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安庆市阳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25页安徽省安庆市阳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郑劭荣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
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有删改)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B. 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C.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D. 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B. 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C. 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D. 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17. 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参考答案:15. B 16. D 17. ①不立文字,口耳相传;②以“提纲本”为基础;③有一定程式、套路;④演员即兴发挥;⑤具有历史传承性;⑥具有民族性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分析错误,“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是在元代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分析错误,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态度时,没有否定17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确定筛选区间,回归原文,在原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整合口头剧本”剧本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①以口头为传播媒介,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口耳相传②以“提纲本”为基础,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在表演中生成、使用③演员编创口头文本使用戏剧套语,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④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即兴发挥。
⑤口头剧本,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具有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2.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赖大仁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
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 (节选自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7.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B.它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C. 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包容”与“宽容”,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18.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1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的问题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宁古塔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