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86398437
  • 上传时间:2023-1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1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李清照是宋代词坛名家,她的作品虽存世不多,成就却可与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比肩 人们对她的《漱玉集》有许多注释、评论和赏析,而对其中比重很大的咏梅词却不够重视 笔者据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统计,在其收录的60首词中,专咏梅的有9首,提 及梅的11首,约占存词总数的1/3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前言中说:“《漱 玉集》中比重最大的是咏梅词假如把它们依次联章,简直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之间的三、 四代皇室的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心灵的史诗因此,李清照咏梅词应该引起大家更多的关 注笔者查阅有关李清照咏梅词的文章,多是各种赏析集或其他题目的论著中对其某一首咏 梅词的赏析、评论,如杨海明的《唐宋词与人生》在下编谈及赏花之乐与咏梅词时,对李清 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有简要分析胡春玲、王妍的《李清照咏花词情感探微》把咏梅 和其他咏花词放在一起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进行论述,虽有见地却非集中专论其咏梅词,此 外也罕有对李清照咏梅词作整体性论述并深入探讨的同时,宋代梅文化特别兴盛,但在相 关的研究论著中,李清照也常被忽视程杰的《宋代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及其成就》是近年 来探索梅花审美形象和文化象征的杰出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宋代梅花审美文化的发展。

      作者 论述了林逋对梅花暗香疏影、闲静意趣的发现,苏轼对“梅品”“梅格”的确认以及南渡时期陆 游等人对梅花品格象征意义的深化,气格意志、道德襟抱、江湖野逸清苦之心、遗民绝世忠 国之志,等等,并提出“清气”、“骨气”、“生气”这三种精神意趣都“深契梅花神理,具有普 遍的伦理意义和永恒的审美价值”,可谓卓有见识,但文中对李清照这位特殊的咏梅者并未 提及笔者认为至少在以梅花吟咏女性情怀方面李清照不应被忽视,也不应从宋代梅文化的 整体认知中缺失再者,人们对梅花的定位虽是高雅脱俗的,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离不 开民俗的渗入与支持,只有雅俗共赏而非曲高和寡才能持久繁盛,民俗意义也是宋代梅文化 研究中未受重视的部分因为李清照的咏梅词对宋代梅文化的民俗情况也有反映,所以笔者 想将李清照的咏梅词放在宋代梅文化的时代背景中作整体观照一、李清照咏梅词的产生背景:宋代梅文化兴盛及其家庭环境梅在宋代雅俗共赏,广泛种植,文人更是爱梅成癖、咏梅成风据统计,《全宋词》和 《全宋词补辑》中专咏花卉之作居前三位的是:咏梅1157首,咏荷173首,咏桂172首 咏梅词高居榜首,余者难望其项背宋代咏梅名家辈出,词作众多北宋苏轼有梅词6首, 周邦彦有梅词7首,李清照有梅词9首,南宋辛弃疾有梅词14首,姜夔有梅词16首,吴文 英有梅词12首,周密有梅词11首,张炎有梅词6首,刘辰翁有梅词10首。

      宋代黄大舆辑《梅苑》10卷,收录咏梅词五百余篇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在《梅苑》提要中写道:“屈宋遍陈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屈指可数自宋人始重此花,人人吟咏方回撰《瀛奎律髓》,于著题之外,别出'梅花'一类,不使溷于群芳大舆此集,亦是志也宋诗 中也有许多咏梅之作,如《宋史•艺文志》录有《宋初梅花千咏》二卷,李缜《梅百咏诗》 一卷,等等由以上所举咏梅之作大量涌现的事实,可见梅文化在宋代确实极为兴盛,爱梅、 咏梅已成为宋人的一种社会风尚李清照的咏梅词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应时而生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之所以能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词坛名家,写出包括咏梅词在内 的优秀文学作品,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查阅《李清照易安居士年谱》可知,在她18岁 婚前,她主要随父亲李格非住在北宋都城东京“京衢之西”李格非是位正直而有个性的学者, 有《洛阳名园记》传世,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和苏门高足张耒、晁补之等人私交甚密, 常有文字来往宋韩淲《涧泉日记分卷上称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为“苏门后四学士” 苏轼是宋代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学际天人、自由通达,为人随性潇洒、率真坦诚,对门 下弟子的思想和创作有许多积极影响李格非也十分开明,他超越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规范, 使女儿获得了宋代士大夫式的文化教育,并很快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关心国 家命运与社会时政的杰出女性。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言其,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也说易安“善属文,于 诗尤工晁补之多对士大夫称之”可见苏门学士对李清照的才华是赞赏、扶持的态度,而 非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压制通过父亲,李清照有许多参看、学习众多前辈作品的机 会,并可率真地独抒己见,大胆与之唱和,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即是她早年和 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由此推断,苏轼和张耒、晁补之等人的咏梅作品,易安自然也 不难见到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字正夫,后任 尚书右丞)之季子,嗜好金石书画和文物典籍的收藏据陈师道《后山居士集》卷十四《与 鲁直书》云:“正夫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 于父,几如小邢矣后赵明诚著《金石录》,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金石校勘事业, 如易安《金石录后序》所言:“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所以,李清照与丈夫彼 此欣赏、感情深厚,夫妻间的爱恋相思、生活状况是她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这样的两 个家庭背景使李清照前期生活环境优越,一直处于北宋社会文化时尚圈的中心位置,所以她 能够敏锐地把握住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坛发展动向,并写出卓有见地的《词论》,创立“易安 体”,为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

      咏梅词作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由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底蕴来支撑的,下文仅就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的关系做共性和个性的探讨共性是指李词作为时 代产物,必然反映宋代梅文化的某些共同含义;个性是指李清照作为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的 杰出女词人,其咏梅词立意独特,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风采,并且丰富、拓展了宋代梅文 化的内涵二、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的共性内涵李清照的咏梅词主要在两方面表现出宋代梅文化的共性内涵:一是梅在民俗中广泛应 用,有不少美好寓意;二是梅象征着高人雅士的内在品质与外在风韵,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嗜 雅风尚这两方面在重文的宋世彼此影响、互相推动,成为宋代咏梅作品众多,梅文化特别 兴盛的重要原因首先请看李清照咏梅词反映的民俗状况一)庭院植梅,可报春贺喜植梅兴于唐代,至宋代形成高潮《全唐诗》中有咏梅诗102首,多作于中唐以后刘 庭琦《奉和圣制瑞雪篇》:“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说明植梅在唐代已兴起 至宋,此风更盛,植梅技艺提高,花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梅谱》记录了江浙一 带植梅的盛况,并录梅品12种,其序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 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

      其实,梅之所以遍布民间庭 院,与它报春、贺喜的民俗意义也有关系民俗中有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的吉祥图,亲友团 聚或寿辰、功名等各种喜讯都常以梅相贺,如李清照的咏梅词《歹带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 和《浣溪沙》:“晚风庭院洛梅初”说明她家庭院里植有梅花又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 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 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是写她因获春信,与亲人在 庭院中赏梅相贺的幸福、喜悦情景《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则是她知道丈夫即将归来团聚时,以红梅抒发喜 悦之情的再如甄龙友《南乡子,寿木状元,十月廿二》“十月小阳春,放榜梅花作状元” 是贺寿辰、功名的庭院植梅,报春、贺喜的民俗,使得咏梅词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二) 瓶插鬓戴,画梅蕊宫妆在广泛植梅、遍布庭院的基础上,宋代又有将梅花插于瓶中、戴在鬓边欣赏和画梅蕊宫 妆的风俗李清照《歹带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下阕云:“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 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这是亲友聚会,共同饮酒听歌并 剪插梅花,置于瓶中观赏。

      宋词中有许多瓶插梅花的描写,如杨无咎《点绛唇》“胆瓶高插 梅千朵”,邵伯雍《虞美人》“玉壶满插梅梢瘦”,这说明宋人喜欢以梅增加室内的清雅,以 至成为风俗在头发上插戴梅花宋时也极普遍,男女老幼皆可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我 是清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葛立芳《满庭芳•簪梅》“吾年,今老矣,佳人薄相, 笑插林巾”,这是男子插戴梅花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菩萨蛮》: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则是女子插戴 梅花宋世还流行画梅蕊宫妆,李清照的《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可作证 明无名氏《捣练子•八梅》其六讲得更具体:“捣练子,赋梅妆镜里佳人傅粉忙额子画 成终未是,更须插向鬓云傍这说明梅妆要打上粉,在额上画出梅形,与前代不同的是还 必须在鬓边插戴梅花,才算是梅妆三) 梅花纸帐,喻同心鸳鸯爱情是梅的一个古老含义梅”与“媒”同音,而且梅的品类中有一种鸳鸯梅,结实时必 定成双成对,就像鸳鸯鸟形影不离,所以民俗中把梅花与月组合成花好月圆的吉祥图案,象 征夫妻和美,团圆幸福宋人在围床纸帐上也画梅花表示此意宋词中有不少提到“梅花纸 帐”,如孙居敬的《风人松》:“谩道梅花纸帐,鸳鸯终待双飞。

      朱敦儒的《鹧鸪天》:“道人 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李清照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此中纸帐即是“梅花纸帐”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曾 如同心鸳鸯共醉于“梅花纸帐”的爱情春梦中,不幸的是,明诚早逝,只剩下肠断无依的清照 在萧萧疏雨中泪下千行,空对梅花其次,李清照咏梅词还反映出宋代文人的嗜雅风尚,梅成为高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象征 他们的内在品质和外在风韵宋代文坛崇尚高人雅士宋初林逋高洁白持,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尤以酷爱梅花著称于世他写了不少咏梅诗词,以《瑞鹧鸪》(即七律《山园小梅>>,宋人 唱作《瑞鹧鸪》,黄大舆编人《梅苑》卷八)最为著名,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 黄昏”被称为咏梅千古绝唱因此佳作,林逋遂成高人雅士的代表,知名度大大提高,以前 并不被人看重的梅花也作为高人雅士的精神寄托成了宋代诗词的热门题材清代《四库全书 总目》在《梅花字字香》的提要中写道:“《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 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 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

      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 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杨海明先生说:“宋人之普遍 爱梅和咏梅,除开那些附庸风雅者不论,都与他们深怀着嗜„雅'的心理倾向有关;而即使是 那些附庸风雅者,在其'借梅以自重'的举动中,也仍反映了这一代人以'雅'作自我标榜的风 气所以说到底,梅花之所以在宋代受到宠爱,一方面固然与它本身的特殊美感(无论色、 香、味,梅花都有其独特的品性)得到这一代文人的特别青睐有关,另一方面则更与宋人的 善于'雅玩'和嗜求'清雅'或„风雅'的人生趣味有关我认为梅之所以成为嗜雅者的精神寄托, 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梅花品性耐寒,能挑战严冬,于霜雪中傲然绽放,其花质如琼玉,吐露幽香,正如 高人雅士之内涵品质因此,咏梅者常赞其玉质与幽香如苏轼《西江月•梅花》“玉骨那 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晁补之《盐角儿•毫社观梅》:“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李清照咏梅也多用“玉”、“香”等词显示其内涵品质如《歹带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玉瘦 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满庭芳•小阁藏春》:“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