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祝山石大夫碑.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767669
  • 上传时间:2018-05-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8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祝山石大夫碑泰山东北麓有祝山,海拔312 米,山体浑圆,孤单独立 《泰山道里记》称 此山“单椒圆特”清·赵浣(字诗村,乾隆壬申岁进士,曾任朝城县训导)撰 《双桥碑记》称:《史记》中记载汉武帝封泰山,“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 山下址东北肃然山”,今东、北二处无小山,唯有尖圆土山名祝山,, 在此碑 文中,赵浣断祝山为汉武帝所禅肃然山,可见此山不是一般的山在上世纪初, 山上仍有甘露庙、王灵官庙、朝阳寺、石大夫庙等现在,诸庙已毁,只有石大 夫庙遗址前的《石大夫庙叙》碑(简称石大夫碑)等残碑在述说着历史了石大 夫碑最早为泰山学院周郢教授于2005 年发现碑现立于祝山东侧山脚,面东, 临河因原引碑文不全,今录碑文原文如下: 山上树株系会申同栽, 朝阳寺树株及四面石堰俱系永宁庄栽植修理,爰立石 垂诸永久,并载《石大夫庙叙》于左:向者趋庭章邑,登女郎山,始知有石大夫庙庙厦东壁前,邑宰刻文于石, 志其医痼疾甚神先是前明大夫尝鬻药江南,见五尺童,揖而延之坐,曰:“是 吾邑父母也,愿异日勿相忘,吾石姓,可访我于东山之下候以茶而别后果 成进士,以知县用,分符章邑乃赴东山访问,并无石姓小憩于巨石下,恍惚 假寐时,其人至矣。

      指石而言曰:“此即我,相别数十年,今蒙屈驾时不一 晤,倏别而醒,若惊若失因揖石,为其内子祷疾,寻愈镌文于石身,以彰灵 异,旁为矮屋妥焉后人遂以为祈请之所会先严病于署,急甚余稔闻大夫之 灵,具文诣东山祷,祷毕,阅石身所镌,即女郎山庙厦东壁之文也周石审视, 高广□过数丈, 质刚朴而不陋, 拙而不丑,敦厚中寓秀拔之气 色则黧然而黑苍, 然而活苔痕斑斑□翠其上,新鲜可爱上有缝纹一二处,宽不踰指数柏蔚然, 根生裂缝中仰而四顾,则在众山环绕间,忽而坦坦十数亩,无崖岸,无沟壑, 而此石平地突出石西北隅则矮庙□□□焉,余则楼者、阁者、廊者、殿者众, 亦老少文质,质不一询诸道人,云:“大夫随处显灵,此皆化身耳余不暇 详,遂遄□□,则先严病已若失矣因献联额以志之道经莱邑阳邱山,闻山有 重阳大会,所祀者石大夫也道光乙酉,吾泰东乡绅民重修祝山甘露庙,并附石 大夫庙于山麓,开动以庙记述余余曰:“众善庙之,而未知其仙而非神也;神 而姓之,而未知其姓之所自来也故敬叙之乾隆乙卯恩科举人候选知县赵孟班撰文,邑庠生李慎斋书丹 以下会众题 名 4 行,略 ) 道光柒年岁次丁亥重阳节立此碑立于 1827 年;碑高 1.18 米,宽 0.83 米,厚 0.36 米;碑文正文 20 行, 满行 32 字,字径 2.2 厘米,楷书。

      碑文撰者赵孟班( 1756-1834),字冠英,号晨庐,泰安范镇谷家庄人,清 乾隆乙卯( 1795年)举人,选授曹县教谕,候选知县赵孟班为清初苏松巡按 赵弘文之玄孙,诗书继世曾受教于泰山书院院长唐仲冕门下,天性孝友,聪慧 嗜学,自经史子集,以及古今文章,无不兼收博采,于书无所不读所做古文辞及古风、七律皆上承唐宋诸大家,书法尤重一时,远方构得片纸,珍如隋珠著 有《耘经耔史堂稿》、《四书集解》等《泰安赵氏家谱》)赵孟班入选民国 《重修泰安县志·人物志》2006年 5月 20 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中,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第5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中华民 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等共同列入民俗分项泰山石敢当习俗已 经“作为灵石信仰的一种相当定型的文化符号,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 中,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的民俗象征之一”(马昌仪《石与石神》)泰山石敢当 信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驱灾招福、祈求平安吉祥的观念和具有悠久历史的风 水理念泰山石敢当早已是大地的守望者、 男女老幼的保护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变化, 泰山石敢当习俗已经或者是正在被丰富和演化。

      石大夫就是其中的 演化之一关于石大夫的最早记载,见明·万历二十四年《章丘县志》:“东陵山下大 石高丈余,有神异,不时化为人,行医章丘邑中 号石大夫叶涛《泰 山石敢当》 )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 亦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 刻“太 ( 泰) 山石敢当”五字, 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北人谓医士为大夫, 因又名 之曰“石大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十四》载:“明季,济郡以北数 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 齐东有农民韩方, 性至孝,其父母皆病, 因具楮帛, 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 ”“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在山东地区发展到明代,出现了 功能的一大拓展, 即有原来的镇宅避邪, 进而增加了治病驱邪的功能, 并在北方 演化出了与泰山石敢当习俗有着密切关系的‘石大夫’信仰”(叶涛《泰山石敢 当》)据叶涛教授考证, 把泰山石敢当称为石大夫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北方地区, 尤其是鲁中一带较盛行, 而岱东最为集中, 除祝山及莱芜阳邱山外, 又有岱岳区 徂徕镇、新泰莲花山、 莱芜和庄乡等都曾有石大夫庙而祝山的石大夫碑则成了 “石大夫”较详实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图为《石大夫庙叙》碑拓片局部)“石大夫”碑清初学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五有记石敢当一条称:齐鲁之俗,多于邨落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王士禛传述了当时石敢当又被称为“石大夫”的民间轶闻,为研究石敢当 信仰的演变留记了一条重要信息。

      后世学者如清人俞樾 (《茶香室丛钞》 卷十)、 今人刘锡诚(《石与石神》)等在论述石敢当时,大都征引了这条资料但除去王士禛这百字杂记外, 关于“石大夫”的文献史料留存甚少,致使后 人对这一信仰的源起流衍难作详细考察近日于泰山东麓祝山获见一方题为《石 大夫庙叙》的清代碑石,填补了这一史料空缺碑石原文如下:山中树株系会中同栽, 朝阳寺树株及四面石堰俱系永宁庄栽植修理,爰立石 垂诸永久,并载《石大夫庙叙》于左:向者趋庭章邑,登女郎山,始知有石 大夫庙庙东壁前,邑宰刻文于石,志其医痼」疾甚神先是前明大夫尝鬻药江 南,见五尺童,揖而延之坐,曰:“是吾邑父母也,愿异」日勿相忘,吾石姓, 可访我于东山之下候以茶而别后果成进士,以知县用,分符章」邑乃赴 东山访问,并无石姓囗憩于巨石下, 恍惚假寂时,其人至矣指石而言曰: “此 即我相别数十年,今蒙屈驾时不一晤,倏别而醒,若惊若失,因揖石,为 其内子祷疾,」寻愈镌文于石身,以彰灵异,旁为矮屋妥焉后人遂以为祈请 之所会先严病于署,」急甚,余稔闻大夫之灵,具文诣东山祷,祷毕,阅石身 所镌,即女郎山庙厦东壁之囗」也周石神视,高广囗过数丈,质刚朴而不陋, 拙而不丑,敦厚中寓秀拔之气。

      色则黧」蔚然根生裂缝中,仰而四顾,则在众 山环绕间,忽而坦坦十数亩, 无厓岸,无沟壑,而」质不一询诸道人, 云:“大 夫随处显灵,此」皆化身耳余不暇详,遂遄囗囗,则先严病已」若失矣因 献联额以志之道经莱邑阳邱山闻山有重阳大会,所囗(祀)者亦石大夫也 道」光乙酉,吾泰东乡绅民重修祝山甘露庙,并附石大夫庙于山麓,开动以庙记 述余」余曰:“众善庙之,而未知其仙而非神也;神而姓之,而未知其姓之所 自来也故敬叙」之乾隆乙卯恩科举人候选知县赵孟班撰文,邑庠生李慎斋书丹以下会众题名略)道光柒年岁次丁亥重阳节立按:《石大夫庙叙》原碑高1.18 米,宽 0.83 米,立于祝山东北麓山在 泰安市岱岳区祝阳乡境, 《泰山道里记》记此山:“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单椒 圆麓祝山海拔 312米,山势环拱,状若圆锥,属泰山东麓支山山上旧有石 大夫庙,毁于近代,今惟碑石留存又,碑文撰者赵孟班,系清代泰安学者,民 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八《人物》有传据本传:孟班字冠英,谷家庄(今属泰 安市岱岳区范镇)人聪慧嗜学,于书无所不读,所作古文辞及古风、七 律,皆规抚唐宋诸大家,书法尤名重一时,有《耘经籽史堂诗文稿》通过这篇《石大夫庙叙》 ,对石敢当信仰的一线支流——“石大夫”的庙祀 由来与信仰传布作一考察,应是很有意义的。

      1、“石大夫”信仰之兴起时间与地点:“石大夫”之名首见清初王士禛之 书,此前则未见记录今据《庙叙》记叙的“前明大夫”鬻药江南的传说,可知 “石大夫”的信仰兴起于明末,清初开始传布, 延至道光以后仍盛行不衰 此与 王士禛的记载时、 地正相吻合 碑文在铺叙“石大夫”故事时,一直将传说地点 锁定在章丘东山(女郎山),从灵石现身到刻石立庙,都发生在这一地点这似 说明“石大夫”信仰最早源起于章丘,证之《章邱县志》:“东陵山下大石,高 丈馀,有神异,不时化为人,行医邑中嘉靖初,尝化一男子,假星命,自号石大夫三会本《聊斋志异?韩方》吕湛恩注)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 十二《韩方》篇云:“齐东农民韩方,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楮帛,哭祷于孤 石大夫之庙蒲松龄为章丘长申庄浆水庙撰《创修五圣祠碑记》,亦述及“石 大夫”事又《山东通志》载:“杈枒山亦名东岭,长白山迤南之高峰也有石 高丈余,化为人,行医于章丘明嘉靖初,自号石大夫,假星命至渭南见刘凤 池即拜曰:我邑父母也刘果登第,令章丘访之不得,石见梦曰:‘东岭下山 大石即我也’凤池立庙祭之病者往祷,辄托之梦寐,医无不愈今长山有石 大夫祠转引自《章丘名胜古迹》),今石大夫庙已倾圮,而大夫石与石刻 犹存。

      2005 年 8 月 21日承章丘景元华先生导引, 往访其地 大夫石位于东岭山 西麓,石如巨屋,东侧有“大夫石”三字,篆书南侧镌有二诗,其文曰:“东 陵山远眺:‘飞骑迢新径, 嘉名符八祥 好云随顾指, 皎日炳流光石柱连天起, 林莺逐候翔悠然寻归路,延首望八荒’‘萦迴奔岱岳,秀拔擅青齐佳气中 峰敛,阳炎绝巘栖张眸入寰海,咳唾落云霓阊阖欲通问,敢辞日攀跻’嘉 靖辛丑(1541)孟夏,赐进士及第关中刘风池书, 监生李惠卿刻 ”据以上史证, 可知“石大夫”的信仰实起于章丘2、“石大夫”传说之内容: 对于“石大夫”的神异, 王士禛只简述其“能 暮夜至人家医病”,而未记录具体的传说内容而《庙叙》却详细记述了一则神 人之间“富贵不易交”的感人故事,其中的“石大夫”先以“五尺童”出场,再 以章邱山灵石现身,其疗病的灵奇被演绎的神乎其神当代学者在考察“石大 夫”医病神功时, 多曾指出其与灵石崇拜的内在联系,如袁爱国先生 《泰山风俗 ?泰山石敢当》云:“推想起来,‘石大夫’之说不过是‘泰山石敢当’镇邪功 能的延伸而从《庙叙》传述的故事中,便依稀可以看出石敢当从镇邪灵石到 治病医士的形象演化轨迹3、“石大夫”信仰的传布地区: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于引述王士禛 之说后称:“按:此(泰山石敢当)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 称。

      ”说明与遍及全国的石敢当风俗相比, “石大夫”信仰的传布地区十分有限, 仅限于北方, 不逾江南 今考“石大夫”策源于章丘,尔后布至与章邑接壤的莱 芜阳丘山(今属莱芜市羊里镇),《庙叙》中提到莱芜羊邱山有石大夫庙,经实 地考察,庙故址在羊邱东麓,久已毁圮,山会也久已停办清道光时期又传到泰 安东部乡村,在祝山建起“石大夫庙”同期还传至新泰,据马东盈先生《话说 莲花山》一书中调查:在莲花山麓有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 年)殷源清撰书 《移庙碑记》中称:“新邑凤凰庄石大夫庙创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5 年), 在北圣祠西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 年),领袖李清泰、李志成夜梦神告之曰: ‘目疾,盍为吾治之?’至昼,入山观之,神目中有土蜂窝一以神在 山上,祈祷不便,故与村人共议, 捐资助修石庙一座, 移于村之东北三圣祠下焉 神像重修,人眼疾亦痊有求必应,共蒙保佑之恩;无祝不灵,俱沐扶持之泽 欲立碣,永垂不朽碑已买就,未立而寿终兹中善人等谋立竭以成其事功既 竣,问序于予予不容辞又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 年)廪贡生 张志沺撰《重修十(石)大夫庙碑记》中称:“昔兹庙在山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