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竹林的故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
20页竹林的故事废名1.2.关于竹子的诗句:题画(清)郑板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竹里王安石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三国)关羽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唐)杜甫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3.一、作者生平与作品1、生平: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1901年11月9日生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
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1938年夏,县城沦陷1939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教师,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英语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故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4. 废名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5. 二写作背景:以笔名“废名”而闻名于30年代的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师事周作人,为知堂门下四弟子之一善以冲淡简练的诗化文笔写乡土小说,有竹林的事(1925)等作品行世抗战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同时代文坛与学界的师友一辈中,废名属卞之琳相识较晚、相交较久且相知较深的一位1983年卞氏在为冯文炳选集所写的序中,曾自述与废名的交往:我在1933年大学毕业期间,在沙滩老胡同他住处和他第一次见面,从此成为他的小朋友以后,深得他的深情厚谊他虽然私下爱谈禅论道,却是人情味十足他对我的写作以至感情生活十分关注废名30年代以其独特的文体备受文坛瞩目,卞之琳说他的“独特影响、看不见的好影响,看来既深且广,确会涉及不少人”笔者认为,正是1933年至1937年间与废名的时相过从,对30年代中期与后期的卞之琳起了两方面的“好影响”:一、艺术上从情境的写实转入了观念的象征;二、思想上以佛家的空灵结合了儒家的着实。
两者都显示废名之于卞之琳,其影响的重要性不在徐志摩、闻一多之下6.重点作品:莫须有先生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而莫须有先生传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自传式的事件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考,因而也就显得更加真实7.废名风: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曾评价自己的写作表现手法“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他的文学创作在文体、叙事方式等方面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及个性化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8.竹林的故事创作背景竹林的故事文笔冲淡简练,似湿似画,充满淡淡的禅意因为废名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城,自隋唐以来便成为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
县城附近,东山寺、五祖寺、东禅寺这些佛教对地仍香火不绝废名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浓厚的禅宗文化氛围之中并整整生活了17年,1917年他离开黄梅到武昌求学像所有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废名基于对新文化的向往与憧憬,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在北大他结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胡适、周作人等人,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925出版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它似一枝悠扬的牧笛吹响在“五四”时期朝霞灿烂的晨空之下,清美而不落轻浮9.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勉强(qing)姊妹(z)草墩(dn)蜿蜒(wanyan) 叱咤(chzh)嚓嚓(c)扎(z)(zh)(zh) 鹞鹰(ya)蠕动(r)锣鼓喧天(lu)(xun) 俨然(yn)潺潺(Chn)鲫鱼(j) 鳊鱼(bin)聒闹(gu)杪稍(mio) 纸幡(fn)枝桠(y)盐钵(b)10.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入人所愿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11.第一部分(1-6)竹林故事第二部分(7-28)三姑娘与母亲第三部分(29-33)三姑娘与他人解读文本:文章的结构层次? 竹林的故事:12. 课文讲解: 分析“三姑娘”的形象?废名的小说赞美少女的优雅美这本是历来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命题,但是晚清的狭邪小说和后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多以肉欲的眼光来观察少女的体态,这种美姿的描写常常勾通着邪念废名则以纯洁的、静观的、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和描写的,他常常是化俗为诗,而不是化诗为俗竹林的故事以赞美的笔调来写三姑娘的体态和衣着:“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这里赞颂的不是粉泽锦衣,而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作者觉得她淑静清纯,以任何世俗的态度处之都有犯罪之感。
连久违之后,看到三姑娘的身影,“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这仅是含蓄吗?这不也以象征的笔法写出三姑娘美如翠竹,而“我”的心地也洁如流水吗?人们在这里觉出一种纯洁的道德感第2段“非常害羞而又爱笑”、倒数第12段“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她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13.勤劳能干跟随父亲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母亲洗衣”;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俏皮、善良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她一听到“我们”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决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14.简析三姑娘与竹林的关系?作者以一枝凝练而有才情的笔,写竹林,写茅舍,写菜园,写少女,触笔之处皆是一派牧歌式的青春气象。
其中尤以竹林写得好我们觉得,河边葱笼的竹林好像是专门为三姑娘生长的,三姑娘也好像是专门为这片葱笼的竹林生长的,她(它)们之间已达到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界竹林下有三姑娘的幸福与哀愁,她在这里唱歌嬉戏,帮父亲捉鱼,帮母亲买盐,但这里也垒着她父亲绿团团的坟堆竹林里又蕴藏着三姑娘的青春与性格她不愿别了母亲,成群打阵到城里看赛龙灯,其淑静之处宛若栖在竹枝的雀鸟,锣鼓喧天,也惊不动它三姑娘竹一般“直”,竹一般有“节”,使拿铜子买菜的青年顾客也似乎自觉得俗气其中有一位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真是妙不可言之笔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灵一齐化作诗的韵律废名的小说往往把自然景色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消融彼此界限,化作余音绕梁的牧笛15.作品中为什么淡化三姑娘的父亲老程的死?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从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三姑娘一家的贫困无疑,老程的死是与社会有关系的但作者废名削弱了小说批判性的思想力度而增强了道德意识社会思想批判不是废名的性情所在,而只有人性的终极关怀才是他的长处。
废名的个性意识强而社会意识弱他的个性意识无限扩张、伸展,以至达到一种“怪”、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也正是因此,他注定要留在现代文学的边缘废名心如磐石,铁板一块,沉入到乡村自然之中而没有丝毫裂痕那本来就“有限的哀愁”日趋淡化,似乎就要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意味,一种几乎近于纯粹私人的永恒体悟这纯粹是来自个人的精神欲求,而不是迫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压力这很奇怪,也很深刻所以,在废名那里,没有社会与自然相互对立的结构形式,他构筑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世界再加上废名信奉佛教所以在竹林的故事中,三姑娘不仅纯而又纯,而且超越、征服了死亡老程的死似乎不是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是意味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生命于是也就获得了永恒所以母女俩的生活依然如故,就像那片青青的竹林一样16.说说竹林的故事是怎样追求意境美的,将情景交融的?1、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开,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歌情调2、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