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
14页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地理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区域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京津冀城市群,地处我国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的连接处,其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保定所构成的三角地带内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规模实力的变化,导致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图1、图2分别示意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完成下面小题1. 相较于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 )①网络增长较强②网络结构较为松散③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高水平④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 )A. 弱化产城协同创新 B. 提高城区通勤效率C.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D. 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将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增长较强,网络结构较为紧密,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2题详解】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强化产城协同创新,提升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而非提高城区通勤效率,D正确,ABC错误点睛】交通运输线的开通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和物资交流,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信息、文化交流等地下水库作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岩石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调蓄能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利工程温泉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博尔塔拉河上游该县积极建设地下水库,采用回补方式将可利用的地表水(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存储至地下,满足水库蓄水需求图示意该县地下水库渗渠入渗回补过程完成下面小题3. 与地表水库相比,该县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优势是( )①环境负效应低②取水条件好③蓄水效益高④补给水源充足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4. 地下水库建成后,给该县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减轻咸潮入侵的危害 B. 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C. 提升水环境的脆弱性 D.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答案】3. A 4. D【解析】【3题详解】“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不占用地表空间,不会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的是岩石本身空隙作的储水空间,所以环境负效应低,①正确;取水条件没有地表水库靠水位落差自流的条件好,地下水库取水得用抽吸的方式,②错误;地下水库利用的是岩石天然空隙,工程量小,所以蓄水效益高,③正确;补给水源是否充足与水库类型关系不大,地下水库在补给水源方面无突出优势,④错误。
综上,A正确,BCD错误4题详解】地下水库建成后,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就不会不受控制的蒸发、下渗,增加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浪费,也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新疆深居内陆不临海,无咸潮入侵,A错误;地下水库是将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储起来,与废水处理没关系,B错误;这种水库运作改变的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水环境的脆弱性增强或减弱没有关系,C错误点睛】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水资源总量少,兼有时空分布错配现象,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调配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率集约化用水就成为必然考虑的问题1992-2016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其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形,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表示意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1992-19962888202159183463484451247057-27821997-20012533192759963427450350407065283230932002-20061461145062833316379646646359245030092007-20111262122065763599401847226422222929642012-20161263119266333695438349376461224531215. 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特征是( )A. 复种指数稳定上升 B. 经济发达省市面积增加C. 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D. 各省市均呈下降趋势6. 推测影响安徽省199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是( )A. 农业收益 B. 劳动力数量 C. 农业政策 D. 自然条件【答案】5. C 6. C【解析】【5题详解】注意题干所指为“粮食播种面积特征”,复种指数变化不属于“面积特征”(更何况地理位置决定其热量的大格局,很难做到复种指数稳定上升),A错误;如浙江减少面积就比较明显,B错误;读表中数据及变化可知,撂荒“T”字形区域内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C正确;如贵州则呈波动增加趋势,D错误。
故选C6题详解】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材料中是有所提示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有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C正确;正是农业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粮食播种积极性,所以才出现大范围省区播种面积减少,A错误;安徽与其他省区一样同样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所以不会是“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B错误;安徽的自然条件与周边的省区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也不是其“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D错误点睛】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是多种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比如: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各个地区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减少,优质高效的作物则有所增加,优质高效的作物包含大豆和杂粮,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得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了全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的种植结构又如:粮食的种植面积会因为市场价格和相关的补贴政策而出现变化,其中东北地区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大豆补贴政策的影响而减少了玉米和薯类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的海岸挤压威胁受到多学科广泛关注。
下图示意海岸挤压驱动机理及其对蓝碳功能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蓝碳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深层的原因是( )A. 光合作用强 B. 鱼类较少 C. 有机碳沉降 D. 水温较高8. 在“陆—海”双向压力作用下,图示滨海地区( )A.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B. 湿地碳汇能力下降C. 聚落面积不断缩小 D. 有机碳矿化分解减速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向海侧湿地( )A. 因海平面上升,向陆迁移 B. 因海平面上升,向海迁移C. 因海平面下降,向陆迁移 D. 因海平面下降,向海迁移【答案】7. C 8. B 9. A【解析】【7题详解】“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光合作用强,只说明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但不是蓝碳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深层原因,A错误;鱼类的多少与蓝碳的集中无关,C错误;由材料可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通过生物体的死亡和分解逐渐沉降到深层,形成蓝碳的积累,C正确;水温的高低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与蓝碳集中无关,D错误8题详解】在“陆一海”双向压力作用下,滨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不稳定,A错误;陆地的开发和海洋的污染都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碳汇能力下降,B正确;聚落面积没有出现明显的缩小,C错误;全球变暖,微生物使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D错误。
故选B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D错误;海平面上升,向海侧的湿地更可能受海水侵蚀,从而迫使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迁移,A正确,B错误点睛】海洋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户分离流动规模和流动人口规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示意2020年山东省部分地市的省内人口流动分布完成下面小题地市人口规模/万人人口流动率/%市辖区人户分离省内人口流动市辖区人户分离省内人口流动济南市146.25131.8315.8914.33青岛市130.56174.8012.9617.36淄博市63.4986.2213.5018.33枣庄市32.6639.998.471037东营市25.2445.4511.5120.72烟台市36.31119645.1116.85潍坊市34.41199.053.6721.21济宁市40.63159.114.8619.0410. 推测山东省省际流入人口主要来自( )A. 河南省 B. 江苏省 C. 上海市 D. 四川省11. 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 )A. 青岛市 B. 东营市 C. 济南市 D. 淄博市12. 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 生态环境 B. 户籍制度 C. 交通条件 D. 就业机会【答案】10. A 11. C 12. D【解析】【10题详解】省际人口流动一般遵循“迁往相对发达的地区”、“就近流动”和从“相对的人口大省流出”等规律,河南省距离山东省较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二三产业上河南省不如山东省,A正确;江苏省与山东省经济差异小,人口差异也小,不易形成迁移的相对方,B错误;上海市经济远超山东,不会倒置迁移,C错误;四川虽然是人口大省,但距离山东太远很难形成迁移目的地,D错误。
故选A11题详解】从表中数据对比中直接得出,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市,高达146.25万人12题详解】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直接、最普遍、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因素,就个体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