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11篇素材】.doc
12页班超投笔从戎自从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个国家逐渐摆脱匈奴的羁绊,加强了同汉朝政治、文化的联系可是到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政权措施不当,断绝了与西域的交通继之而起的东汉政权,因为局面初创,无暇西顾结果,匈奴又趁机控制西域各国,并造成对汉朝安全的严重威胁东汉时有一个读书人,就是满怀爱国热忱,把再通西域的重大任务认作自己的志向,并终于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班超班超,字仲升,公元32年(汉建武八年)生他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尤其是班固,还是《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和班超兄弟俩,少年时代就很有志气抱负,心目中还各有一个景仰的人物:哥哥想学做著《史记》的司马迁,弟弟则愿效法通西域的张骞所以,班超的文章学问虽不如他哥哥那么精深,却也阅览了许多书籍,练成了一副口才他性格豪爽豁达,能够吃苦耐劳,不像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那么谨小慎微,讲究边幅公元62年(永平五年),在京都洛阳任小官的班固,把母亲和兄弟从扶风平陵接去由于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要替官府抄写书籍,挣点钱贴补家用,供养母亲可是他抄着抄着,眼前时时浮现出匈奴骑兵骚扰边境的烟尘,耳边仿佛听到了边关百姓呼儿喊娘的哭声……他再也坐不住,再也抄不下去了,霍地站起,把笔朝地下一掷,感叹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立功塞外,报效国家,岂能老死在笔砚间!”与他一起抄写书籍的人,起先被这突然投笔的举动吓了一跳,再一听班超的叹息,不由得笑了,有的还说:“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说什么大话咧!”班超摇了摇头,轻轻自语说:“小人怎么能懂得壮士的远大志向呢?”投笔的班超,志在从戎。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大将窦固率兵进攻匈奴班超随军出征,奋勇杀敌,得到窦固的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另一名文官,带上三十几名随从,到西域联络,以巩固取得的胜利这个任务与张骞当年受命于汉武帝的使命很相似,班超高兴地出发了大视角】陈涉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谓燕雀,鼠目寸光,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而已所谓鸿鹄,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处一室而知四海阔,食一餐而明百般味只有敢于打破平衡,奋力拓新者,方能锻造坚韧不拔之志,成就惊天动地之业 沉醉在虚拟的情境里法国杰出的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趣闻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巴尔扎克,看到他正专心致志地写作,不忍惊动他,就坐在书房里耐心地等待中午时分,佣人给巴尔扎克送来可口的饭菜,放在小茶桌上就退了出去由于正专心写作,巴尔扎克根本就没看到这位朋友误认为这份饭菜是佣人送来招待他的,于是就毫不客气地把饭菜吃光了后来他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只好打算改日再来拜访,于是悄悄离开巴尔扎克的书房过了一个多小时,巴尔扎克突然感到肚子饿得很,他转过身正要喊佣人送饭来,一眼看见旁边的小茶桌上的杯盘餐具,他以为自己已经吃过午饭了,便自言自语地说:“巴尔扎克,巴尔扎克,你真是个饭桶,刚吃完饭还想再吃!”说完又写起来。
还有一次,天刚蒙蒙亮,巴尔扎克起床准备去散散步,轻松轻松为了使来访者不至于久等,巴尔扎克拿起笔,在门上写道: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再来巴尔扎克多日没出门了,一出门就感到浑身轻松舒展走着走着,他又陷入沉思,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不时在头脑中闪现他一边苦苦思索,一边转回自己的家门,可一看门上的字,不禁喃喃自语:“真不凑巧,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啊,那就改日再来说完,转身走了又有一次,一位好友去拜访巴尔扎克刚到门口,就听到屋子里面有训斥争吵的声音:“你这个坏蛋,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声音尖锐,情绪激昂,这位朋友大为震惊,以为巴尔扎克的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悄悄推门进去,一看屋里并无他人,只有巴尔扎克独自一人,对着书稿发愣朋友不解地问:“先生,您刚才和谁吵呢?”巴尔扎克笑着说:“我正在描写一个凶狠、毒辣、狡诈,而又卑鄙龌龊的人物,我越写越恨,就情不自禁地骂起来说完,两个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巴尔扎克一如继往地写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二十年如一日,创造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即由九十多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壮史诗《人间喜剧》大视角】大成本来不难,难只难在你以什么来统摄细节,又以什么来保证细节无限切近目标。
所有相关联的细节,倘能为了同一目标服务,又能层层相因,伟岸的大厦即已建成管宁割席断交管宁学识渊博,见识超群,是三国时一位名士不幸的是十六岁那年,他就死了父亲亲朋好友见他们孤儿寡母日子过得艰难,就时常周济他们,捐钱送粮让他们渡过难关但管宁却发誓要凭自己的智慧干出一番事业,因此他婉言谢绝亲友的资助,自己发愤读书学习知识和本领在管宁的同学当中,就数华歆和他最要好,两人情同手足,不分你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劳动的时候,他们俩又一起翻地种菜,挑水浇园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园锄地,华歆一镢头下去,忽然挖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华歆一看挖出了金子,不禁欣喜万分,俯下身来把金子擦了又擦,反复把玩,爱不释手正当他准备把金子往口袋里装时,却发现管宁不为所动,若无其事地还在那里锄地华歆害怕管宁笑话自己,只得把那块金子又埋入土中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个朝廷命官从外面的大路经过,这位大官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一派威风八面的样子管宁依然目不斜视,正襟危坐地专心读书可华歆就不一样了,他不时把目光离开书本,从窗户偷看那大官的威仪最后终于忍不住,抛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
过了好半天,华歆才从外边走进来,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做大官真是过瘾啦,你瞧人家,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唉!要是有一天我能够混到这份上,也就不枉此生华歆一边说,一边摸起书本但他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脑子里总是浮现那位大官峨冠博带、高头大马的威风派头管宁本来就对他的浮躁和虚荣十分不满,现在看到他六神无主、羡慕不已的样子,不禁深深地为他惭愧起来,同时也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他知道如果再和华歆交往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于是管宁站起来,拿起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划开,然后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管宁和华歆再也没有交往过大视角】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凡目光短浅、心性浮躁之辈,所见即是蝇头小利,所思即是身家性命,所为即是随波逐流君子不同君子持正守端,超然物外,然而脚下自有鹏程万里,胸中自有浩然正气 老翁捉蝉孔子奔走于列国之间的时候,遇到许多奇怪却又能给人以启迪的事情这一天,他带领学生走到一片树林跟前,看到一位驼背的老翁用一根长竿子在树上捉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一些小石子那样容易孔子笑吟吟地走到老翁身旁说:“您老可真灵巧啊!您捉蝉怎么这么容易呢?这里面也有诀窍吗?能否向您请教一二呢?”捉蝉的驼背老翁见孔子是位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就停止捉蝉来说:“捉蝉的确有诀窍。
捉蝉的竿子首先要拿得稳,竿头的粘胶要对准蝉的翅膀,在将要贴近蝉翅时,则要快速地送竿这些技艺看似简单,但都要好好学习当初练的时候,我也有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为了拿稳竿子,我起初练了五六个月,竿头放着两个圆的丸子,使手臂伸出来纹丝不动,这两个丸子掉不下来,然后去捉蝉,蝉跑掉的很少后来练到竿头可放三个丸子,捉到的蝉就更多了再后来练到竿头可以叠放五个丸子而掉不下来,再去捉蝉,则无往而不获,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孔子听到这里,插话说:“唔,真是不容易啊!难怪您有这样过硬的功夫呢!您站在树下,就像粗壮的树桩;您的手臂,就像挺拔的树枝,稳健而有力量如此专心,怎会捕不到蝉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老翁接下去说:“在我捉蝉时,虽然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而我却什么都不想,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去左顾右盼,不因纷杂的万物而分散对蝉翼的注意,因此怎么会捉不到蝉呢?”孔子听了捉蝉老翁的话,不住地点头称是,又转过头来对身后的学生说:“今天真是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啊!你们听到了吧,学习知识,磨练本领,都要有这种吃苦精神,都要集中运用自己的心智!这位捉蝉老翁真是一位世外高人大视角】即使捉蝉这般的小技,也非得苦心经营、专一忘形不可。
何况万象纷繁、头绪杂多的知识之海,略有取向不明、用心不专、施力不透的误区,即难登临任何一座峰头 马援老当益壮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今陕西兴平)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后来在那边搞起畜牧业和农业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有了牛羊几千头,还积蓄了几万斛粮食但是他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积贮的财产牛羊,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出息了 他还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王莽失败后,马援投奔汉光武帝,立了很多战功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外面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够辛苦了,还是在家里休养休养吧马援豪迈地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我正要向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子汉大丈夫,死就应该死在边疆上,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葬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乌桓果然接连侵犯北方,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国(今河北邢台)匈奴和乌桓跟汉兵接触一下,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来不久,南边五溪有一个部族,打到了临沅县,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族打败。
光武帝为了这件事很担忧那时候马援已经62岁了,但还是请求让他带兵去打仗 光武帝瞧了瞧马援,见他的胡子都白了,说:“将军老了,还是别去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转光武帝不禁赞叹说:“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大视角】曹孟德有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老而有为,关键都在千里之志,绝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泯灭因此,志气所在,足以冲淡一切阴影与羁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学名继坤,出生于江东四大望族之一的顾家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饱含爱国思想的名言,就出自他的名著《日知录》顾炎武从小受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文天祥、方孝孺、于谦等名臣将相人格的熏陶和影响,立志要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虽然他考中秀才,但他始终淡看功名青少年时期遍览史志兵书,十分留心社会政治,著《天下郡国利病书》16岁参加“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辩是非”的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复社”,经常与名士畅谈治国济民之术,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抱负十分远大1645年清兵攻陷江浙,民愤沸腾,他投笔从戎,参加抗清义军。
清兵血洗了他的家乡,两个弟弟被杀,生母胳膊被砍断城破之日起,嗣母不食清栗,绝食殉国,临终遗嘱他:“深念国恩和祖宗遗训,不做异国臣子嗣母爱国言行的影响,国破家亡的民族痛楚,更加坚定了他的抗清意志他牢记母亲遗言,决心忠于明朝,于是把“忠清”的名号改为炎武后改名为蒋山佣,因为明皇朱洪武陵墓在蒋山,以此表明爱国心迹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爱国抗清之情,溢于言表顾炎武与清军有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官僚地主方恒企图侵吞顾炎武家产,诬告顾炎武有通海大罪(死罪),顾炎武被关押好友归庄四处奔波营救,情况十分危急,只好求助于钱谦益钱谦益说救他不难,只要让顾炎武送一张门生帖子就行归庄深知顾炎武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就是饿死,也决不会向变节投降的人求援于是,伪造了一张帖子代顾炎武送上后来顾炎武知道了,怒气冲天地要求立即撤回,并写通告在街口,申明并无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