程序以及普遍人权特别是后者,这已不仅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 义扩张(特别是全球化)的制度要求,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同其他制度竞争的重要意识形态 武器,是把西方文化普世化的一种战略性努力三)尽管不同时、空以及不同理论学派之间有众多差异,但可 以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做一些最粗略的概括:1、努力维系国家主权和法治统一这既是保证本国社会和平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资本对外扩张和发展的需要2、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权一方面要求强有力的国家主权作为其 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把先前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于土地、 村落、家庭、行会、宗教和民族的个体解放出来,以各种方式自由地参与资本主义的市场 经济交换,从而创造了近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注重个人权利成为资本主义法治思想和实 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公民权利或个人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不仅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实践上, 是一个逐渐演变和不断扩大的过程这种个人权利的扩大不仅有宪法和法律的表达,即 对本国公民基本权利的枚举和确认;而且由于欧洲的政治现实——国家较小,因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公民权利不完全相同,当越来越多的各国公民因种种原因跨越国家之边 界,无法诉诸公民权要求他国保护,这就催生了对个人权利有一•种更为普遍化的表达,这 就是最早的“人权"概念。
而到20世纪后期,这个概念先是在“冷战”中,然后乂在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乂扮演了政治和文化扩张的角色3、权力的分立制衡它既包括横向的分权,乂包括纵向的分权: 横向的分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立,即所谓三权分立;纵向的分权则是指, 特别是大国,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而所谓权力制衡,则是指各 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抗衡,强调以权力约束权力但各国的权力分立的具体形态 各不相同在中央政府这一级,英法等国均奉行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权力在权力分立体 系中居于主导,更类似中国的人大制度美国则遵循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强调权力 之间的平等与抗衡;尤其重视司法部门的独立及其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有司法审查 制度此外,在美国以及德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实行了联邦制,在保证联邦(中央) 政府的权力至上和国家统一完整的前提下,以宪政的方式来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四)以上的介绍分析表明,西方法治的核心观点体现了人类近 代以来为在世俗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保证本国社会和平和安定,推进本国资 本主义发展和国际竞争而进行的探索与思考,凝结了西方各国政治法律实践的一般经验。
鉴于现、当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这些经 验也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与汲取的思想和制度资源应清醒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仍然回 应了当时当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家对资本主义 经济以及本国问题的理论思考,不仅具有阶级的局限,而且有强烈的时代以及地域(本国) 的印记就根本而言,资本主义法治思想最初回应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的社会秩 序的重建问题,是为建立本国的统一市场、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秩序服务的其最终关 心的是本国的、特别是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努力以国家政治法律力量来推动本国在国际 经济争夺和竞争中的优势从政治上看,它首先关心本国的稳定和有效统治,充分利用法律调控来缓和国内各阶级、阶层、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对外,资本主义法治及其理念在历史上曾经与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霸权主义相联系,与本国的战略利益保持 和扩张相联系即使其法治理念以普遍方式表达,抽象的代表了全人类的理想,但就这些 思想之发生就针对的是本国问题,在其近代的传播中,也往往会服从本国长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和战略,并构成了本国国际竞争力之一。
特别是到20世纪中期之后,资本 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逐渐由商品输出和武力征服转向了资本输出与意识形态产品输出,“法 治”与“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一起,成为了资本主义全球战略,维系近 现代以来西方主导世界格局、防止其他大国崛起的政治措施和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二、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改 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是 对中国法治建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