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二 教学设计.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浅***
  • 文档编号:169166997
  • 上传时间:2021-0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进一步认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2.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情况,进一步认识对外开放与交流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封闭会导致落后3.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4.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一步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增强文化自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难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安定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3)江南地区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4)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共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5)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二)主要过程(1)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2)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4)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格局是南多北少;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5)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手工业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影响(1)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进步,自南宋起,江浙一带逐渐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四)历史启示(1)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3)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4)经济发展与人民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5)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主要表现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交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一些来华的西亚商人在中国定居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都很通畅;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来留下了《马可•波罗行记》明朝: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东南倭寇猖獗,戚继光率军进行了抗倭斗争;曾一度海禁,后又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略活动日益频繁清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二)主要变化(1)对外交通路线: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当时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隋唐时期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宋元至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以海路为主2)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从汉朝到宋元时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明清时期,统治者多次厉行海禁清朝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先来看这个时期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其思想还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核心思想“仁”;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宋朝: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明清时期: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清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频繁制造文字狱,禁锢了思想的发展。

      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主要成就两汉科技成就突出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农学成就是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百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数学成就是《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并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祯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面世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3)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对外交往交流的不断扩大4)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和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环节二:能力提升材料一: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过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规定海外贸易在当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而在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中国商人均不受“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限制 ——黄启臣《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载《 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材料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你认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的治学主张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答案提示:(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主张:做学问要关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要济世救民,反对空谈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统一的政治局面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