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三农民农业和农村幻灯片.ppt
23页专题三 农民、农业和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简称“三农”三者的顺序在论文著作或政府文件中有所不同,如农业、农村和农民,或农村、农民和农业等 从以人为本的社会学理论思维出发,赞同将农民列在前面,次为农业和农村余阿寿先生,我也是农民!,我是农民!,一、农民,谁是农民?,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克曾说: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什么是‘农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西欧,时间上只限于过去1000年内,这一定义仍是个问题 西方学术界从60年代以来就兴起了“农民”定义问题的论战到70年代中期正如德国学者欣德尔抱怨的:“关于如何定义‘农民’的论战已经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继续这种讨论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他也看到:“这一论战事关农民研究的未来,因此讨论仍将继续下去 一直到90年代,“谁是‘农民’”似乎仍是个问题,以至于英国农民学家T.沙宁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颇有影响的书便以《定义中的农民》为题,(一)农民的概念 第一,作为一种职业的概念,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发达国家: farmer (职业),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farm(农场、农业)的人 这个概念与fisher(渔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职业并列 而所有这些职业的就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citizen)权利,亦即在法律上他们都是市民(公民、市民为同一词),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 这样的“农民(farmer)”不存在定义问题:务农者即为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复为farmer了,但无论务农与否,他与“市民”之间并无身份等级界限,,第二,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又是一个阶级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对立第三、农民作为一种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均称为农民,以乡下人角色与城里人角色相比较,受着一种“二等公民”莫名的歧视发展中国家:Peasant (等级、身份有关系),peasant从词源及构词成分看,与“农业”、种田等本无直接关系该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 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 因而,它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低下的身份或出身。
由于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后来才与农业有了关系 不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近代表示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特点:原无带有“农”义的构词成分,只是泛指卑贱者或依附者而言,中国:农民,“农民”一词始见于春秋战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谷梁传》),身份卑贱之义较为淡化(齐国宰相管仲)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比当时的西方职业分化较明显而身份壁垒却较宽疏,这无疑是当时中国比西方更进步、更文明的体现遗憾的是到了上世纪中叶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的身份性色彩反而空前地增浓了 目前,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 社会越不发达,非职业的涵义就比职业涵义显得突出在这些社会里,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从世界范围看,从事农业生产职业是农民的本质特征,是最基本的但在我国有其特殊性,农民主要不是指职业,而是身份,也就是指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深入改革,我国农民自主权和社会流动增强了,职业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农民发生了分化。
如何认识农民?,孟子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shu)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宰相魏征曾引用这句话来规谏皇帝唐太宗,这说明历代农民对社会变革都有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常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水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粮纳税之外,剩不了多少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害,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做工也是农民分内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让农民安居乐业,才有可能 费孝通:“要了解农民不能单靠几个数字要了解他们脑子里的思想活动比获取统计数字更难您不懂得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不懂得农民的过去,不懂得传统怎样支配他们的行为,就不懂得农民,更不会懂得正在变化中的农民”,(二)农民社会地位的变迁,在历史上,农民的社会地位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民完成了由封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 第二次是农村集体化,农民成了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合作社社员 第三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已经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三)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1.农民的经济理性所谓“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就像企业家一样,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雇工经营农田、农村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是人们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最大化选择的结果2.农民的“生存理性” 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前的小农经济 对于农民而言第一位的是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体现了农民社会的道德观、平等观、公正观四)农民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理想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演变的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第二,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第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第四,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第五,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第六,平均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第七,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的时代更新 第一,开放观念; 第二,市场观念; 第三,竞争观念; 第四,信息观念 此外,人权观念、平等观念、法制观念、契约观念和知识观念等也都逐渐为现代农民认同和确立二、农业,关于农业的一些概念、理论、政策等内容其他课程都有介绍,在此不再重复三、农村,(一)农村与农村社区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集地 农村相比城市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二是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三是谋生职业方面,以广义的农业为基本职业;四是动态方面,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缓慢,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加速农村社区与农村的含义相近,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二是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三是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四是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五是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二)农村小康,1.小康的含义。
在儒家文化里有两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一是“大同”:被认为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二是“小康”:是天下为家的礼仪社会,即为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的一种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对小康的表达不同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四、“三农”的战略地位,(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把三农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和影响 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就业等影响巨大,尤其是将失去所有保护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对我国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三)应对策略,1、选择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3、制度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