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师范大学《学校心理学》第六讲青少年自杀问题.ppt
56页第六讲 自 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阿尔贝·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 (1942),提 纲,一、青少年的自杀现状 二、理论解释 三、影响因素 四、对自杀行为的误解 五、自杀的危机干预 六、小结,自杀研究中的术语和定义,自杀: 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非致命性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自杀意念: 打算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自杀计划: 为了死亡制定特定的方法 自杀企图: 卷入潜在的自伤行为,且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死亡 非自杀性的自伤行为: 并非以死亡为目的的伤害自我的行为,自 杀,导致美国成人死亡的第九大因素 在35岁以下的人群中,至少有2/3自杀未遂者 在美国,每20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 每年有600万人试图自杀 试图自杀的女性是男性的3-4倍 自杀成功的男性是女性的4-5倍 离婚或分居人群自杀的人数比普通人群高3-4倍 大多数自杀企图都与关系不和有关 60%的自杀手段都是使用枪支,青少年自杀,在5-14岁的孩子中是第七大死亡原因 在15-24岁的青少年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 前两位分别是意外和他杀 从1950’s 到1980’s中叶自杀率上涨了3倍 7-16%的中学生报告有过一次自杀企图 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中4-8%报告有过一次自杀企图 这是人的一生中自杀企图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比率高,但杀伤力低) 然而,这个年龄范围的9%的男性和1-4%的女性在5年内成功自杀,10 大导致死亡的因素(按年龄分组) 美国 – 2006,美国自杀死亡的数字 (按种族、性别和年龄组,2005),美国自杀死亡的数字—最近的趋势 (按种族、性别和年龄组,1990-2005),世界各地的自杀死亡数字,,,,Eastern Europe,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United States, Western Europe, Asia,1.3:1,0.9:1,2.0:1,3.1-7.5:1,自杀的手段,你认为最常用的致命的自杀手段有哪些? A. 手枪 B. 跳楼 C. 窒息 D. 服毒,自我伤害的百分比(分布及其方式) 按年龄分组, 美国, 2002-2006,CDC, NCIPC,二、理论解释(1 传统的解释),(一)心理分析论 1.超我、本我的冲突。
2.理想我、现实我严重疏离 3.爱的丧失、生存意义的丧失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 1.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应对能力欠佳 2.自主与依赖需求的严重冲突,因对家庭厌恶而自暴自弃 3.幼儿期的分离焦虑会增加个体的脆弱性二、理论解释(1 传统的解释),(三)行为认知理论 1.自杀是学习、模仿的结果自杀事件与方式具传染性 2.认知错误、思考偏差与长期忧郁,导致自杀行为 (四)社会学理论 1.自我中心型:个人不适应团体、社会的价值体系导致被疏离如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2.利他型:社会或团体具有强烈的统整与权威,以致迫使个人为团体牺牲 3.迷乱型:社会急剧变迁,导致传统规范的丧失,无所适从而自杀如经济大恐慌二、理论解释(2 当代的观点),(一)Beck的认知三联理论 抑郁个体习惯化了的负性认知模式,使他们在感知同样的世界时,得出了消极的结果,他们对自我、世界和未来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构成了抑郁的消极认知三联征(对自身、环境和前途的负性评价)二、理论解释(2 当代的观点),(二)应激-易感模型 Mann:基因的结构及后天获得的敏感性(严重的危机、创伤、急性躯体及精神疾病、虐待、失业等)对个体的易感性或素质都有影响。
(三)易感-应激-无望模型 认为认知僵化(或人际问题解决技巧缺陷)是重要的变量,在生活应激事件和自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此外,自杀的个体往往还存在人际问题解决技巧的缺陷二、理论解释(2 当代的观点),(四)逃离自我的理论 Baumeister:认为自杀理论不能建立在慢性精神疾病的假设上,自杀应包括抑郁和非抑郁的成分,将认知和动力因素进行融合,提出了自杀的逃离自我理论 认为自杀过程包括6个步骤: (1)因期望过高或最近的问题、挫折导致结果同预期的巨大落差的严峻经历 (2)作出了不恰当的内部归因,令人失望的结果被归咎于自我并对自我产生了消极的暗示二、理论解释(2 当代的观点),(3)通过比较自我和相关标准产生了一种高度自我意识的厌恶状态,认为自己是能力不足的、缺乏吸引力的、有罪的 (4)自我和标准的不利的比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5)个体对不快的状况作出反应,试图从有意义的思维状态逃离到认知解体的相对麻木状态,但是逃离没有完全成功,因而个体非常渴望一种更剧烈的手段中止自我厌恶的思维和体验 (6)认知解体导致控制的减少,使得个体自杀的意愿增强,最终,自杀升级为实现个体逃离对当前生活问题的有意义的意识状态和消极的自我暗示愿望的手段。
五)人际-心理理论 Joiner:只有当个体既有自杀的期望,又具备了自杀的能力时,才会导致自杀死亡 归属的需要和能够为其他亲近成员提供福利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求,当需求受挫时,个体即产生归属受挫和自我累赘感知,便会导致自杀期望的出现六)自杀的概念模型 Zayas:关注社会文化过程所起的作用提出远端因素(指导致或加剧自杀个体心理脆弱的因素,如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和近端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功能低下,青少年-家庭危机)青少年的心理功能还是远端环境和近端因素的中介因素七)暗示-模仿模型 在特定人群中,当媒体报道了某个体的自杀死亡后,自杀率将随之增加 维特效应,(八)存在主义-建构主义模型 四因素动机模型,即精神、心理、社会和关系以及躯体4种自杀动机它们构成触发事件,给个体关于自我、关系和世界的观念和预期带来了挑战面对挑战,个体的应对方案有: ① 保持原有的建构并“安然度过风暴”,② 通过重建过程改变原有的建构使自己变得更加适应,③ 自杀自杀: 多因素的事件,,神经生物学因素,严重的内科疾病,冲 动,武器的获得,绝 望,生活压力,家族史,自杀行为(传染效应),人格障碍/特征,精神疾病,心理脆弱,物质使用/滥用,,自杀,,,,,,,,,,,,,Jacobs, 2003,生活压力:亲子冲突、父母冲突、人际关系紧张、课业压力、恋爱受挫等 人格特征:攻击性人格特质、边缘型人格特质,自杀: 多因素的事件,,神经生物学因素,严重的内科疾病,冲 动,武器的获得,绝 望,生活压力,家族史,自杀行为(传染效应),人格障碍/特征,精神疾病,心理脆弱,物质使用/滥用,,自杀,,,,,,,,,,,,,Jacobs, 2003,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Hung et. al. (2000),自杀: 多因素的事件,,神经生物学因素,严重的内科疾病,冲 动,武器的获得,绝 望,生活压力,家族史,自杀行为(传染效应),人格障碍/特征,精神疾病,心理脆弱,物质使用/滥用,,自杀,,,,,,,,,,,,,Jacobs, 2003,自杀与传媒报道,Philips (1974),自杀: 多因素的事件,,神经生物学因素,严重的内科疾病,冲 动,武器的获得,绝 望,生活压力,家族史,自杀行为(传染效应),人格障碍/特征,精神疾病,心理脆弱,物质使用/滥用,,自杀,,,,,,,,,,,,,Jacobs, 2003,被试:13名有严重抑郁史且有过自杀行为的男性被试(suicide attempters)及14名有严重抑郁史但没有自杀行为的男性被试(comparison subjects) 结果:(1)在典型的愤怒面孔-中性面孔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右侧眶额皮层(BA 47)表现出更大的激活,而在右侧额上回(BA 6)表现出更小的激活(典型的愤怒面孔-中性面孔)。
结果:(2)在温和的愉快面孔-中性面孔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右前扣带回(BA 32至BA 10)表现出更大的激活; (3)在温和的愤怒面孔-中性面孔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右小脑表现出更大的激活 (Jollant et al., 2008),被试:15名有严重抑郁史且有过自杀行为的男性被试(ATT)、15名有严重抑郁史但没有自杀行为的男性被试(NAT)及14名健康被试(HC) 结果:在GO/NOGO任务中,NAT组比ATT组在右前扣带回表现出更大的激活,比HC组在左脑岛表现出更大的激活,而ATT组与HC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杀企图跟反应抑制神经回路的异常没有关系然而,ATT组与NAT组在反应抑制任务中的不同激活模式提示我们,有自杀企图者与一般重度抑郁患者的神经机制的不同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Pan et al., 2011),注:绿色为右前扣带回,蓝色为左脑岛,自杀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多个基因(包括5-羟色胺转运体、色氨酸羟化酶2(TPH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与自杀行为有关 表观遗传学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DNA甲基化、核糖体RN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 (TrkB)的甲基化、精胺氧化酶启动子(SMOX)的甲基化均与自杀有关。
自杀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Roy et al. (2010) 的研究表明,一种与压力有关的基因,FKBP5与儿童期遭受虐待的交互作用可以提升自杀企图; Gibb et al. (2006) 的研究发现,5-HTTLPR调节了童年期的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与成年后的自杀企图的关系; Cicchetti et al. (2010) 发现,对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讲,受到一两种形式的虐待、携带S/S或S/L基因型的孩子比携带L/L基因型的孩子有更多的自杀意念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1)网络依赖、网络心理障碍 案例:2005年底,在上网36小时玩《魔兽争霸》游戏后,13岁的天津少年张潇艺从24层高楼跳下自杀身亡死者的母亲将电脑游戏《魔兽争霸》的中国代理商告上法庭,索赔10万元 ,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2)“自杀网站”成帮凶 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自杀网站”,可以搜索到275万个相关网页,输入“完全自杀手册”,则可搜索到8.06万个相关网页(2007) “你想自杀吗?这里有最常见、方便又快捷的自杀方法!”—台湾“JACK三度空间”网站主页的标题,该网站标榜“自杀手册”为特色。
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案例:2001年3月31日晚,四川成都某重点中学高三理科学生朱某(女)因数学测验失误被其母亲唠叨,遂按某“自杀网站”上教授的方法服安眠药自杀朱某服毒后,电脑还开着,屏幕上的图文是介绍服毒自杀的方法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3)青少年沉溺网吧、网络游戏 案例:2002年4月9日,台北市某中学一初中学生从12楼的家中跳下自杀身亡检察官认定该男生因痴迷电脑游戏“黑暗破坏神(Diablo)”第四代游戏而自杀在死者身上遗留有“死期到了”的小字条,似模仿该游戏中“time to die”方式该家长发现,在Diablo游戏中遇到恶魔时,就会出现“time to die”的字样提示,主角可“自杀”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能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游戏内容本身不良影响和误导,如大部分暴力(战争)游戏中,主角、配角的生命是无常的,或者瞬间毁灭,或在瞬间又可重生,生死可轮回、死后可复生,有的游戏有直接关于自杀的内容; 另一方面,沉迷网游使他们与父母及他人的情感交流减少或产生冲突,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互联网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4)网络直播自杀 案例 原因:(1)吸引人关注; (2)对社会存有爱心,让人理解抑郁症; (3)自杀时是犹豫的; (4)告知、告慰亲友; (5)负面情绪的释放。
对自杀问题的误解,,1、嚷着自杀的人不会真的自杀 在对自杀个案的研究中,发现75%的自杀者在自杀前会表露自杀的念头,或以作为威胁 2 、对有自杀危机的人不应提及自杀 用愿意与其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协助他渡过难关,甚至谈论死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