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doc
3页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1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所谓的“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 种“缺乏感”体现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 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 它是推动 人们以一定方式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活动的直接动力可以肯定的说,人的有意 识的行为,无不起源于需要所以,马克思说:“任何人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 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们的行为和违法行为,都起源于需要,只不过前者的需要正常的,而后 者的需要是难以被社会所接受的而故意犯罪者的需要,则是一种畸形的需要 正如前苏联学者斯塔拉鲁欣所说:“行为,首先由反常的、畸形的或臆想的需 要引起的 ”一、简述犯罪的畸形需要一、简述犯罪的畸形需要从心理学而言,犯罪的需要实则为一种畸形的需要所谓畸形需要,是指 在个体需要中占了主导地位,但根据其生存的外在环境条件,又不能通过途经 和手段来满足的那些需要例如,一位国家的领导干部十分渴望自己可以像企 业的大老板那样出入高档场合,有名车豪宅他对金钱有了极大的需要,但是 这种需要,其外部环境并不可能为他提供的途经和手段来满足的,显然,这种 需要就是畸形需要。
但是基于内心强烈的渴望,这位领导干部的强大需要就导 致了强烈的行为动机,于是有了贪污、受贿行为的发生,最终走向犯罪同理 可证,抢劫、盗窃是源于对金钱的需要,而强奸则是源于对性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 A·H·马斯洛提出过需要的层次理论,并被社会所认知、赞 同且广泛使用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 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 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的犯罪总 是从满足生理的需求开始的,例如对食物、水、空气、住房的需要,这就很好 地解释了在食物匮乏时期,人吃人的状况;以及瘾君子抢钱、偷钱去买毒品满 足生理需要的情形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呈波浪式地推进的,在 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 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当生 理的需要解决或即将解决时,人类便开始谋求更高一级的需要,譬如尊重的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黑寡妇”自杀式炸弹而言,这就是一种出于对宗教、 种族的信仰而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体现。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人们总是优先满 足生理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最难以满足的,因此,渴望自我实现的需 要往往会引起很大影响的犯罪,如郑化民杀童案,这种严重的犯罪就是渴望自 我实现的一种病态表现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2二、剖析青少年的犯罪需要二、剖析青少年的犯罪需要有这样一个案例,15 岁的初二花季少女张雪被同班男生残忍地用砖头拍死 在菜田,死者的后脑勺变形,耳朵变形,眼球爆裂,甚至口腔里的牙齿也被砸 掉了六七颗,而经过调查后,张雪的被杀原因是因为她拒绝了该男生的求爱在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还未成熟的青春期,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的需要逐渐 强烈,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能带来被接纳的心理感受此案例中的男生,其求 爱行为体现了青少年对爱和归属的正常需要,面对求爱被拒,其实还有很多其 他的应对方法,可以取得心理平衡但可惜的是,在此需要暂时不能被满足时, 他却选择了实施凶残的报复青少年的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 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的特点构成了这起 犯罪就中国目前的青少年成长环境来看,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吃、穿、住、 行一般都能得到满足了,即,人的第一层次的需要是能得到满足的。
人的需要 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当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进行第二层次需 要这也就是有些家长提到的,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为什么反而问题多了的 原因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文明进步的体现,当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的时候,一般是不会递进而产生其他层次的需求和想法的从各种司法数据来看,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并高发的社 会问题,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单纯产生的,无疑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着极大 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大量 增加,农民工的小孩和老人便成了农村中的留守族,大人忙于在外打工赚钱, 而留在家里的青少年便失去了大人的照料和管教,缺乏安全感和应有的关爱 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变得日益凸显,他们需要 一种交流,需要寄托显然,现实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引发了更多的犯 罪行为无论多么伟大崇高的王侯贵族,都需要衣、食、住、行、性,无论多 么卑微低贱的贩夫走卒,也都有被人尊重、被人欣赏、自我实现的渴望当言 语的刺激或是鄙视的目光出现时,便激化了他们内心对爱、对安全的需要,他 们通过粗俗的言语或者武力来寻求安全和保护,通过暴力、犯罪、吸毒来寻求 归属感,通过偏激的行为来得到社会的关爱,通过犯罪的刺激感来满足自我实 现的需求。
三、三、研究犯人需要特点的意义研究犯人需要特点的意义犯罪是一种行为,行为是一定动机作用的结果,而动机又来源于犯罪人的 某种需要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一个行动的产生,大体是经过需要——动机— —行为三个阶段,而引起或推动人们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行为 的动机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源泉,犯罪行为也不例外,需要在犯罪行 为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受限制性,需要结构的不论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3合理发展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反社会性必然导致犯罪研究犯人的需要特点, 能对我们有效地把握犯人的犯罪心理,改造犯人,减少犯罪有着显著的作用第一,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产生犯罪的 根源主要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这种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提出这 种结论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全部解决,也不能以此代替具体的论证和深入的研究 在探讨犯罪心理形成规律时,不可不追本溯源,研究作为心理和行为原动力的 不良需要结构,研究这种需要结构的形成以及需要结构对犯罪行为的支配和影 响让我们有效地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第二,弄清个体犯罪心理的差异性不同犯罪行为,受不同需要结构的驱 使要认识不同犯罪人的个别差异,必须研究其不同的需要结构。
例如:贪污 犯有很强的贪心和物欲,强奸犯执意追求淫乱生活,暴动犯怀有政治野心和领 袖欲在某些犯罪分子中,歪曲的精神需要表现出独特的作用:“为朋友两肋 插刀”的“哥们义气”,属于歪曲的交往需要;“逞强拔份”的欲望,属于歪 曲的成功或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颓废的“外表美”,属于歪曲的美的需要 这种歪曲的精神需要是社会病态意识在个体身上的变态反映,常常引起他们与 之相关的犯罪动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虽然犯罪人的世界观大体雷同,可是, 同一类型世界观为什么导致不同类型的犯罪?同样出于贪得无厌的物质欲求,为 什么有的贪污盗窃,有的却与敌对势力挂钩走上犯罪道路?犯罪心理学告诉我 们:这些都显示了不同需要结构及其强度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 深刻地了解掌握违法犯罪人的个别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与之作斗争,必须抓 住其不良需要结构这个始发环节第三,着眼于需要结构的转化摸清违法犯罪人形形色色的需要结构,就 号准了他们犯罪心理的脉搏,找到了“病根”,有利于进行“对症治疗”无 论是对于社会上综合治理犯罪或劳改单位改造罪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样,就能促使在转化工作中,有意识地满足其合理需要,逐步改变其不合理 需要。
实践证明,不合理的需要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并非先天固有,而 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由消极因素的熏染影响而形成和发展变 化的所以,犯罪人非份的、反常的,不健康的需要结构,是可以通过严格管 理,适度的劳动和正确的教育得到改造的这就为违法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工作 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以上就是我对人类的需要特点与犯罪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希望老师批评指 正,让我能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看法,使我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