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特级教案.doc
8页第9课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 会写“媚、耽”等生字2. 默读课文,梳理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变化3. 朗读课文中具体细致的叙述,感受作者对情感的表达,并学习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4. 和《匆匆》进行对比阅读,总结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重点、难点重点 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的突破方法 (A案) 品读关键语句,体会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B案)抓住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难点 和《匆匆》进行对比阅读,总结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突破方法 (A案)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心情的变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两篇文章情感的异同B案)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对比阅读课文,感知异同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讲授法、练习法B案)讲授法、讨论法学法 (A案)分析法、情感体验法B案)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媚、耽”等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 师: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快乐的,童年的乐趣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有着美好的愿望,比如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期待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等作者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2.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反响他于2010年12月30日下午突发脑溢血,并于12月31日凌晨去世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过渡: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释疑盼望:殷切的希望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吓唬:使害怕,恐吓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消逝:消失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3)学生观察生字,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指导难写的字4)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生字书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2. 分段并概括段意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的第一次盼望,交代了时间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我”的心情从希望激动、焦急兴奋、委屈急切到最后失望委屈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因为母亲爽约,“我”的心情逐渐低落,最后母亲安慰“我”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厘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课文写法上的特点板书设计9 那个星期天希望激动 → 焦急兴奋 → 委屈急切 → 失望委屈课时作业一、我会写。
jīnɡ hunɡ yī wēi nin dɑo mnɡ mi( 惊 惶 ) ( 依 偎 ) ( 念 叨 ) ( 明 媚 )二、形近字组词绊( 绊倒 ) 砖( 砖块 ) 绽( 绽放 ) 伴( 伙伴 ) 传( 传奇 ) 淀( 淀粉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2. 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学习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3. 和《匆匆》进行对比阅读,总结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 复习生字词,教师抽读生字2.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细致的叙述,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并思考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内心感受的2. 小组交流,并说说理由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句子)(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教师点拨:本句运用动词“看”“走”,写出了“我”在等待的过程中焦急又兴奋的心理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点拨:本句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表现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教师点拨:抓住词语,通过具体的描写品析句子,感受“我”的心情第一句运用“蹲”“洗”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第二句到第四句写了心情的变化,由“盼”“悔”到“焦急迫切”,这段话描写了“我”内心细腻具体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内心非常渴望、急切的心理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教师点拨:本句为环境描写,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低落,因此看到的光线都是“暗下去”“沉郁下去”的,通过将情感与环境结合起来,凸显了“我”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无助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教师点拨:母亲意识到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所以她没洗完衣服就赶忙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着“我”,一边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 归纳总结,提炼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课文《匆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时光逝去的感叹课文《那个星期天》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叙述了“我”一天的情感变化不同点:《匆匆》一文直接抒情,文中将抽象的时间化为具象,把心里的感慨直接表达出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课文中运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更好地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如课文第1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惋惜《那个星期天》一文间接抒情,描述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当中,在叙述中自然地流露感情,如课文的第6自然段描写周围的环境时,“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失望和难过而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等待母亲回来时,通过运用动作描写,写“跳房子”“看着白云走”等举动,写出了“我”焦急又兴奋的心情2. 小练笔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作手法,从“走在校园中”和“奔跑在操场上”这两个情境中选择一个,自选描写心情“好”或者“不好”的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板书设计9 那个星期天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情感变化语言描写寓情于景课时作业一、我会填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 太阳 ),看着( 光线 ),我( 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 暗下去 ),渐渐地( 凉下去 )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二、推荐阅读《我与地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不但在技巧上进行朗读指导,更引导学生在体味文章内在的情感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我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小练笔中更好地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世界丰富、敏感、细腻,课文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从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但通过这次小练笔,我发现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怎样运用动作描写、环境的烘托来表现情感,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将加强引导和训练B案第一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 1. 我会认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范写生字 2. 我会读在认识的生字后面画“√”) 搁( ) 缥( ) 遽( ) 缈( ) 惆( ) 噢( ) 怅( ) 依( ) 咔( ) 偎( ) 嚓( ) 荒( )一、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父母答应你们去做某件事却迟迟未能实现的经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师:咱们的作者和你一样对即将到来的事情有着迫切的期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那个星期天》,看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二、自由读文,自学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避免回读,集中注意力,一口气读完,将不认识的字词做上标记 2.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3.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老师纠错,并范读 以生活中的事情导入,课堂上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也能够为后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做铺垫。
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 1. 比一比,辨别多音字,并借助字典理解其含义 藏 踏 亲 得 2. 我会组词 媚( ) 叨( ) 揉( ) 吻( ) 搓( ) 惶( ) 参考答案: 1. 略 2. 明媚 念叨 揉碎 亲吻 搓手 惶恐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教师引导学生读 2.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3. 小组合作,探究“我”最初的感受如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说“我”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并作上批注 “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