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高校文科状元学习方法大汇编.doc
23页130 位北大清华状元语文学法精粹大总结语文,每个人从小就经常接触,但这门学科面很广,知识点多,掌握起来难度相对要大些,但也不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学习中最怕的便是畏难情绪那么,语文该怎样学呢?且听由高考网精心整理的 30 位北大清华状元语文学法精粹大总结:1、于洪淼(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三名):先谈一下中国源远流长的语文吧总的来说,我答语文选择题,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的语言很大程度依赖于语感,或许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你一看题,第一感觉是选择 A,但再仔细琢磨,却发现 B、C、D 不同程度上也可以,那联系语境来说,可能 A 才是最恰当的一个当然这并不包括看错题目疏忽大意之过而现代文阅读则需细细品味,甚至如牛一样反刍,字词放在句中看,句子依靠段落看,段落则离不开整篇文章了这几年作文多写议论文,我的应付方法是先提炼出两三个或更多的中心论点,择优、颖者,然后以它为中心辐身状的四散寻找分论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 所以我的作文结构大多是总分式扣并列式的对中心思想的提炼,有绝招如下:可以从不同的人物上发表评论,可以选择人物的话中比较深刻的一句评论,还可以从某件事一分为二的评论,从反面立意等。
作文还有一招:即多阅读一些范文模仿是个有效的方法至于对开头的一二题,我称呼它为“下笔威”,内容可真不少,往往考前准备了一大套,却还会碰上稀里糊涂的字、词、音,真让我觉得得不偿失,所以后来我就不是特别重视2、吴菁霞(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江西省高考文科第二名):语文是最依赖基础与积累的科目,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提高,委实不容易我从小爱读书,自认语文的基础还好,但是,我的文字功底却并未长于他人而且,对于语文中的阅读题,因其千变万化,亦难以做到次次高分针对于此,我要求自己将第一册到第六册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所有生字与自己念不准或概念有模糊的字、词全部抄录在语文笔记本上,并给每个字注上音,加上释义这个工作看似繁重,但一旦做成,即收益甚多不仅得于高考,也令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做这个工作你没有必要一次完成一天完成一课到三课,效率就已经相当高了一定要记住: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由少到多,效果自然会显露出来对于阅读题的训练亦是如此不妨订一份《中学生阅读·高中版》或《语文报》这两份刊物上都有水平很高的阅读题目那时候,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做一篇文言文阅读、一篇现代文阅读,并且在做过之后,要求自己认真思索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我想一定有同学会问,那么语言的重头大戏——作文,该怎么办呢?好,我首先问你,字词关过了吗?句子、词法掌握的怎么样了?如果你告诉我这一切都不在话下,只是作文依然写不精彩那么,我想告诉你,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勤奋,而在于你让太多的学习与题目占据了你的时间,使得你头脑的想象力枯竭,敏锐度降低,更使你的阅读量大为减少!这可不行我的原则是,不管有多忙多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你可以选择临睡前的那 15 分钟,也可以空出整个星期六的夜晚用来读书2在高三短短的一年中,强调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实在不合实际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得依靠阅读我记得,毛姆的《刀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好书我都是在那时读完的,获益很大3、吴子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免试推荐入清华大学):语文一向是我最头痛的,我清楚地记得高一时第一次接触到高考试卷时,差点吓傻了确实,这门的考试考题灵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文学素质和文字能力的考查很深入这对整天埋头于数理化题海的我们确实是个挑战因为我是海南学生,由于地域关系,汉字读音成了我比较头痛的一关卡从高一起,我就很注意收集易读错的字、多音多义字等。
只要平时阅读碰到读音不是很明确的字或者不懂意义的词语、成语,就一定要查字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上久而久之,高三复习时,对汉语的音、形、义的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材料关于诗词背诵,高考中分占得不多,但这是“死题”,在“分分计较”的高考中,就显得很重要了,浩瀚诗海,从何背起?答曰:《唐诗》、《宋词》的精选本,在寒暑假期间甚至睡觉前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划出其中的佳句,摘抄到小本上,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陶冶了文学情操高考压力造成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沉重普遍无法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其他通才素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吧(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那其实别有一番滋味还有,平时看报纸要对评论时事的文章多加注意,其笔法往往能对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提供启示话题带到这儿,自然要讲讲高考中的“大头”——作文了,作文科分的高低往往决定整个卷面得分的高低我觉得议论文对我来说,是较容易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上政治课从来不走神,大家别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啊?其实,高中开设的政治课教授了许许多多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或多或少的用到它们,才可能把论点阐述得让人心服口服,光是堆砌例子和抬出“马克思曾经说过”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第二,平时注意收集论据,分门别类现在有许多“论据宝典”之类的书,买一本来,一来可分析论据中包含着何观点,培养提取论点的能力;二来多记些论据,一举两得我觉得语文这科最看重平时功夫,临时抱佛脚似乎没多大用处4、赵莹(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学生,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二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但是高考各科思路相通,在语文复习上的方法,很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要想在语文高考中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对语文高考的内容与特点有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内容与特点相对稳定,没有很大的变化,找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看一看是很有用处的高考语文的内容总的说来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分别对待,以便各个击破而语文高考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知识点多而细,立足课本,着眼课外,题型灵活多变,重在考查考生的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复习归根到底是重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基础知识面广点多,头绪繁杂,如处理不当,则似捕风捉影,徒劳无功拼音、词汇等小题虽不复杂,得分却也不易除了对课文中出现过的拼音词汇、课本后面的词语表熟知以外,最好在平时准备一3个专门的笔记本,一遇到陌生的或心存疑问的字词就立刻弄清并记下来,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到考前复习时拿出来翻一翻便受益无穷。
近年高考,严肃正规的语法、修辞格等趋于淡化,相反更注重词的灵活运用,如词意相近的词语替换对句子含义的影响准确灵活地运用好词语,关键还得靠语感,而语感是平时慢慢培养出来的最好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读任何佳作时都能留心对其语言的运用反复斟酌,久之则必能深知其中奥妙文学常识的考查最能反映考生的知识丰富程度,仅仅背熟课本中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显然是不够的,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增加接触、加深了解,是完全必要的阅读(包括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来自课外,重点考查的是理解与分析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向课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文可以不受重视,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与分析从未见过的陌生文章大有裨益阅读必须做到“广而深”,“广”是阅读范围广,读书最好能“杂”一些,各种类型、体裁、风格的作品都要接触一些;“深”是要挖掘深意,读到精彩处便细细品味,力图运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分析作文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关系着语文乃至整个高考的成败每年的作文题都推陈出新,变化莫测,令考生难以把握其实,高考作文临场发挥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决定因素依然是平日的作文功底。
最好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打好功底,胸中有丘壑,拿到题目自然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我认为我高中的作文训练方法非常值得一提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练笔,内容、体裁、字数都有严格限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这种自由练笔与规定作文相结合的作文训练方式使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每次练笔以后,都能选出其中最佳的几篇典范作文,有心的同学便与之进行比较并吸取其优点好的作文是“形”与“质”的结合,“形”是指文笔结构等,而“质”是指立意思想等,近年来高考作文对“质”的要求与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息息相关平日里经常阅读《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读者》等优秀报刊、杂志的考生,其作文的思想性、时代性往往要更胜一筹离高考还有一两个月,便进入“冲刺阶段”虽然语文复习重在平时,临考的短暂突击,很难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冲刺”冲得好,可以使语文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这时不能再沉迷于题海之中,不能再抓住琐碎的东西不放,最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把课本、笔记、做过的试卷和各种复习资料看一遍,在脑子里把所学知识整理一遍,使这些知识互相联系沟通,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同时可以着手把《考试说明》中的每个考点“过”一遍,一面复习一面完成相应的练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时不能一味中搞自己的一套,要跟着老师复习的进度走总复习课一般都列出一些专题,每堂课两个专题,这是对这些专题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应该用心接受有些同学面对数不清的复习资料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我认为对复习资料不必过于依赖与拘泥,尽可灵活运用,吃透其中最精辟部分这一两个月中可以做些模拟试卷,量不必多,十套就足够了,但一定要高质量历年的高考试卷也是极好的模拟卷,最好是在规定时间内,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完成,既能训练答题速度,又能锻炼迎考的心理素质,4还能通过做题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弥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可能的话,把自己初中、高中的作文都看一遍,并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精读各类范文各十篇因时间所迫,进行整篇作文的练习已来不及,可以只在脑中想一想立意、框架或列出提纲所有应完成的都应该在这段日子里完成到了高考前夕,应该告诉自己大局已定,不如静下心来,使自己进入一种平和、宁静、安详的气氛我个人认为,最佳的应试状态就是平静、安详、从容不迫高考从很大程度上说,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考前看看电视、听听新闻、翻翻报纸,也许会取得比熬夜复习更好的效果。
5、吕雪梅(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五名):对于语文,上了高中的人都感到颇为棘手,似乎考试的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然不是一回事儿似的上课觉得无甚收获,可听可不听,但一经考试又觉得处处是漏洞,复习也不知从何做起因而从高二起我就坚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累,二是课外阅读积累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言,例如生僻的字、词、读音,不熟的成语都一一抄记下来,其中有从课本上看到的,也有在报刊杂志中遇到的我还曾计划将小字典和成语字典拿来翻一遍,可惜时间不够,未能实施,否则一定获益不浅我还将名人名言、有哲理的话、诗词妙语积累起来,这些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当时我们班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开辟了一块园地,轮流由每个同学在上面写一些诗词警句,供大家在课间、休息时浏览学习还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变化,我也按类分别进行了整理我借助《中学生文言文字典》,里面的例句都来自课本,我查一个字的一个意项,就能顺带将其余意项也复习一遍这些整理出来的东西,包括历史、政治中查出的阙漏,如果抄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反而没有时间看,我一般都将其写在书皮上、扉页上,笔记本的封面或扉页,也将自己头脑中随时一闪而过的问题记下,这样随时都可以看到,随时都将它们温习一遍。
也许就在老师转身写黑板的一刹那,我都能记住一个生字的两个读音课外阅读主要是利用周日和假期进行的我从各种报刊杂志上获取了大量信息,这都是写文章的好素材我还将一些短小精悍的时文、一些资料作了剪报,以备以后查找我还看了一些小说如《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等我尤其爱读的是《古文观止》,从中我感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