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痛风论治评析 【医学论文】.doc
4页医学论文-中医学痛风论治评析 作者:朱维平 赵云升 赵恒利 中医学对痛风的记载和论述已有上千年,与现代的痛风特指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伴有关节疼痛有所不同它属于“痹症”范畴,是指痹症中以痛为主要特证,且具有一定“风”性特点的一类疾病 1 关于病名及症候特点的认识 中医学痛风属于痹症范畴,文献记载最早认识可追溯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痛风”一名则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先提出,《丹溪心法》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证是也在《丹溪手镜》中,将痹列为十一,痛风十三,表明二者之间有不同也有谓历节、白虎风、白虎历节、痛痹者,如《金匮要略》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太平圣惠方》曰:“夫白虎风病者,……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酸疼,其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风病也《严氏济生方》曰:“夫白虎历节病者,……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名医指掌》曰:“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类症治裁》、《医门法律》则认为痛风与“痛痹”关系密切,“痛风,痛痹之一症也,……至夜更剧”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医学入门·痛风》指出:“骨节痛极,久则手足蜷挛,甚则身体块瘰”;《类证治裁》描述痛风症状:“……其手弯曲,身多块瘰,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其痛如掣,如虎之啮,不可屈伸”;《得心集医案》中对此有详尽描述:“四肢肿痛,手掌足附尤甚,稍一触动,其痛非常,适俯仰转侧,不敢稍移,日夜翌坐者,身无寒热,二便略通……此必热伤营血,血液涸而不流……名为痛风也。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虽然对痛风的认识颇多,且观点有所不同,但归纳之可见:痛风属于痹症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痹症一是指痹症中具有四肢百节走痛、蓄于骨节之间的一类病症,与厥阴肝经的生理病理特性吻合;二是指痹症中具有痛极、其痛如掣、如虎之啮,而且昼静而夜发,日久出现手足蜷挛、身多块瘰,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当从“寒”及肾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论之;三是不论脏腑归属,均具有“其痛非常,适俯仰转侧,不敢稍移,日夜翌坐”、“此必热伤营血,血液涸而不流”等瘀血阻络之特点 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论述 《灵枢》对类似痛风症状疾病的病因、诱因作了初步探讨,认识到痛风患者可不因外感风寒之邪或其它邪气而突然发病《金匮要略》则对痛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强调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养为病之本,风寒湿外侵为病之标《外台秘要》亦强调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在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发生,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
朱丹溪在当时虽未明确提出忌食某些食物,但已认识到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如提出“更节厚味自愈矣”的见解,其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家研究痛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医家张景岳强调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奶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明?龚廷贤在《万回春》中除了强调饮食致病的重要性外,还指出疲劳过度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梁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痛疽者最多”,“多因酒色、损伤,筋脉空虚”《金匮翼》、《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着则强调本病的发生,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为后世医家治疗痛风从毒论治打下了理论基础如《金匮翼》云:“历节风……亦有热毒注入四肢者,不可不知《诸病源候论》亦云:“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 综上可知,古代医家认为痛风发生的病因病机不外风、湿、热、痰、瘀、虚、毒 7 种,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多倾向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平素过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邪,气血不能畅通,热邪瘀阻经脉而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日久化热,湿热瘀阻经脉之故。
3 关于治法方药的经验 对历节病的治疗,《金匮要略》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对于由饮酒汗出当风引起的历节病,以肢节疼痛、脚肿如脱、头眩短气为特点,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对发热、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乌头汤主之后世对该病的辨治渐趋完善,治法丰富多彩,如《永类铃方》专设白虎历节一节,是根据脉症辨治较为完备的专论,针对不同特点的历节病,选方有三因乌头汤、附子八物汤、济生羌活散、人参败毒散、复元通气散、术附汤、渗湿汤、五苓散加芍药等;《太平圣惠方》设有“治白虎风诸方”,“治历节风诸方”共计 15 个,特点是因症施治,治法丰富,方药齐备,有治疗该类病证常用药,如虎骨、白花蛇、天麻、牛膝、羌活、海桐皮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介绍了不少单方治疗历节病,如“风痹历节作痛,东向侧柏叶煮汁,同曲、米酿酒饮”,同时该书又收录了针灸、导引等方法治疗历节病 值得提出的是,朱丹溪在痛风治法及方药的运用上颇具匠心,对其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治疗思路对后世医家研究防治本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后世医家多宗其说而略有发挥在治法上,指出“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在《丹溪心法·痛风》中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功能清湿热、化痰瘀、祛风邪,主治痛风。
从组方遣药看,是将清热燥湿之二妙散,泻火行水之龙胆、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风之南星、白芷,祛风通络之桂枝、灵仙,消积和胃之神曲于一炉,共奏疏风祛寒宣于上,清热利湿泄于下,活血祛瘀,燥痰消滞调其中,力求通治还有,潜行散、趁痛散、加味四物汤等均匠心独具,临证多有应验 后世医家根据痛风急性发作时多见湿热瘀阻,常以薏苡仁汤及四妙丸加味为基本方,缓解期多从调理脾肾、化痰除湿为主,常以五苓散、肾气丸及防己黄芪汤为基本方,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是广义的,从对“痛风”所下的定义、病因、病机及症状方面来看,中医学痛风包括了所有的以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病症,且痛无定处,或痛势多变、来势迅猛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以及骨性关节炎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出现属于痛风范畴的临床症状,因而可以参照古人之经验辨证治疗,定有验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