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导学案教学设计.doc
4页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导学案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班级: 三(7) 授课人: 汤小华 时间:xx 年 11 月 日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课前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课时三学小组目标教学法流程三学小组目标教学法流程预学情境导入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都是一些图形组合成的图片)X k B 1 . c o m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长方形、正方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你们看(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再请大家看这个图形,它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它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看来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不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和角里面一定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秘密。
目标任务1、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2、 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互学合作探究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新 课 标 第 一 网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长方形纸,仔细观察,我觉得长方形的这四条边是都相等的,你们同意吗?(不同意!)师:为什么?因为上下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要短一些师: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 师:你说的真好,让我们为他的大胆猜想鼓鼓掌吧他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请同学们4人一组,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课件中出示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分组活动,然后交流: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证明了什么?)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小结: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两条长边相对,两条短边也相对,相对着的两条边,叫作对边,长方形有两组对边,(指一下)板书: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我们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分开来,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把短边的长叫作——宽板书)指一下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 4个角都是直角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了许多的办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新 课 标 第 一 网你们猜想正方形的边都相等,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交流点拨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评学练测反馈1、练一练 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2、操作题,(1)把两副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想办法将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纸3、思考题 :(1)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2)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3)你能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试一试,有几种拼法?评价拓展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反思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