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龙门石窟ppt讲义.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10017211
  • 上传时间:2019-10-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6.24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龙门石窟,龙 门 石 窟,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与香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天水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龙门石窟游线图,东 山 石 窟 Caves on the East Hill,重 要 景 点,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东山石窟,潜 溪 寺,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宾 阳 洞,宾阳洞是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景区中的一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时期开凿的洞窟。

      又称宾阳三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宾 阳 中 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

      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宾 阳 南 洞,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宾 阳 北 洞,释迦牟尼居中坐,它额广颐宽,眉目疏朗,给人温和亲切之感,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待业,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体现了北魏“瘦骨清风”的时代风格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剪刀手佛像,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万 佛 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该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主佛施“无畏印”,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万 佛 洞,莲 花 洞,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莲 花 洞,奉 先 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奉 先 寺,古 阳 洞,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

      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古 阳 洞,药 方 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药 方 洞,擂 鼓 台 中 洞,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

      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擂 鼓 台 中 洞,擂 鼓 台 北 洞,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擂 鼓 台 北 洞,看 经 寺,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

      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看 经 寺,香 山 寺,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香 山 寺,白 园,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回百余步”的内涵;诗廊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

      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白 园,龙门风光,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谢 谢 观 赏 !,美术小组成员:曹雨、陈铖、高海琴、何艺伟、童新雨、张翠芬、张佳奕和朱序(按姓氏排列,不分先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