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荒诞派戏剧在现当代戏剧中的观念嬗变陆军.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03989539
  • 上传时间:2019-10-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7.3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容提要: 荒诞派戏剧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 其存在和 活跃的时间并不长荒诞观的形成来源于荒诞派剧作家对于世界的 不确定性的认知, 在剧作表达上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美学效果 而在 荒诞派戏剧之后,荒诞派对现当代西方剧坛在观念上产生了重要影 响 本体怀疑与传统回归这两种倾向是最为显著的特征 本文将围绕 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荒诞观嬗变后现代戏剧 一、 荒诞派戏剧的荒诞观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体验的蔓延期在小 说、 戏剧、 电影、 舞蹈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中, 都不同程度表现着创作者 对人类世界的绝望情绪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悲 剧, 在西方人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在这些充满荒诞体 验的艺术家眼中,任何历史的、 社会的、 政治的、 经济的、 文化的、 道德 的原因都无法完全解释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世界本身就充满着不 确定和虚无 ◆陆军 荒诞派戏剧 在现当代戏剧中的 观念嬗变 056 戏剧文学戏剧艺术类 月刊● 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 2014年 第1期(总第368期 ) 存在主义哲学对荒诞派戏剧在荒诞观上影 响深刻。

      存在主义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 彩,它探索的是人类以及人的个体在荒诞世界上 的出路和可能性存在主义作家常常把人物置 于某种极端化的处境之中,让主人公面临荒诞性 的两难化局面, 最终突显他们的决断和选择 他 们强调, 人类只有面对极端处境和危机关头,生 命的潜在能量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荒诞体验 是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典型的体验和感 受,它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如果说存在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尚有理性的 自觉和理性的痛苦, 到了荒诞派剧作家那里, 人 物所体验到的荒诞和自我的彻底丧失就是他们 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了为了充分表达这一 主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 是人与世界关系的荒诞 在荒诞派戏 剧中,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不是给人安全感和生 存发展空间的正常世界,而是一个被无形的手操 纵的、 与人为敌的陌生世界它充满着险恶、 物 化 在品特的戏剧中, 环境总是给主人公以莫名 的严重威胁, 使主人公终日生活在恐惧中; 在尤 奈斯库的 《椅子》 中, 椅子塞满了房间, 挤得主人 公无立足之地, 人只能选择从世界上消失 面对这个不可知的世界,人类生存方式也 由此变得荒诞荒诞派戏剧中的主人公大多是 丧失了自身价值的悲剧生物。

      他们要么身心残 疾, 如贝克特 《最后的一局》 的主人公全是残疾 人在轮椅和垃圾桶中度日;要么就是终日碌碌 无为, 如阿达莫夫 《弹子球机器》 的主人公把一 生的精力都耗费在改造弹子球机这件毫无价值 的事上 其次, 是人与他人关系的荒诞 在展示这类 主题的时候, 荒诞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这个主观的世界里,人们总是会注视他人,反 过来也被他人注视,人们就是这样在彼此的注视 中互相惩罚着对方 用萨特的话说就是: “他人就 是地狱 在尤奈斯库的 《犀牛》 中, 主人公根本 无法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获得与他们交流的可 能性, 最终只能将自己主动异化为犀牛 除此而 外, 大量荒诞派剧作, 人与人的语言交流本身就 是一个障碍,人们大多孤独隔绝,无法与人沟 通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的主人公为与 人沟通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样的关 系中, 人生总是既荒诞又可悲 最后, 是人与自我关系的荒诞荒诞派 作品认为, 人不由自主地来到世界上,存在、 生活、 死去的全过程都是荒诞的人还不时 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威胁,甜蜜的梦想和人生 的价值时常会遭到毁灭, 因此人会感到孤 独、 迷惘、 失落、 痛苦和绝望,人生变得荒谬 而又毫无意义。

      换句话说,人一旦失去自我 和对自身价值的憧憬,便会感到痛苦、 迷茫 和绝望因此, 荒诞观在荒诞派剧作中的表 达基本上是悲观的正如 《等待戈多》 中那 遥遥无期的等待,完全没有任何的希望可 言 同时,荒诞在戏剧领域的呈现也有别 于在其他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体现荒诞派 戏剧的荒诞观本身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 效果: 一、荒诞成为了人类与世界关系的审 美观照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不同 关系,审美观照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审美 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同一、 和谐关系, 比如优 美、 壮美;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不平等关 系———审美主体高于审美客体, 比如丑、 滑 稽、 喜剧;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另一种不 平等关系———审美主体低于审美客体, 比 如悲剧、 崇高 [1]荒诞的核心是与主体敌 对的东西———人自我价值的丧失、人与人 的不能沟通、人与社会和自然的不能同 构在荒诞中主体所面对的是比自身强大 的客体,所以荒诞所体现出对世界的观照 方式就是审美主体低于审美客体的状态 因此,很多荒诞派剧作都表达了人对强大 而荒诞的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深刻认识 到自我的渺小,无能为力并由此产生悲 观、 绝望 二、荒诞成为了一种戏剧史上创新的 形象塑造方式。

      荒诞中审美主体已经有了 一个固定的审美心理结构,荒诞派剧作家 以荒诞的世界观、 哲学观、 生命观为指导, 057 戏剧理论纵横/ 荒诞派戏剧在现当代戏剧中的观念嬗变 xijulilunzongheng/ huangdanpaixijuzaixiandaixijuzhongdeguannianshanbian 在他们作品中人物的性质、 经历、 行为, 事件的 发展等已经不能用逻辑来组织比如《等待戈 多》 中两个流浪汉在黄昏的荒郊路旁一颗光秃 秃的树下等待总是不来的戈多 作品的环境、 人 物、 事件都荒诞而无意义在这情节简单、 了无 冲突、 缺乏故事的戏里, 未出场却总是等不来的 戈多成为了荒诞的中心,戈多的身份却不可确 定 人生、 世界、 行为、 观念的荒诞性从作品中两 个荒诞人物毫无希望的等待中自然流露出来 荒诞在西方现代派文学那里已成为一种成熟的 艺术形象塑造方式 三、 荒诞创造了一种非传统的审美范畴 荒 诞的出现扩大了已有的审美对象,它不同于通 过人物的毁灭产生恐惧和怜悯,使人得到净化 的悲剧效果,它所表现的是人无法去抗争荒诞 的世界的状态;荒诞也不同于由痛感到快感所 造成的崇高,荒诞的对象不是悲剧中外化的恐 怖, 而是深层次和无法被发现的。

      荒诞也不可能 像崇高那样使人从痛感转向快感,因为在荒诞 派剧作家眼里,抗拒世界的过程是永远没有胜 利可言的 二、 自我怀疑与回归传统: 荒诞观的演变 荒诞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断裂中产生的, 或者说,荒诞主要是在描述人与客观世界之间 的不确定联系而产生的在现当代戏剧特别是 后现代戏剧中,剧作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不确 定联系的描述,反而重新开始思索人与客观世 界本身 (见图 ) 重新对人本身的思考, 就形成了 自我怀疑的世界观重新对客观世界进行更为 深刻的透析, 就形成了传统的回归 荒诞观演变图示 荒诞派戏剧的荒诞以 “不确定性” 为核 心,后现代戏剧除了认同世界的不确定性 之外, 更强调了 “内在性” 内在性的强化, 落实为剧作方法就是突出了剧作家们对于 人自身的本体怀疑阿尔比也曾经表示过 他对荒诞的理解,不是任何社会制度使我 感到荒诞, 而是人本身 以汉特克的后期创 作来说,他表示:“对于我,最首要的是方 法 我没有我想要写的主题, 我只有一个主 题, 就是把我自己弄清楚, 更清楚些……我 不可能是一个从事活动的作家,因为我不 知道政治上的选择何去何从 (顶多是一种 无政府主义的 ) [2] 当代美国剧作家戴维·奥本 (David Auburn ) 的 《求证》 则正是充分表达这种倾 向的作品。

      《求证》 以数学领域为题材, 描写 了一位美国高层知识分子人生和家庭的困 境不同于荒诞派戏剧那种只是展示困境 本身的方法,奥本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在困 境中执着求索的状态戏剧的开场是凯瑟 琳 25 岁生日和身为数学家的父亲的葬礼 的前夜,观众通过父女俩的对话知道父亲 罗伯特已经死去一个星期了:“那是因为我 已经死了……心脏病发作 真快啊 明天就 是葬礼 ” 父亲告诉女儿自己在她这个年龄 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女儿反唇相讥道: “那又怎么样, 还不是疯了 罗伯特说:“疯 子是不会坐在一起讨论他是否疯了……一 个疯子的标准症状就是没有能力自问我疯 了吗?” 在此, 剧作家似乎向观众传达这样 一种信息:“绝顶的数学天赋与疯狂之间有 着某种联系 这并非是说数学将人逼疯, 而 是那种锐利与较无理性的人格易于将人引 向疯狂 另外, 从凯瑟琳对待数学研究的 态度上, 也能看到人物的本体怀疑精神 后世的剧作家开始更关注到那些更为 实际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如同性恋、 性、 裸体等这些人类本体的疑问在过去的戏 剧题材中是较少出现的,一方面与社会政 治的避讳有关,另一方面戏剧更关注人类 人类自身荒诞观客观世界 自我怀疑回归传统 058 戏剧文学戏剧艺术类 月刊● 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 2014年 第1期(总第368期 ) 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走向开 放和多元,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隐秘诘问才 得以托盘而出 西方现当代戏剧常常把人最本身隐秘内容 抽离出来用作戏剧创作的素材全裸演出的戏 剧层出不穷, 如西方剧坛上 《伊库斯》 演出中裸 体表演的部分是表达剧作家对于 “寻找上帝” 的 人本主题的重要方法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 《蝴 蝶君》 中, 有异装癖的主人公为了证明自己的真 实性别脱光了衣服,这也是剧作家对人自身性 别涵义的一种思考在当代西方剧坛尤其是进 入 21 世纪后,戏剧中全裸演出已经稀松平常: 大卫·霍尔(David Hare)的 《蓝色的房间》 、 丽贝 卡 · 吉尔曼 (Rebecca Gilman ) 的 《蓝色波浪》 、 阿 尔比的 《宝贝的戏》 、 查尔斯 · 密的 《爱与分享》 等 等[3]裸体形态戏剧的出现为戏剧舞台提供了 一种感官上的震惊效果,类似于感官戏剧的目 的, 由裸体引发的片刻震惊使得逻辑思维中止, 从而暴露出来自于人本身的力量:将人完完全 全暴露在现实社会中,“裸体迫使我们在戏剧舞 台虚构中直面现实:在一个戏剧人物的构架中 存在着一个暴露的、 无防御能力的真实的生命, 一个完全裸露的演员” 。

      [4]剧作家们用裸体的方 式不是人为制造某些低级庸俗的噱头,而是要 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关照人的自我属性以及 人在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处境,这和荒诞派戏剧 的荒诞观在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 与自我的诘问相对,要更清晰地阐释清楚 个人, 就必然会有对现实社会的重新反思, 所以 当代戏剧中大量出现的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为 主旨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戏剧创作中, 对 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是西方剧作观的一贯传 统荒诞观似乎是间隔在这一传统之间的一个 标尺,在此以前,包括布莱希特在内的戏剧流 派, 尤其是写实戏剧, 都希望真实描写世界从而 促使观众反思,甚至让戏剧成为推进社会进步 的工具; 但荒诞观则完完全全逆向而为, 在否定 传统戏剧真实观基础上提出的荒诞观统领着其 剧作理论和方法, 也正是在怪异、 惊悚的表达中 体现出剧作家对于社会的多维思考 在后现代剧作中,荒诞观开始倾向于 依托于社会和政治现实来传达,这种关注 政治的戏剧思想的回归是整个后现代主 义的趋向西方学者在看待当代文学作品 中出现的大量社会和政治题材时, 指出这 是 “一种基本的政治实践, 它企图破坏一 种特点的思想体系以及它背后一整套政 治结构和社会制度所赖以保持自身力量 的逻辑” 。

      [5]荒诞派剧作的荒诞观提供的是 用一种非理性的力量来透析现实的方法, 但在使用了各种方法后却依然是苦闷的无 果所以当代剧作家开始努力回归到一种 传统:开始将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不确定 性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客观现实里去理性考 量前文所述的自我诘问和本体怀疑就是 关注自我的一种表现,而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