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槐树迁民之.docx
7页大槐树李(li)姓系承皋陶,始祖为利贞、李耳,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 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 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 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 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 相世系表》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皋陶,因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 儿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后子孙历虞舜,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以官为氏,就用官名中的理 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理徵字德灵,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 纣王所不容,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 之墟,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周之 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老子为利贞的裔孙,因祖上世 世代代为理官,便也以李为姓。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 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一支世代担任契 丹族的酋长,后来迁到京兆;另一支为奚族人,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 又鸡田的李姓,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于是唐王赐 光进姓李;又渤海国是唐朝时 人建立了政权,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因屡立战功被 赐姓李,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时有名叫董秦的,是 幽州蓟地人,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唐王赐 他姓李;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唐肃宗赐他姓李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 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 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战国 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的 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 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陇西望族;北海名流(李邕)卫公勋业李靖);元礼门墙 (李膺)经传道德(李耳);名重谪仙(李白)家藏邺架(李泌);召赴玉楼(李贺)居 士词犹传漱江(李清照);娘子军莫与争锋(平阳公主)狂歌痛饮双仙骨(李白);索句呕 心一锦囊(李贺)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木子为李)岷江水利千年颂(李冰); 昌谷诗风万里香(李贺)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李泌);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肃墙(李 膺)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李耳);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 也求诗(李白);鸣凤朝阳,谏净均推御史(李善感);宫袍带月,神气咸饮谪仙(李白)田 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李袭誉);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李氏祠联)楷模听松风,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莫忘鹿洞遗规(李氏祠联)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诚益寿丹(李耳说经台 联)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李白祠联)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李兆洛撰 书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撰书联)〔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例,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例。
李姓的历史 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即老子;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秦蜀郡太守、 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两汉有飞将军李广;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唐代 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唐末名将李克用,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五 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明代有哲学家李贽;明末有农民起义领 袖李自成;清末有总理大臣李鸿章等〔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李姓 2645270人,临汾市318198人,洪洞县61999人〔供橱〕李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 堂三号供橱〔家谱〕李姓的家谱有:《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南京大学重庆市 图书馆);《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三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 分卷》(北京图书馆);《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吉林大学华东师大);《河北泺县李 氏族谱五卷》(河北大学);《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北京图书馆);《平定李氏族谱六卷》 (平定南坳镇西锁簧村);《临清李氏族谱》(临清县肖南村);《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洪 洞大槐树祭祖园);《山东淄博淄川李氏一卷》(山东图书馆);《山东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 卷》(科学院图书馆)。
〔字辈〕据清光绪年间李几屏修《李氏族谱》,河北高邑李氏字辈谱 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民国年间李士伟修《李氏支谱》,河北永 年李姓一支字辈谱为:“藩赓先德绪,经世重文章,永守修家业,延年毓庆昌清光绪年间湘 修《李氏家谱》,江苏昆山李姓一支字辈谱为:“世以厚德传家,儒雅修身为本”另据李鸿 绪《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支,江西建昌(今南城)李姓一支字辈谱为:“略德宝弼,岑林松 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洛阳孙旗屯乡马营村一支字辈谱为:“金月修治庆,昭宪有正祥,兴继传书道,万世尽荣光”〔迁徙〕李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洪洞师士(皋陶)村李姓有两大望族,即陇西李氏与赵郡 李氏,最初皆发祥于河南鹿邑一带而陇西郡在历史上是最为著称的,明代大学者宋濂,曾 列李氏为天下五大望族(即太原之王氏,清河之崔氏,陇西之李氏,荥阳之郑氏及范阳之卢 氏)之一李氏宗支遍及全国,陇西及赵郡县是其繁衍中心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 相世系表》等记载,利贞4世孙硕宗,硕宗5世孙乾,仕西周为御史大夫,乾之子即耳(即老 子),耳之孙宗,仕魏为官,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宗之子同,为赵大将军;同之子兑,为赵相; 兑之子跻,为赵阳安君跻有二子:云、恪,恪之子洪,任秦太子太傅;孙兴族为秦将兴族 之子昙,仕赵为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又入秦,为御史大夫昙有四子:崇、辨、昭、 玑至战国周赧王时分为两支:长子崇,任秦国陇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今属甘肃境)房 始祖这支李氏,其后分迁各地,分别在古时的顿丘、渤海、梓潼、范阳、广汉、丹阳、安 邑、平凉、敦煌、绛郡、武陵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这 一支派共传32代昙四子机 战国末任秦国太傅,生有三子:云、牧、齐其次子李牧为赵 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今属河北境)房始祖;李齐有中山相,是为中山始祖这一 支李氏,其后分迁各地,分别在古时的中山、江夏、颍川、辽东、广陵、汉中、常山等地形 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牧开基赵郡到唐时李元哲开基广陵郡共传38代陇西李氏与赵郡李 氏之后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的各门大姓如有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后在 山西太原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至盛唐,本支日繁,一共有39房;迁去河北的一支,大约在 汉末三国时,又分东、南、西三组,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总之,李氏繁衍播迁的情形大致 如下:早在先秦之时,已有李姓迁居山西、四川等地。
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 基本上形成,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之时,李姓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 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 云南其中,四川成都一带的李氏在三国之际得到了迅速繁衍尽管自李耳以后,李姓人口 逐渐增多,分布也更加广泛,名人知士不断地涌现,但在晋代以前,李姓还称不上大姓只是 到了十六国时,由李姓人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提高了李姓的声望,加之北周、隋代陇西李 姓世为皇帝国戚,官位显赫,使李姓社会地位大为上升至唐代,统治中国达300年之久的 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首先是宗室子孙大举地蕃衍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朝有19位 皇帝,每帝多则20余子,少则也有2子,19帝合计有219子,平均约每人12子,各自又分 衍出许多支派,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加倍持续增长加之,皇帝赐姓于他族、他姓人 以国姓,使唐代李姓族派更加庞大据有关资料查知,唐初因功被赐以国姓“李”的就有徐、 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6姓之多 与此同时,最高统治者又千方百计拔高李姓正是缘于以上诸多因素,才使得李姓一举成为 唐时门第最为显赫、人口急剧扩充、郡望获得空前大发展的姓氏。
其中陇西郡和赵郡的李 姓发展最为著称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时在朝廷任宰相的,陇西李氏有10人,赵郡李氏则达 17人之多由上可见,由陇西郡及赵郡所分衍的李姓支族,在唐代以前,主要播衍分布于长 江以北广大地区换言之,李姓大举南迁是始于唐代唐代李姓南迁主要有两次:一是“安 史之乱”时,二是从唐末黄巢起义至五代;北宋末,也是李姓南迁的一个重要时期据《李 氏族谱》记载,唐初,有李氏随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至唐末,又有李 氏由长安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再迁至闽地之莆田、晋江等地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 潮、王审知入闽,至宋再由闽迁居广东等地南迁的结果,使李姓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明清之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平定李氏一支始祖讳江于明洪武 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平定县州南营街,后迁居西锁簧村;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于明 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临清县城西北肖家寨村;临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 临清县肖寨村;新密李氏一支始祖讳政,世居洪洞,自永乐年间迁豫,兄弟三人,长居密县, 次居洧川,三居新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威县李氏一支始祖自明洪武末年由洪洞县二十五 里方保村迁于威县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城东北九十里的油坊村,大始祖住魏家寨,二始祖住李 家店,本生始祖行三讳三老住油坊村,四始祖不知归往何处,五始祖住李家道沟村;濮阳李 氏一支始祖明初由陇西经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顿丘李家庄十一世祖徙居澶东银岗固堆,后 卜居安楼、曹县、鄄城,迄今已传十九世;洛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迁居洛阳县西马营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全仁,于明洪武十三年自 山西洪洞西阁里奉诏迁居洛阳县余庄镇,后迁居洛阳县西南路滹沱村;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 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洛阳市坡底村、丘庄村、李家庄村;洛宁李氏一支 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城关余庆村;沁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荩臣,于明朝初 年自山西洪洞迁沁阳县李洼村、刘村;新安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 骆岭又迁栗园;邯郸李氏一支始祖讳海龙,于明永乐年间应诏率三子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邯郸 县姬庄,迄今已传三十世;新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东顺城官村;新 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 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小屯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 洞迁居新河县埝城村、王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沙井 村、西小漳;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 始祖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姬家圈村、北张化庄村、安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 祖于明初自山西迁居新河县杨家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