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银屏_国家电影博物馆设计方案.pdf
7页【编者按】在2 0 0 1 年1 2 月~2 0 0 2 年1 月进行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国际设计竞赛中, 经过建筑界专家、电影界专家及领导们的多次评选,R T K L 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合作设计的方案被一致认为是最佳方案 现该方案正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深化设计合 作设 计穿越银屏——国家电影博物馆设计方案刘晓光1 . 总平面1电影与建筑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话题, 也使一栋关于电影的建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这里,两种经历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在相互作用中演化成为一种综合而强化的体验建筑的基本性格取向和角色定位同时建立在对自身内容和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判断上, 并表现为在对两者关系的一种经营 这个建筑的内外因素均相当独特,如何利用其特点,将种种似乎无关甚或矛盾的因素转化为整体设计的优势条件和自然组成部分是这个建筑设计的又一引人之处而所有的结论均始自对于电影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某种认识艺术?娱乐?对于电影艺术理解的多样性并不逊于对建筑认识的因人而异 而不可否认的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大众性和娱乐性, 这一点是其它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的, 因此也决定了电影的主体必然游走于严肃艺术与娱乐文化之间。
以此为主题的专业文化建筑不可能回避这样一种基本特征电影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文化性与娱乐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设计始自一系列通俗并富娱乐性的基本建筑语素, 最终从中衍生出艺术性和大众性交融的严肃作品 如同一部影片的制作与欣赏过程,这是一个综合手段的多层次操作,始自最直接和易于领悟的外部视觉特征, 借此引发的好奇与期待心理而深入展开虚拟?真实?电影通过光与影进行动态的虚拟表现, 与建筑的实体特征有许多的不同, 但二者的艺术表现同样对于光线的存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通过材料和光线的运用,建筑同样可以获得动感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这种表象的联系,而在于深植于现代文明之中并因新的表现方式和技术而强化的对于真实性的再认识 对于变化和可能性的接受程度已然逾越对于稳定性和经验的可靠性的心理需求2 . 模型 3 . 环境分析图 4 . 模型 5 . 鸟瞰图23总平面建筑是一种与场所直接相关的艺术,对于基地的分析不仅往往具有关键的提示作用, 更可能是结论性的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基地位于毗邻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一处开阔地带, 附近尚无相邻参照建筑 根据一项尚待落实的总体规划, 未来该区域的建设方向为混合型的影视主题娱乐中心。
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外部条件下, 建筑需要相应采用一种简明而直接的方式处理外部形式关系 集中的体量有助于在尺度开放和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明确肯定建筑的存在 单一体量的、 兼容并蓄的整体性更符合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A c t i o n ! ”基地的形态和环境特征为建筑带来一个咔打板( C l a p b o a r d ) 的基本平面形态 这个电影摄制过程中的特殊器具已成为电影业的一个明确而传统的标志 它代表了电影产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瞬间, 同步协调着各部门的运作, 同时又记载着最基本而重要的信息这一形式的超尺度运用成为以大众化的符号形式进入建筑设计的开始,并为此定下基调G o i n g b e h i n d t h e b i g s c r e e n ”一道薄薄的银幕划分了现实与艺术世界,虚拟的影像牵动着好奇心,驱使人们探索银幕背后的奥秘, 也由此引出了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构想一道绵延的独立半透明玻璃幕墙横亘在主体建筑之前,在平面上形如咔打板的活动杆件,又因材料及其形式感而具有动态和变幻的效果 投射影像与灯光变化在与开阔空间尺度相匹配的巨型银幕形象上, 以动态而略具娱乐性的视觉形式制造出直接的电影印象。
玻璃屏幕延展变幻为一系列间距和角度渐变的片断, 从机动车主要来向的街角望去,因透视角度而叠加成连续界面;而模型45在正面则形成一系列渐宽的缝隙, 产生广场上的多处进入点, 取代通常的单一通道, 借此暗示进入电影欣赏经历的多种可能方式独立的银幕墙体增加了空间的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是为博物馆前的空间提供了自然的屏障 多功能的半室外广场成为进入博物馆入口的缓冲地带建筑外观因为环境特征及自身属性, 并出于对地域文化及建筑传统的理解, 设计的策略赋予这座建筑一种两极化的尺度特征 一方面是大方有力且具纪念性的概括体量, 同时有连续均质的图案化的装饰性细部A B l a c k B o x ”建筑呈现一个黑盒子的外观, 影射电影的制作与表现过程 “黑盒子”使用穿孔的金属板构成的外层结构, 将一个封闭坚实的体量转化为一层空灵扩张的表皮 在建立室内外联系的同时, 制造一种1 主入口2 I M A X 巨幕电影院( 6 0 0 座)3 4 D 立体电影院( 4 0 0 座)4 小型观摩厅( 1 0 0 座)5 放映区大厅6 售票区7 贵宾厅8 贵宾入口9 博物馆中央大厅1 0 行政办公1 1 临时展厅1 2 业务科研办公1 3 藏品库1 4 办公入口、 卸货区71 电影编年室展厅 2 博物馆中央大厅上空 3 放映区大厅上空 4 多功能影院 5 上空1 电影博览区2 庭院 3 博物馆中央大厅上空4 上空由内向外的渗透的神秘感。
T h e S t a r s ”星形图案的穿孔带来装饰性效果, 在保持整体性和现代感的同时, 脱离了廉价工业产品的定式,在细节中悄然建立起与波普艺术的联系,再次暗示建筑的大众艺术成分T h e G r e e n ”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于与绿色的全面结合,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生态概念建筑外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状态与人工秩序之间的错综表现 爬藤攀附于外墙体穿孔表层及封闭内层之间,向上向外生长,为静止的建筑带来随季节和岁月变化而蔓延成长的活力建筑内外的绿色将生命的概念植于电影这一人为艺术行为之中,成为“生命之树长青”理念的载体 6 . 首层平面 7 . 夜景 8 . 四层平面 9 . 二层平面 1 0 . 室外广场“T h e F i l t e r s ”相应于电影艺术的非现实性, 所有建筑内外的沟通,都通过屏避、过滤及遮挡等手段以间接方式完成,并由此构成其立面的特征内部空间在外部环境中对视觉效果的强调随着观众被引入博物馆,逐渐淡出而转化为空间的体验M o n t a g e / L o n g S h o t ”电影和建筑均有一个线性展开的过程, 但具有各自的空间向度特征, 同时在主体的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蒙太奇、长镜头终究受限于二维空间的本质,而建筑体验似乎更能体现其真意全方位的建筑体验为主体提供和预留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可能性 建筑体验具有的连续性经过刻意的中断、重叠和嫁接重组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在这一点上, 古老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与电影经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这一观点被引入并指导了博物馆的内部空间 各展示项目或主题以相对独立的建筑方式置于空间之中 不同的功能区域间的交叉互动可使参观者获得远较传统形式更为立体、宏观和真切的感受,并具有更大的主导性建筑功能相对于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和形式体验, 建筑放映区大厅1 11 3功能布局尽可能简明高效展览和放映为电影博物馆二大重点部分 二者并行排列,相互依托而又相对独立展厅位于建筑的显要部分,为自身及周边空间定下基调电影放映区则位于基地远离干道交叉口一侧, 环境相对安静, 形态更少受到约束并更具自由发展空间 鉴于临时主题展览对于现代博物馆的重要性,将其置于建筑首层空间最为完整,交通最为便捷的位置 固定展览部分自二层开始以编年史序列介绍中国电影发展历史B a c k l o t ”电影博览部分占据建筑顶层, 以一系列独立式建筑或建筑片段的松散组合构成类似于中国园林及电影的外景场地的空间形态。
不同于电影历史展厅的布局方式, 技术博览部分避免遵从某种特定的线性序列或等级秩序, 强调电影制作的团队特点设 计: R T K L 国际有限公司 刘晓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 柯蕾、徐聪艺、孙勃、董晓煜、耿大治作者单位:R T K L 国际有限公司收稿日期:2 0 0 2 年4 月1 1 . 剖面 1 2 . 模型 1 3 . 放映区大厅 1 4 . 东南立面 1 5 . 东北立面 1 6 . 西南立面 1 7 . 博物馆中央大厅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