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闪击战看现代战争本质.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877500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2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闪击战看现代战争本质先来看一下十位“ 改变世界军事史 ”的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马略(常备军) ,古斯塔夫(火器战术) ,纳尔逊(海军战术) ,拿破仑(炮兵战术) ,毛奇(总体战,参谋体制) ,马汉(海权论) ,鲁登道夫(暴风突击队) ,杜黑(空军制胜论) ,列宁(政治动员) ,古德里安(闪击战) 这其中,古斯塔夫和鲁登道夫、皇帝三个人属于革命性的陆军战术理论,纳尔逊属于革命性的海军战术理论,马略和毛奇属于军事体制,而杜黑列宁、古德里安三人则属于新的战争理论而实际上,现代战争的理论图景是这样构成的:常备军体制(马略) ,国家动员体制(毛奇) ,政治/思想动员体制(列宁)构成了现代战争的根基,而现代陆军战术(主要内容由鲁登道夫和古德里安构成) ,海权论和空军制胜论则是现代战争中有力的理论根据这其中,毛奇和古德里安两人的思想又很明显地构成了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下面我们就先通过分析总体战和闪电战的要点,让大家对现代国家的军事体制有个初步的概念1、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战争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把让现代国家的军队区别于近代排队枪毙时代的军队以及封建军队?两个字可以概括这一切:动员。

      一直到拿破仑战争的时代,到底是公民兵更优秀还是职业军人更优秀都一直没有定论——职业军人长期从军,有着更优秀的军事素养和服役经验,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们是为了薪水而战斗从本质上来讲,这样的军人和你们家雇的厨子没有什么差别,你发工资,他提供服务,大家两不亏欠而公民兵,他们原本是平民,只是相应国家的号召加入到军队之中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服役经验都不能与刀头上舔血的职业军人相比但实际上,公民兵很多时候的表现并不逊色于职业军人,因为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为了自己的国家,或者至少是为了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你不需要为公民兵支付太多的薪水,因为服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同样,公民兵的来源理论上只和一个国家的适龄健康男子数量有关系,对许多人口大国来说,公民兵的兵源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刚才我们提到了职业军人和公民兵他们的优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战争越来越残酷,单纯的职业军人或者公民兵都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战争的要求了——职业军人的数量太少,而且是完完全全的消费者,不会对生产力有任何直接贡献,经不起消耗不说,养太多了还容易造成国家财政崩溃(养常备军太多把自己玩死的最近一个例子是苏联,这和他们的战略思想有关系,后面我会详细分析) ;而公民兵,毫不客气的说,随着技术兵器在战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缺乏训练的公民兵只能是纯粹的炮灰,而加强训练的话又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同样会对国民生产以及战争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

      从 1870 年普法战争开始,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动员以普鲁士为代表的欧洲列强为这一矛盾找到了最优的解法:平时维持一支规模有限的常备军,作为应付小规模冲突和训练义务兵之用;大量的公民作为义务兵在军队中短期服役并接受军事训练,增强军事素养而一旦大战爆发,常备军将在边境进行有限的军事活动进行掩护,而国家将以常备军中的少量职业军人为骨架,填充进大量经过军事训练的公民兵作为主力部队而这一扩军的过程,也就是狭义上所说的“动员” 而广义上的“ 动员” ,则体现为国家整个转入战时体制的过程:工厂转产,从制造蒸汽机改为制造步枪和大炮;旅客列车停运,铁路这一战略工具转为完全为运输部队和战略物资服务正是依靠着整个国家一同发力的动员体制,依靠“动员”,普鲁士打败了综合国力远超自己的法国,达成了无数德意志先烈努力奋斗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德国统一而在一战中,这一按部就班的动员体制发挥到了极限:各国在宣布动员的几天之后就互相宣战,兵力有物限的掩护部队(也就是战前常备军)只能进行一些小打小闹的战斗,而真正有决定性意义的上的主力会战则是在宣战之后将近半年,主力部队都已经完全展开之后才开始的这也让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消耗战,大家在不断地向前线投入人力力,但在国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只能在僵持线上几公里几公里地来回拉锯。

      值得一提的是,大战末期德国人搞出了革命性的步兵战术“暴风突击队” ,局面有所改观,但这时美国已经参战,而各国人民对总体战的耐心也已经到了极限德国率先爆发了革命,这也就是一战之后容克军官团念念不忘的所谓“背后的一刀”在一战与二战的间隙,一个同毛奇一样深刻改变了世界战争史的人出现了:列宁列宁的一系列行动用事实告诉大家:动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喊着皇帝万岁席卷欧洲的老近卫军已经告诉了世人意识形态对军队战斗力的加成,而列宁则用系统的理论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样用意识形态去改造一支军队改造一支国家,打造出更加强大的战争机器但列宁的理论只是为“ 总体战 ”增添了一个更为有力的工具真正更加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质的思想出现在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肯定很多人都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闪电战但大家都真正理解闪电战的意义吗?闪电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坦克坦克坦克?装甲兵集中使用?前线空军集群突击?这恐怕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但实质上,这只是闪电战为了达成其战略目的而采取的战术手段而已,只是一个表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表象也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仍然和七十多年前没有太多差别让我们回想一下闪电战为什么能够成功?对波兰,德国人的装甲集群迅速撕碎了波兰步兵的防线将波兰人并不算少的常备军切割得支离破碎。

      整师整师的波军预备队在集结点和铁路枢纽被呼啸而来的斯图卡消灭,甚至来不及投入战斗对法国,德国人出其不意地从阿登山区突破强渡了马斯河,在法国人的防线上捅了一个大窟窿对苏联,6 月 22 日凌晨西部空军的 1700 架飞机全部被德国人炸毁在跑道上,紧接着就是仓促投入反突击的预备队被大片大片的包饺子那么现在请告诉我,透过这些表象,闪电战的实质是什么?实际上,如果和一战一样,大家按部就班地动员、宣战,波兰或许仍然会被德意志战车碾平,毕竟国力的差距在那里,只是肯定没有那么轻松;法国人肯定会把整条边界都变成马奇诺防线,然后配合战略轰炸一点一点放干德国人的血而苏联人?完成动员的苏联人将会让他们上千万的机械化大军碾过波兰平原直冲东普鲁士,德国人不会再有机会干掉西部五个军区的全部前线空军,再也不会有什么坦能堡大捷来拯救德意志了实际上,闪电战的本质说穿了一文不值关键就在于以下这几点:秘密动员,战略欺骗,不宣而战,直捣纵深如果说毛奇的总体战理论关键词在于“动员” ,那么闪电战的关键词就是“反动员” 在现代战争中,工业能力=国力= 军事实力,这是个常识但实际上,工业能力并不是能够立马转化为军事实力的由于常备军与动员兵结合的动员体制的存在,工业能力和国家实力要转化为军事实力需要一段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

      而闪电战的核心就在于秘密动员,利用这段时间差,利用己方先进的战术组织,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阻止敌人的彻底动员或者让敌人在完成动员之前就被迫认输以波兰战局为例,波军作为预备队的“波兹南” 集群(下辖 8 个师)和“莫德林”集群(下辖 11 个师)有一半的部队是在铁路枢纽等地被德军的前线空军击溃的,这两个集群全都在向预定战线开进中被德军分割包围,而且被包围时两个集群都不满员,可想而知如果按照一战那种大家宣战的同时再从从容容动员,边境部队小打小闹上几个月才开始主力会战的打法,德军将要承受完成动员齐装满员的波军更大的压力,赢得肯定不如历史上那么轻松同样,以苏德战争为例,德军开战初期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战略欺骗的成功让苏军甚至没有进入战备状态,许多军官仍在休假,弹药和装备没有完成分发,架子部队没有得到补充,前线航空兵全部被德军摧毁在机场上 (实际上开战第一周打得好的苏军部队基本都是边防军系统的,比如布列斯特要塞)事实上,苏军在开战头几个月损失的 KV 和 T-34 等先进坦克大部分并非被完全击毁,而是由于前线部队战备状态不佳,缺乏维修配件、燃油、弹药等补给品而被迫放弃的苏军仓促组织的反突击为后方动员赢得了些许时间,但同样也让大量装备不全编制不齐的常备军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迎上德军炮口,损失惨重。

      让我们总结一下闪电战的效果:对付国力比自己差的国家,它可以让你瞬间秒杀对手不再让对手有任何翻盘的机会;对付国力与自己相近的对手,它可以让你把对手的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让自己用不高的代价取胜;对付国力强于自己的对手,它没办法让你马上赢得战争,但可以大幅度改变双方的国力对比取得一个不错的先手接下来讲一讲为什么闪电战在西欧和波兰能够成功,而在毛子身上却失败了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利用提前动员、战略欺骗等手段,让己方的常备军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拥有压垮对方常备军的实力,之后再利用各种战术手段(主要是装甲集群快速推进和前线航空兵突击对方指挥部后勤交通枢纽)打乱对方的动员步骤,阻止对方发挥战争潜力从而最后扼杀对方这一战略在波兰和西欧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国力差距不大——波兰在常备军数量上略占优势,但总体实力很明显不如德国英法方面,法国单独拿出来国力也是逊于德国的,加上英国才能勉强压德国一头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纵深不足,德军能够在短时间内穿透对方防线直捣黄龙,对方的动员能力在发挥出来之前被彻底粉碎下面来看看苏联德军在战争的前六个月势如破竹打到了莫斯科城下,消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基辅和维亚济马两个大饺子) ,自己损失轻微。

      但这六个月时间德国人是否彻底扼杀了苏联人的动员能力改变了国力对比呢?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事实:苏联战前组建的几个机械化军,包括西部边境五个军区的常备军几乎损失殆尽,能够撤下来的部队寥寥无几;战前建造的大部分先进作战飞机(同样主要部署在西部军区)一夜之间损失殆尽;白俄罗斯、乌克兰,包括俄罗斯西部的大片土地落入敌手,而这一地带是战前苏联主要的工业区之一(记住“ 之一” 这个关键词) 如果当年有贴吧的话,我想一定会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刷屏了:“CCCP 损失惨重”但实质上,苏联仍然没有失去抵抗的能力苏联是一个陆地大国,他的常备军不止部署在苏德交界的西部边境上,也同样部署在高加索(与土耳其和波斯交界) 、中亚、蒙古和远东地区的边境线上就算西部五个军区的部队近乎全灭,苏联仍然能够将其他地区部署的常备军调上西部前线节节抵抗为后方争取时间,偶尔还能发动一两次反突击(和波兰、西欧的龟缩防守抱头挨打不同,苏联人特别喜欢发在战略防御的情况下动大规模的反突击,虽然己方损失很大,但能够有效地阻滞德国人的推进) 再来看看工业方面苏联丢失了西部领土的大片工业区,但乌拉尔山一带以下塔吉尔为核心的工业区以及南部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工业区人仍然能够为前线提供充足的装备,巴库、秋明等战略资源要地也依旧掌握在苏联人手中。

      在指挥方面,尽管在战争初期犯下了一大堆失误,但拜大清洗所赐,斯大林仍然是苏联无可动摇的政治核心,苏军在整体上依旧拥有一个完整的指挥体系(前线部分经常会遭到切割,但不影响整个军队指挥体系的完整) 也就是说,在德军第一波攻击从开始到顶点的这个阶段(从 6 月 22 日到台风行动失败) ,德军有效地削弱了苏军的战争潜力,但只是部分改变了力量对比,没有彻底扼杀苏军继续进行战争动员的能力但仅仅是第一阶段战果也是很可观的:苏军要用残破的领土来对抗已经拥有了东欧一片仆从国同时掌握了法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工业生产能力的第三帝国实际上从实际控制区来看,虽然没有一口气干掉苏联,但 41 年年底德国所能掌握的工业能力是要压倒苏联人那残破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拉锯中一点一点丧失了突然袭击带来的优势呢?我们前面说过,对于体型过于庞大无法一击致命的对手,闪电战的先手优势也能有效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改变敌我实力的对比实际上,通过苏德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打击,国力的天平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向德国人倾斜但德国人并没有真正抓住这个机会!实际上,到了 43 年战争迎来关键点的时候,当装甲兵们在库尔斯克与苏联人浴血厮杀,保卢斯的部下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