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2287296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0.3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 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 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我在 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一■佛教艺术佛教 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 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 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 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 多,超过田可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印度佛教 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 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 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 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 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中国的石窟 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 —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 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 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 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藏菩萨的道场例如保存到今天的 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自从 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 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 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斩成为全寺的中心 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 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北魏洛阳的 永宁寺采取了 〃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另一类以 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 但早期实物已无存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 为代表。

      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佃也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 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 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右图为麦积山石窟)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的影响, 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中国的佛 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 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 家产生巨大影响云冈石窟可以形说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 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 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 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且云冈石窟是石 窟艺术 冲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 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 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与唐朝的佛像相比,云冈的佛像更加清新高远,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风 气有关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曹氏父子 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 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 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 译佛经、硏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 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 欣赏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玄学脱离人世彤成了“魏晋风骨”因此石窟的风格趋 于古朴醇厚z不像唐朝的那么拟人化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III肖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 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 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 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唐代它是地方, 唐代 像在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 , 占60% ,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因此说 唐代的佛教艺术代表一点也不为过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 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石窟里北魏和 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 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 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 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 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 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佛教白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中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已延续了几百年,在与 传统文化的冲撞过程小,有些被吸收了,有些被改造了,有些被扬弃厂(如毁身、 苦修之类)唐代佛教已中国化、世俗化禅宗兴起扑迅速风行,取代了印度佛 教的地位禅宗修炼方法简便易行,以自我心灵净化为核心,反对佛教繁琐的 清规戒律,反对不近人情的苦修,主张心净自然成佛,心净即佛土净这些很 适合贪图安逸的上层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禅宗实际是儒道释三教 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唐代石窟雕刻,尽管规模宏大,技艺精湛, 但已没有多少神秘色彩,那些形象,似曾相识,人情味十足,神性几无。

      因而,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 雕艺术的顶峰摹仿阶段,中土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在研就佛画而言,也不难看出其发展早在梁 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他独出心裁, 创立了 〃张家样〃,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 很好的发展其子善果和儒童也善画,并擅佛 画,能传其业中国的佛画一开始自然是以西 域天竺传来范本为师的临摹,经过必要的学习、 求、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而为一,到晋 的卫协、顾恺之的时候,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从丝绸之路 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的痕迹,带上中国民 族造型特征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 了与此同时,绘画技法也在不断进步以敦煌石窟的壁画为例隋代以前铁 线描,土红线打轮廓,赭色晕染明暗面,再赋色,最后用墨线提醒隋代画面 趋于细致繁丽,把西域的凹凸法与中原的染色法结合起来,孕育了唐代的新画 风唐以后出现兰叶描,土红线打轮廓、墨线提醒,着色浓重,丰富华丽,画 面显得金碧辉煌。

      现实生活的因素也被加入了佛画中,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方净土变(如右图)、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画IEI一般较小,内容也较简宏大,大多是以大乘经典为根据的,在图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现实生活片断的描 绘,尤其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都 显示出较有写实性的表现水平,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到隋唐时期, 题材变得更加丰富隋代壁画,除沿用原有的题材外,新出现了经变画,如西颂德壁画的先例唐前期壁画中净土经变画占很大比重,后 期经变而种类繁多唐后期第156窟的张仪 潮出行图(见上)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长卷 式壁画,开创了莫高窟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佛教建筑的发展也不容忽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的修建也应时而起, 南北朝时期达最盛与此同时,塔和石窟建筑也在全国各地兴起,而且大都由 国家经营这些外来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 特殊的 建筑形 式据 记载, 中国早 期佛寺 的平面 布局大致和印度的相同,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塔内藏舍利,为佛 徒崇拜的对象此后随着大乘教的兴盛,对佛陀崇拜进一步加强,开始建造佛 殿,内塑绘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再以后, 佛殿成为寺院主体,塔与殿分立。

      石窟建筑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1)初期石窟,如云冈第16、17. 19、20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平面的大山洞,洞顶凿成穹窿形,它的前面开一个门, 门上有一个窗,四壁及顶部雕佛、菩萨像,洞进深很小,主像特大;⑵中期石 窟大多采用平面方形,有前后室,或在中央雕一巨大的中心塔柱,柱四面雕像, 窟顶作成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棋,其上雕飞天或图案;G)后期石 窟窟形雕成列柱木构殿廊形式,有如中国汉代的崖墓,平面作长方形,平棋上 有华丽装饰,如太原天龙山第16窟,云冈第9、10双窟佛道教建筑至隋唐 达到极盛不难发现,朝代更替和历史的兴衰与佛教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佛教文化在 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总的来说,佛教美术愈益多姿多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