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5 届高三下学期三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28页湖北省名校联盟2025 届高三下学期三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西周桔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东汉时期,为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出现了更高效的提水灌溉机械——翻车,即龙骨水车据考证,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后世还有称龙骨车为“吴车”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说明汉代的龙骨水车开始主要是用于道路洒水,并非农业灌溉王安石《山田久欲折》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说明宋代龙骨水车已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至于为何做成龙骨状,最可信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龙王的信仰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的木板槽,二丈长度,可宽可窄,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用以安装大小齿轮,行道板是将刮板用木梢子逐节联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
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它能做到连续的液体输送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中国人已掌握链传动的原理,并创制了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链轮摘编自戚莹《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研究—以木龙骨水车为例》)材料二:范晔《后汉书·张让传》载: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是关于翻车最早的明确记载,为后来的文献广泛征引,近世学者多据此谓东汉末年毕岚是翻车的创制者毕岚的这把交椅似乎坐得很稳当也有把翻车的起源追溯到这以前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论据也有可商榷之处李约瑟称翻车为方板枱式链泵,认为王充《论衡·率性》所载“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无疑已经使用这种方板枱式链泵《论衡·率性》所指是修建解决洛阳的通漕和供水的阳渠一事从理论上讲,把水“激上”洛阳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机械提水,一是修筑堤堰但要“日夜驰流”,翻车做不到,筒车也难以做到,修筑堤堰则可以做到筑堤,提高水位,控制和导引水流,这种技术战国以来已经使用且从文献记载来看,东汉建武八年(32年),在阳渠建成以前,割据陇右的隗嚣曾经“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
后阳渠在张纯的主持下于建武二十四年(48年)建成,也是采用筑堤的办法《后汉书·张纯传》称“穿阳渠,引洛水为漕”,雍正《河南通志·水利》则谓“穿阳渠,堰洛水为漕”,两者合看,该工程显然是在洛水筑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开凿的阳渠中去王充生于建武三年(27年),年青时赴洛阳入太学读书太学就在阳渠所经南门外,王充当可亲见阳渠工程建成的壮观景象,《论衡》所载应为实录可见,“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那么,毕岚创制翻车是否没有疑问了呢 疑问还是有的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答刘歆书》谈到他当了“郎”官以后,受到皇帝的优待.“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南宋章樵解释说“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铭涛公,不可复考”,由于这些铭诗已经失佚,章樵的说法无法直接证实,但起码可以打破毕岚“始作翻车”无可置欲的假象,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其实,从范晔记载的本身也不应得出华始作翻车”的结论由于南宫此前失火被毁,中平三年启动了“缮修南宫”工程,工程的筹划指挥者是宦官张灶,毕岚的工作可视为该工程的配套部分,是受命于张让的,《后汉书》用了“使……铸……作”这样的句子在理说,一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程,应该采取现存的已经成熟或有相当基础的技术和工具,而不必杀用需要从头开始研制的技术和工具,因为后者成功与否殆未可知,而且难以在时间上限定之。
再者,引让、毕岚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宠弄权误国的奸佞之徒,难以想象他们能直接琢磨出翻车来他们应该是刮用前人或民间既有的发明,起码是以前人或民间的发明作为基础后人因为没有看到更早的确切记载,冠定曰“始”,未免揣测之嫌一种技术,尤其是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技术发明及推广,往往是由某种社会需要所催生翻车这种工具,最适合南方稻区稻作排灌的需要或谓翻车是毕岚发明后由南迁的北方人带到南方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唐代当北方民间基本上没有使用翻车时,南方翻车使用已相当普遍,且制作精巧凭什么一口咬定翻车是北方发明传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农业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摘编自李根蟠《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上辑》)材料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几乎见不到龙骨水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水泵而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这类传统农具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保护与传播的过程如下:把搜集到的文献、图片和访谈资料等进行筛选分类;将确凿不存争议的信息先按传统农具的外形及结构、工作原理、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信息编码,转换为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后再进行解码,经过编码和解码,完成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建模;然后还要在虚拟环境中重建其使用情境以实现可视化传播,如在互动式教程和游戏化场景中,让观众体验拆分、组装和使用传统农具的全过程,在纪录片、文献等资料展示中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农具背后的文化历史。
摘编自金燕等《传统农具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播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骨水车可以把低于田面的渠水连续输送至高处的田面,与桔槔、辘轳相比较效率更高,可适用于大田灌溉B.从材料一第二段所引文献来看,龙骨水车在应用中存在着从道路洒水到广泛适用于农业灌溉的用途推广过程C.材料二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以理论和文献为依据,其中文献直接证明了翻车做不到“日夜驰流”D.《后汉书·张纯传》与《河南通志·水利》中对阳渠工程的相关记载只有“堰”和“引”的一字之差,可互为参证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周桔棒、辘轳等工具主要用于汲水,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B.早期龙骨水车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使用最为普遍,很有可能是缘于该地区是稻区,有排灌需求C.李约瑟认为《论衡·率性》的记载中已使用翻车,以他的观点来看,翻车起源最晚也应在王充生活的年代D.能否建好高精度的传统农具数字模型,首先要看对传统农具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是否全面、准确3.根据材料三,依次填入以下传统农具数字化保护流程图空白方框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数字建模 ②搭建互动场景 ③可视化传播 ④信息解码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龙骨水车的文献资料,其中哪些信息可供数字编码采集 请分类概括。
4分)5.材料二从多个角度对“毕岚始创龙骨水车”提出质疑,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求证如果要使这些质疑更加充分,你将分别查证哪些内容作为补充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去梨花村汤成难去梨花村,这是在三十一个小时前决定的我从站台搭便车去察木乡,花去一天;转而搭乘过路的小皮卡从察木乡去梨花村,又花去小半天我把时间像钞票一样挥霍出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意现在,我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很久,并没有看到村庄就在这时,我遇见了桑吉,或者叫次仁吧——他告诉我他有三个名字,他的阿爸叫他桑吉,他的母亲叫他次仁,而他的姐姐喜欢叫他尼玛不过,他喜欢桑吉这个名字,因为他最喜欢他的阿爸桑吉说这话的时候,我也在脑子里迅速给自己取了三个名字,一个叫建国,一个叫华仔,一个叫吴成功——三个名字有什么了不起的桑吉正躺在一个斜坡上晒太阳,我先是看见他的羊群,他的羊正在一块洼地里吃草,再然后便看见了桑吉你知道梨花村吗 ”我大声问他咧开嘴笑了,牙齿熠熠生辉,阳光在他下巴处打出一片阴影他飞快地向我跑来,准确地说,①像小石子儿滚到我的脚边唔,我当然知道梨花村,很小的时候和阿爸送信来过。
他抿着嘴,一副得意的样子桑吉个头不高,看起来十岁左右梨花村就在那里他指着远处说我继续前进,走出不远后,桑吉追了上来唔,你去梨花村做什么 ”桑吉问我想了想回答:“去旅行唔,旅行是什么意思 找朋友吗 ”“啊,旅行,”我停顿了下,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旅行就是去那儿看一看吧为什么嘛 梨花村有啥吗 ”桑吉打破砂锅地问我有个朋友住在梨花村——”“唔,我说嘛,旅行的意思就是找朋友嘛!”桑吉噘着嘴,十分得意你的朋友叫什么 ”过了会儿他又问达瓦,”我说,“不过,我并没有见过我的朋友唔,他不愿意见你吗 ”“当然不是,我们有十多年不联系了,他给我写过信,我也给他写过信——”桑吉连忙打断我,告诉我他知道“信”是什么意思信就是要紧的东西对吧 ”他说有时,也是不要紧的东西不要紧为啥写信嘛 ”“可能是……想念了唔,想念就是要紧的事嘛我发觉桑吉像是已知谜底的人对我进行发问我认识达瓦的时候和现在的桑吉差不多大,达瓦和我都是四年级学生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察木乡梨花村小学的报道,就写了一封信,那时我以为只要在收信人的地方写下“四年级14号学生收”就可以了很快,我便收到了回信写信的人就是达瓦,信很短,只有几句话,他说他就是14号。
达瓦的汉字写得不好,歪歪扭扭,像是被风吹散架了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给达瓦回信,信寄出后便开始盼着去取信的一路,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激动,欣喜,温暖,还有一点淡淡的忧伤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会感到忧伤,好像那些美好的事物即将要消失似的美好的东西都很短暂我突然对桑吉说桑吉抬头看我,眼睛里有夕阳的影子短暂是什么意思 ”他问短暂,就是马上有消失的危险我努力解释着黑暗是一层层降临的,又向前走了一会,我们并没能幸运地遇到一个破毡包,倒是在一个矮坡下发现了两堵墙,只有墙角堆着一点牦牛粪我和桑吉点上牦牛粪,火光明灭不赶路的桑吉这时想起了他的羊它们会自己回家,但是,他还是会担心,因为他从没有和它们分开过这么久因为你和你的羊建立了联系唔,阿爸也是这么说的,阿爸说写信就是人与人建立联系我想了想,说:“人存在就是为了与人联系吧,只有这样,生命才有意义火早已熄灭,牦牛粪燃烧时间太短②我伸展了下腿,手臂环住桑吉,有一阵觉得是抱着童年的自己我想起达瓦的最后一封信,是在春天,那时南方湿冷的空气使人情绪低落,达瓦的信就是这时候到来的,达瓦说,我最好的朋友,欢迎你来我的家乡他说如果我这时候去梨花村的话,正好赶上梨花开放我最好的朋友,达瓦写道,你一定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梨花,它们又白又透明……醒来天已经亮了,草原升起淡淡的水汽,是那种又白又透明的模样。
我们又上路了晌午时分,我们到达了溪边桑吉指着不远处一条拱起的坡线,让我看快看,梨花村就在那里我掬一捧水洗脸,溪水两边的草地厚实了一些,草尖儿已开始返青,让人愉悦我捡来一个尖尖的石块,打算将溪水引流桑吉问我在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写字”说完,桑吉也捡来一块石头效仿我我说:“桑吉,你在做什么 ”桑吉头也不抬地说:“写信说完我俩都哈哈大笑,将手里的石块扔向对方,再后来,把石块换成水,用手舀水泼向对方,水花溅向空中,又白又透明两人打闹尽兴,精疲力尽地躺在地上,刚躺下没多久,我感到身体被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