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帝国的终结读书笔记.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342025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2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2、一个王朝如果把自己的人民逼到死路一条的地步,或者只有造反起义才有活路的地步,那他离自己的死期也就不太远了3、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的窝囊4、创造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倒未必一定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没有也许更好,反倒更能创新和务实(如美国)5、所谓“封建”,即“封国土,建诸侯, ”又叫“封土建国” ,简称封建这是西周初年做的一种政治妥协和政治安排6、他(西周的天子)的角色,颇有点像联合国的秘书长7、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 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 一个是共和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邦国制度发展而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而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之潮流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制度的这种“ 交相胜 ” ,其秘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先从西周封建说起8、 “革除”殷人所受之“天命”,简称“革命” 9、诚然,民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

      雅典城邦公民投票处死苏格拉底,就是民主制度史上的耻辱和污点10、擅长建立稳固政权的只能是农业民族农业生产需要精耕细作,需要耐心等待,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过多地使用武力显然于农耕不利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有秋季才能出兵的规矩(帝国时代则演变为秋季处决人犯的惯例)这正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限制使用武力(秋后粮饷较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农业民族更热衷的是权力而非武力权力的滥用虽然也会造成对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破坏,但其破坏力显然小于武力的横行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农业民族宁要暴君,不要暴民;宁肯臣服于皇帝,也不愿依附于流寇 只有当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揭竿而起 但在这时, 他们是把起义领袖视为“真命天子”的,而且希望这些领袖一旦打下了江山,就立即放下屠刀,拿起权杖也就是说,农业民族的选择,是建立权力社会11、农业民族对集权有一种渴望正如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说, 他们是由许多单个马铃薯集合而成的“ 一袋马铃薯 ” “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因此,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只能由我们这样的农业民族发明出来或者说, 当农业民族进入到文明时代时,他们一定会建立一个权力社会,甚至集权社会12、事实上,秦始皇就宣称自己的功劳是“隳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即国内不再设防,粮食全部流通可见集权一事,在当时还真是一个福音13、可惜历史的车轮并不是由独裁者的手指头来拨动的,它甚至并不理会文化人的一路和评说14、 China 即秦的读音15、董仲舒与汉武帝一拍即合,却因于一个更重要的共识,那就是:统一的帝国应该有统一的思想据《汉书· 董仲舒传》,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孔子作《春秋》 ,讲的就是天下一统这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天地之常经),人世间的根本道理(古今之通谊)可是现在,学说不统一(师异道) ,议论不统一(人异论),各人有各人的主义(百家殊方),各派有各派的路线(指意不同) ,皇上不能一统天下(上无以持一统),国家无法制定政策(法制数变),人民无所适从(下不知所守),怎么能做到孔子提出的“ 大一统 ”? 言外之意也很清楚:没有统一的思想, 哪有统一的帝国?这是秦始皇也曾考虑过的问题,只不过他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 ,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 ,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

      法家思想是一种政治谋略学,用来武装帝王可以,用来教育人民就太不合适16、董仲舒不愧为“ 帝制思想家 ” ,他确实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找到了一个良策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 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山这不能不 “ 归功 ” 于儒家思想对人们尤其是对知识阶层的影响即便在王朝的末年,士人(读书人)也很少参加造反,顶多也就是几个 “ 落第举子 ” 混迹其间 另一个可以用来作为佐证的事实是,将起义者们凝聚在一起的也从来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非儒家甚至反儒家的民间宗教信仰,从汉代的赤眉、黄巾、 五斗米教,到后来的白莲教、太平天国,都如此17、这也是一笔双方都很合算的买卖儒生向帝国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忠诚,帝国向儒生开放自己的官位和俸禄;儒生从帝国那里谋取了生存的空间,帝国把儒生从潜在的反对派变成了国家的支柱 ;儒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给皇帝的至尊地位披上合法的外衣,帝国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儒学在诸多学说中独尊;儒生获得了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帝国则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统治工具一个独尊,一个至尊,一个垄断,一个把玩,他们当然会拍板成交这又是一笔不平等的交易 尽管帝国承诺要按照儒家思想来治国,但在事实上, 帝国是行王道还是行霸道,却完全由不得儒生。

      王道好用够用时,自然不妨温文尔雅,歌舞升平,一旦不够趁手,就会翻脸不认人,大打出手,甚至杀人如麻总之,帝国可以随心所欲地拒不履行合同,谁都奈何不得 相反, 儒生却必须履行“ 魔鬼协议 ”———从此交出灵魂,不再有自由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而且,由于董仲舒代表儒生所作的这一次集体出卖,中国知识界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还要遭受无数次磨难和摧残1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帝国制度靠独尊儒术得以延续,也因罢黜百家而丧失活力百家罢后无奇士, 永为神州种祸胎” (于右任),诚哉斯言! 只不过这笔帐要到很久以后才会得到清算,二而且得由大清帝国来埋单19、 汉分为东西两汉都是汉武帝刘彻的遗祸所致20、帝国历史的后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是丧权辱国,元是天怒人怨,明是萎靡不振,清是死气沉沉所谓“康雍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因此这又是一个由强到弱、由盛到衰的过程以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为标志,是“积强”强到不能再强,崩溃以澶渊之盟和辛丑条约为标志, 是“积弱”弱到不能再弱, 瓦解(请参看本书第五章) 前面四个王朝 (秦、汉、隋、唐) ,是自己把自己打死;后面四个王朝(宋、元、明、清),是自己把自己闷死。

      总之,帝国制度越是完善,越是成熟,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实际上帝国早就该死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后, 它就事实上不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后来那些 “发明创造” ,都不过雕虫小技之所以还出现了一个“大唐盛世”,只因为汉唐之间有一个369 年的魏晋南北朝21、魏晋南北朝是帝国史上一次极大的反常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发生巨大变化然而,这个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分裂、局势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又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唯我独尊的儒学摇摇欲坠,异端邪说反倒风靡一时六经注我取代了寻章摘句, 标新立异压倒了因循守旧,离经叛道成为学界时尚在统治阶级无法进行强有力钳制和束缚的情况下, “家弃章句,人重异术”( 《宋书·臧焘传》 ) ,论辩成风, “是非蜂起” (刘伶《酒德颂》) 以玄学怀疑论为哲学前导,印度佛教文化为助燃剂,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席卷全国,魏晋南北朝成了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文化的丰收期这就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唐帝国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以“儒道释并存”的“三教合流”替代了“独尊儒术”,以“胡汉一体”的“对外开放”取代了“故步自封”只要看看盛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就知道。

      他们一则诗仙(道),一则诗圣(儒) ,一则诗佛(释) ,缺一而不成其为盛唐可见只有开放的胸襟,才有辉煌的文化22、实际上自盛唐以后,帝国制度就风光不再之所以还能绵延不尽,除了我们民族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外,少数民族的不断输血也是一个原因五代输一次, 元输一次, 清又输一次每输一次血,民族精神就被激活一回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被称作“ 胡人 ” 、“ 番邦 ” 的少数民族,帝国的前途会是怎样?我想也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像玛雅帝国那样彻底毁灭, 另一种就是在死气沉沉中慢慢烂掉不过, 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是糜烂大清帝国的最后一百年,仍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外交困他们自己就是“ 胡人 ” ,不能指望再有 “ 胡人 ” 来帮助 更何况, 这一回来打咱们的,是英吉利人、 法兰西人、 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日本人他们虽然比“ 夷狄 ” 还要 “ 夷狄 ” ,却已经不再是“ 蛮族 ” ,而是 “ 列强 ” 这回,轮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跑到西边去打猎(两宫西狩) 了, 和当年唐玄宗的仓皇出逃一模一样23、实际上,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人治未必就不好只要那人是“治人”,效果可能比法治还好的多。

      24、义,是一种带有杀戮性质的东西因此有“大义灭亲”,没有“大仁灭亲” ;有“义无反顾” ,没有“仁无返顾” 仁, 是一定要反顾的,也是灭不了亲的,因为仁的本质就是“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他至多只能牺牲自己(杀身成仁) ,无法对付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国由家发展而成,国与家统一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君是“君父”,臣是“臣子” ,官是“父母官”,兵是“子弟兵” ,各地区、各部门则是“兄弟关系”26、民众其实不过是像小草一样可以任意践踏的东西(草民),或是像蝼蚁一样可以随意处决东西(蚁民) 27、儒家主张“尊王攘夷”,符合君的需要;主张忠君爱民,符合臣的需要;主张“尊卑有序” ,符合民的需要28、 帝国制度的三大特征: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历代王朝实行的与其说是“德治” (道德治国) ,不如说是 “礼治” (伦理治国) 礼治的核心,就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伦理治国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句:小人服从大人,女人服从男人, 民间服从官方, 全国服从皇帝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 却让我们民族没有了思想和言论自由一个没有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社会也不可能真正有道德。

      伦理治国的结果不但是没有了思想和法制,最后连道德也会荡然无存帝国的政治是官治官治并不要求某个官员有多高的素质、水平和威信, 只要他又一定的官衔和足够的权力就行人治在帝国历史上只能是昙花一现,官治却能保证长治久安帝国是郡县制,邦国是封建制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区别:A、封建制是分权制,天子分权于诸侯,猪油对自己的“国”享有独立的主权和治权;郡县制则是集权制,集天下之权于中央,郡县不过中央的派出机构B、封建制是领主制,诸侯的邦国和大夫的采邑都是他们自己的;郡县制的地主制,地方官对自己管辖的地区绝无产权也无主权C、封建制是世袭制,天子、诸侯、大夫均家族世袭,代代相传;郡县制是任命制,所有官员均有中央政府或上级部门任命不得传子传孙邦国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帝国的政治是官僚政治中央集权(集权制)与官员代理(代理制)并存,这就是帝国制帝国根本不可能限制权力,相反,集权越是强化,腐败越是严重帝国制度的合理性,是以普遍的贫穷落后为前提的帝国制度本身是荒谬和矛盾的帝国是一家没有股东和股权的大公司他的财富产权不清,权力来路不明 明明要靠赋税来支持运作,却不肯承认纳税人是主人明明要靠暴力来维持统治,却偏偏要说成是皇恩浩荡。

      结果,最有资格进行监督的人(人民)无权监督,最该接受监督的人 (皇帝) 不受监督, 夹在中间的官僚集团正可以上下其手两头通吃这样的制度,又有什么指望呢?清之败,不是王朝之败,而是制度之败取代帝国的,是共和共和制度是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共和制度的“天下为公”,是指政权(国家权力归公众所有),帝国制度讲的“天下为公”,则是指产权(土地资源归国家所有)29、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就是没有了思想我们民族曾经是有思想的儒家有思想,道家有思想,法家有思想,墨家有思想, 其他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