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材料复习题.doc
4页七年级历史材料复习题2010.12一、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 这首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2) 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次战役的影响如何?(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能列举出这个时期的一些豪杰吗?(3人以上)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以上言论是谁说的?他创立了什么学派?(2)从以上言论中,你能领悟到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呢?3、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1) 文中“卫鞅”指的是谁?文中的“孝公”是指哪国国君?(2) 材料一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变法主张?(3) 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4、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 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3) 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5、《宋书》卷54中记载江南为国家强盛地区——土地广阔,物产丰饶,老百姓努力耕耘,一旦庄稼丰收,几个郡都不会挨饿会稽连着海靠着湖,有良田几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一亩价值黄金一斤——荆州居于南楚最富有的地位,扬州有这个地区最肥沃的土地;鱼、盐、木材之利,充满八方;丝绵布帛产量之高,可以供天下衣穿1)请依据材料归纳概括“江南为国家强盛地区”的具体表现不得照抄原文)(2)试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1) 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3) 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经济发展有何启示?二、 问答题1、 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请介绍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位皇帝的印象2、秦始皇、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此请回答:(1)秦始皇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巩固统治,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哪此些措施?(2)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局面?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样的词句,在这首词里,伟人为什么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有哪些相同点?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5、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②改革产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什么?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民族融合这一特征外,另一显著特征是什么?④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治者主动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统治下的北魏礼仪兴盛,人才济济,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你知道这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是谁吗?你能说说形成这种兴盛局面的原因吗?三、 读图题1、 请认真读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丝绸之路图1) 仔细阅读,你能否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地区名称填在下列( )中?①( )②( )③( )④( )⑤( )(2) 两汉时期曾两次出使图中西域的使者是谁?(3) 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的通道后来成为重要的商道,请说出这条商道的名称?(4)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