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启东高一地理期末考试 湘教.doc
7页2005-2006年上学期江苏省启东市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第一卷(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体系统是有层次的 B、银河系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C、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D、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尺度最大的天体系统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A、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B、绕日公转与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C、表面存在大气层 D、位置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3、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A、地球内部的热能 B、重力能C、太阳辐射D、万有引力阅读材料后,回答4~5题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空间中心发表公报说,人类将迎来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美国空间环境中心将对其密切观察,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4、太阳活动是: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的内部C、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5、在“黑子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A、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皮肤的活力 B、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加强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6、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D、地球的球体形状7、关于地球上水平运动偏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 B、地转偏向力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C、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8、教师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A、在北半球并在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但在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在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但在向北移动9、元宵节我们启东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白昼在变长 B、昼长夜短,白昼在变短C、昼短夜长,白昼在变短 D、昼短夜长,白昼在变长10、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无大气环流现象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11、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都明显下降 B、都明显增加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12、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依次排列的是 A、铝、硅、氧 B、硅、铝、氧 C、硅、铁、钠 D、氧、钙、铁13、地壳的平均厚度为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14、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内的各种水体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海洋水 B、生物水 C、大气水 D、陆地水15、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岩石 B、大气 C、水体 D、生物16、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其主要物质成分依次为A、硅镁—硅铝—铁镍—铁镁 B、硅铝—硅镁—铁镁—铁镍C、硅铝—铁镁—硅镁—铁镍 D、铁镍—铁镁—硅镁—硅铝17、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A、矿物 B、矿产 C、矿石 D、岩石18、常见的非金属矿物中,以下哪种矿物最为重要A、石英、长石、云母 B、方解石、滑石 C、石膏和磷灰石 D、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19、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直接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岩浆20、在板块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岛弧 C、海岸山脉 D、海岭2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2、有关对流层大气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绝大部分来自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C、主要是人类活动散发的热量 D、绝大部分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23、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24、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完成25~26题:25、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6、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7、下列气候类型中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28、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 B、季风环流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29、下列天气现象中与冷锋活动有关的是A、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的暴雨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C、台风麦莎带来的降水D、一场春雨一场暖3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吸收大量热量,而在降雨时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换B、“三峡”的水能资源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水体的势能C、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水循环无关D、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31、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32、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A.有机进化 B.化学演化 C.生物演化 D.有氧环境演化33、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34、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35、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A.有序性和普遍性 B.复杂性和整体性 C.有序性和重复性 D.整体性和重复性36、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37、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38、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39、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时期的三次大冰期之间相隔3亿-4亿年 B、中生代的冰期出现在侏罗纪,那时恐龙繁盛 C、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D、踞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石炭~二叠纪大冰期40、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
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41、下列关于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42、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43、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道44、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45、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生物学规律 B.上层建筑 C.医疗卫生条件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6、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47、环境对人口具有限制性是因为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具有 A. 地域性 B.整体性 C.多用性 D.有限性48、目前愈演愈烈的水体污染、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C、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 D、全球火山活动频繁49、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小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50、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51、下列地区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承载人口最多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台湾南部、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52~54题5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53、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4、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 中国、澳大利亚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