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3复习虚词古今通假.pdf
4页期中备考专项复习————虚词、古今异义、通假之择师而教之()郯子之徒()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士大夫之族()师道之不复()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赵奢之伦制其兵()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 ,, 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乎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于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因河为池()以请以战喻()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尝以十倍之地()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之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蚓无爪牙之利()申之以孝悌之义()青,取之于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河内凶亦然()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下列各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1)百年多病独登台(2)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3)铁骑 突出 刀枪鸣(4)凄凄不似 向前 声(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6)弃甲曳兵而 走(7)是使民 养生 丧死无憾也(8)君子 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9)蚓无 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1)用心 一也(1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13)行为 偏僻 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4)可怜 辜负好韶光(15)山东 豪俊(16) 以为 桂林象郡(17)铸 以为 今人十二(18) 赢粮而景从(19)流血漂 橹(20)古之 学者 必有师(21)小学 而大遗(22)师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23)吾 从而 师之(24)是故 无贵无贱(25)今之 众人(26)是故弟子 不必 不如师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毋” ,不要 ) (2)无失其时 (通“ 毋” ,不要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斑” ,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 途 ” ,道路 ) (5)輮以为轮 (通“ 煣” ,用火烘木使弯曲) (6)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 “ 又” ,再;通 “ 曝” ,晒 )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 智” ,智慧 ) (8)君子生非异也(通“ 性” ,资质,禀赋 ) ( 9 ) 合从缔交(通 “ 纵” ,合纵) (10) 陈利兵而谁何(通“ 呵” ,呵问)(11)倔起阡陌之中(通“ 崛 ” ,崛起) (12)赢粮而景从(通“ 影,像影子一样” )(13)百有余年(通 “ 又 ” )(14)威振四海(通震,震慑)(15)始皇既没(通殁,死)(1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17)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示否定)练习:1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谨庠序之教2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D 学不可以已3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 倔起阡陌之中C 赢粮而景从D 是故无贵无贱4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或师焉,或不焉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D 始皇既没下列各组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1()A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 谨庠序之教2()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 小学而大遗C 铸以为今人十二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3()A 陈利兵而谁何B 今之众人C 可怜辜负好韶光D 吾从而师之1、 (1)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 答: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 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答: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 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2、(1) 答: (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 “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 “稍见初日开”等; 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 “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 (意思对即可 ) (2)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 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它看法,言之成理 亦可 )3、①.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 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在夸赞惠 崇的画太逼真。
②.答: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 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4、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 分) 答:早春(或“初春” )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特点可以看出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 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 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 ,1 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 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答:在作者眼中, 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 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 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 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5、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 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表达对 友人的深深思念6、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 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同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 分)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 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 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 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 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 分)参考答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结构助词,这)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不译)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 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些) 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 ,,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表反问,难道)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因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跟)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青,取之于蓝(代词,它)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词,这种情况) 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 “于此” ,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