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总编.doc
8页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注解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鉴 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内字词总结生字组词:崖:云崖 山崖 石崖 悬崖峭壁 悬崖勒马渡:渡江 渡河 横渡 渡口 远渡重洋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内问题: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答: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2.课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答:第一部分:接受任务第二部分:诱敌上山第三部分:引上绝路第四部分:峰顶歼敌第五部分:跳下悬崖3、文中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第二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因为第一次掩护任务是服从上级的安排,而第二次掩护任务,他们为了更好地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做好了牺牲自已的准备把第二次作为重点来写,更能突出“壮士”之举4、可不可以把课文题目中的“五壮士”换成“五战士”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战士”仅仅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含歌颂的意味而“壮士”则不同 , 含有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这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应该称为“壮士”课内字词总结生字组词:寇:穷寇 敌寇 贼寇 草寇 视若寇仇冀:冀州 希冀 冀求 冀图 冀望批:大批 批发 批准 批评 批改副:副职 副手 副本 副业 全副武装榴:石榴 榴裢 榴弹炮 手榴弹抡:抡锤 抡拳 抡刀 抡起 抡胳膊贯:连贯 贯通 横贯 贯穿 全神贯注棋:象棋 围棋 下棋 举棋不定 星罗棋布悬:悬挂 倒悬 悬案 悬崖勒马 悬灯结彩沸:沸腾 沸水 沸点 滚沸 人声鼎沸涧:深涧 溪涧 山涧 石涧 涧流雹:雹子 冰雹 雹灾叽:叽咕 叽叽喳喳 叽叽歪歪 叽里呱啦屹:屹立 屹然不动悦:喜悦 愉悦 悦耳 和颜悦色 赏心悦目屈:屈服 屈辱 受屈 宁死不屈 威武不屈多音字:绷:běng绷着脸bēng绷带横:héng横行霸道hèng蛮横形近字:寇(敌寇)冠(冠军)副(一副手套)幅(一幅画)榴(石榴)溜(留走)词语解释: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造句: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赛场上的体操运动员,留心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造句: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造句:站在长城上眺望,我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昂首挺胸:仰起头,挺直胸脯形容斗志高昂,无所畏惧造句:小战士毫不畏惧,昂首挺胸地走向敌人坚强不屈:坚毅刚强,不屈不挠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本文指五位战士英勇跳崖时嘹亮的口号声响彻天宇造句: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反义词: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激动——平静 坚强——软弱全神贯注——心不在焉斩钉截铁——犹豫不决近义词:英勇——勇敢 掩护——保护沉着——从容 崎岖——坎坷依托——依靠 屹立——耸立豪迈——豪放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课文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课内问题: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答: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的2、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小标题的形式说明答:(1)群众入场(2)典礼仪式(3)阅兵式(4)举行游行3、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式的场面的?答:课文主要从接受检阅的部队、毛主席和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的反应两个方面描写阅兵式的热闹场面1)作者按人物出场的顺序,依次写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人民空军接受检阅时的盛况,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让人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2)作者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的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出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无比信赖与热爱4、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大”答:(1)事件之“大”开国大典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2)场面之“大”文章描写了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3)热情之“大”文中多处描写了群众对于开国大典的反应,表现了人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无比欢喜和对祖国、对领袖的无比热爱之情4)意义之“大”文中大量的叙述中夹着议论,画龙点睛,指出了典礼每个环节的深刻意义课内字词总结生字组词:盏:灯盏 酒盏 茶盏 油盏 一盏灯栏:木栏 栏杆 护栏 栏目 雕栏玉砌汇:汇聚 汇总 汇集 汇合外汇 词汇爆:爆发 爆炸 爆破 爆胎 爆竹 爆裂泽:湖泽 色泽 润泽 恩泽 涸泽而渔渠:沟渠 水渠 渠道 河渠 渠帅宣:宣布 宣传 宣告 宣泄 心照不宣帜:酒帜 旗帜 易帜 独树一帜阅:阅览 翻阅 阅读 检阅 阅兵 阅历制:制服 制订 制止 制度 因地制宜坦:坦克 平坦 坦途 坦荡 坦诚相待距:相距 距离 行距 距今 差距隆:隆冬 隆重 兴隆 隆起 雷声隆隆多音字:提:tí提醒dī提防奔:bèn投奔bēn奔跑更:gēng更换gèng更加率:lǜ效率shuài率领形近字:盏(灯盏)盖(瓶盖)栏(护栏)拦(阻拦)泽(光泽)择(选择)帜(旗帜)织(编织)阅(阅读)问(询问)距(距离)拒(拒绝)词语解释: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汇集:聚集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造句: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肃静:严肃寂静反义词: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肃静——喧哗 热烈——冷淡欢呼——悲叹 完毕——开始整整齐齐——歪歪扭扭近义词: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诞生——出生 宣告——宣布飘拂——飘扬 次序——顺序词语扩展:描写场面的词语:排山倒海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人山人海 火树银花 熙熙攘攘 人欢马叫 蔚为壮观 车水马龙 万人空巷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灯光》课文主题思想本文讲的是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内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课内字词总结多音字: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埋:mái埋头mán埋怨词语解释:宏伟:(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造句:漫步在幽静的乡间小道上,我感到非常惬意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阻挡敌人的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憧憬:向往造句:我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黑魆魆:形容黑暗千钩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造句:在灯光的照射下,钻石发出璀璨的光芒反义词:赞叹——嘲笑 挺进——撤退激烈——和缓 茂密——稀疏微弱——强烈 焦急——悠闲暴露——隐蔽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近义词:照耀——映照 宏伟——雄伟激烈——猛烈 茂密——茂盛注视——凝视 憧憬——向往焦急一焦虑 璀璨≈灿烂词语扩展:ABB式:黑魆魆 白花花 绿油油 红彤彤 黄澄澄 绿莹莹 沉甸甸 喜洋洋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火烧眉毛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岌岌可危 兵临城下 箭在弦上 间不容发 十万火急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宋】李纲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