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解读(语文版必修3).doc
2页《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解读要注意这篇文章举例的特点,他举一个一个例子的时候,例子是不同类型的如果讲了第一个例子是音乐,第二个例子是音乐,第三个例子还是音乐,就讲不下去了如果第一个例子是音乐,第二个例子是舞蹈,第三个例子是绘画,第四个例子是建筑,这就体现了涵盖性所谓涵盖性就是不同的类型,不要重复,每种例子只举一个,例子一多,它的普遍性就越广泛 课文里先举了一个音乐的例子,音乐是艺术创造,一首歌曲从头到尾在执行过程中,它重复的乐句、乐段或完全相同或略有变化,最后取得统一性音乐是统一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的一种体现永远一致就单调而枯燥节奏一致,在音高、音长上有变化,这是丰富而统一的举个例子,狗叫为什么不好听?因为它是乱叫的有规律地叫是不是就好听?也不一定,如火车叫也不好听,因为它的节奏太单调、太统一音乐讲完了,讲舞台艺术舞蹈有一个基本的动作,基本的音乐节奏跳三步,跳四步,这是统一的,但空间是移动的,一会儿跳到这边,一会儿跳到那边这和绘画不一样 接着讲绘画一般绘画,空间是不能移动的,时间是固定的,这是指单幅的,像肖像画,如毛主席的开国大典但《清明上河图》例外,《清明上河图》是特殊的绘画,是手卷,是长卷,慢慢地看过去,有空间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和时间都有很长的持续性。
文章这样写:“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他讲《清明上河图》的树木、船只、屋顶是一样的,我个人这样看,《清明上河图》的屋顶虽然是一样的,但它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画的树,也许都是柳树,但我们仔细看清楚,每棵柳树的姿态不一样包括行人,那么多的人,但每个人的姿态不一样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放牧图》,李公麟的,画的都是马,骑马的姿态有一定的统一性,但意境不一样,画那么多马都一样就糟糕了 前面讲的都不是梁思成所长,梁思成是建筑家,所以他分析建筑的时候,他的理论特别管用比如讲建筑中基本重复的构件,以大会堂为例,他没讲屋顶,只讲柱子,基本是一样的,是简单的重复其他的门、窗、檐、额也都一样这是对的,高度的统一性再如中华门,“前三殿”房屋的构架、立柱、屋顶、屋檐、门、窗大体都一样,但他也说有微妙的不一样然后他以天安门为例,屋顶基本的构架,以及房屋的样式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都有结构的微妙变化总而言之,他强调的是一个特点,即空间的变化天安门是一个城楼,你走进去,再往里边走,是端门,那两边有房屋矮一点,然后是午门,是对称的再往里边走,又是不一样的,台阶不一样,空间不一样。
你往里走的时候,有空间的时候,就有时间的问题了第一分钟看的是天安门,第二分钟是午门,第三分钟是太和殿,这是空间的不一样你走进去,要花时间,时间也有变化时间、空间交替的变化结论是:你走进去时,“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新的画面是空间,走进去的是时间空间和时间的结合,千变万化,是空间、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我们常说辩证统一,什么是辩证?简而言之,矛盾对立的统一辩证统一在故宫里然后他又举颐和园的例子也不是颐和园全部,是颐和园的长廊颐和园的例子和前边的例子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再举那样的例子也很雅,但他举颐和园的时候,手法变了一下我们念一下:“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长廊、廊檐的结构是一样的 八百米长,有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如果我们“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 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这就衬托了前面,如果没有统一,那就杂乱无章了。
他举例子时,前面都是正面的例子,但只举正面的太单调,这里他又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那颐和园就完了当然他也可正面举,但反面举例就可以多一点变化颐和园虽然它柱子都是一样的,虽然每一根柱子、每一根梁枋画的东西都不一样,它的色彩是艳丽的,其基本色调是一样的也可请老师带学生到故宫去看一看,让同学们自己去看一下如何在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尽可能显示它丰富的变化 再往下看:“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在这里,他举了一个假想的反面例子,然后代表读者对他前面的例子提出怀疑,实际上还是举了一个例子他本来可以说回廊上的窗口是大同小异的,大同是一样的花窗,小异是谐趣,本来应是这样讲的,可他不,他说有人说这样的变化多他说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小小的谐趣这也是写作的一个手法老师可以从这里面告诉学生举例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讲一个普遍的道理,每个例子有不同种类,例子越多越好第二个办法,例子有正体和反体,用正体证明我的观点,反体是跟作者的观点相反的这就是写作的技巧,同时也是思维的技巧下面这一段,作者这样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都是这样这里有一个词非常重要——“优秀”,你很难说,所有的都这样。
你这个街道就不统一,就乱糟糟福州的街道就是这样,没有统一,那它不是“优秀”的街道行文的严密,就是理论家的厉害处好的是这样,不好的也是这样这就弥补了例证法的缺陷世界建筑史,“自古以来”是时间,“世界”是空间,时间、空间都有了,都是这样符合这个规律的是优秀的,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就不是优秀的最后一段,这篇文章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写的,梁思成很有勇气,批评了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当时的城市规划乱糟糟,没有统一性五、六十年代我们在北京看到的是乱糟糟梁思成主要指的是我们造房子没有民族特点,我们的住宅区是千篇一律,都是平平的,很难看,火柴盒,因而显得枯燥也有另外一种,乱七八糟,想造什么就造什么我经常写文章批评福州市的市政建筑,就是说整个福州市没有一个统一的建筑语言福州是一个有两千两百年的历史古城,你看,造的什么房子?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八、九十年代,城市的建筑缺失了城市的地方色彩和历史,好像有一张图纸从深圳传到哈尔滨这种城市图纸化,既没有统一,也没有在统一基础上的变化首先是没有统一性,没有历史的统一性,没有民族的统一性,没有地方的统一性你看现在江苏、无锡、南京、苏州都在拆房子,造成原来的黑屋顶、白墙的房子。
梁思成文章提出的观点,是在委婉地批评我们城市建筑,是很有勇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