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节绪论人文地理课件1章节.ppt
103页人文地理学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姜海宁 邮箱:jhn841263@ 短号:656818,,考核方式:,平时50% 作业、出勤率、课堂表现等 期未50% 考试,,课程基本要求:,1、能判断地理视角 2、从地理视角发现问题、选题、构思初步分析框架 3、能读懂人文地理图,归纳空间分布规律,作初步的分析,第一章 绪 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地理学 1、地理学概念 2、地理学思想史 3、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地理学的划分,1、地理学概念 地理一词源于希腊语Geographe,地球(Geo)和描述(graphe)的合成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以地表空间为基础的横切诸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人文社会科学。
适应已建的学术秩序,分裂为两部分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地理学,2、地理学思想史 古典地理学(从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 1859年):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近代地理学(1874-二战结束):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学科内部则不断分化出众多的分支学科;,现代地理学(二战以来):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深化与多元化3、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4、地理学的划分,,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依据研究对象侧重点不同来划分,(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不包括经济地理学,而后者则包括经济地理学本文采用前者的概念和内容人” :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 “地”:空间分布、过程、结构与规律 人文地理学: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研究的要点: (1)立足于空间的概念人文地理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键之处。
(2)强调人地关系的观念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二)区域研究,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图,金其铭-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分类法,1、综合理论部分:理论人文地理学学科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包括基础理论和有关方法论 2、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对一定区域内的人文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3、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
对人文现象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目前已经形成若干分支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1、人口地理学 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人口的空间分布、构成、移动与增长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从最早的种族、民族的空间分布,到人口的自然、社会结构,人口的迁移、流动及其内在机制,现在更多地与社会、经济、政治等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2、聚落地理学 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与人口地理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侧面,即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 分为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3、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经济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 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4、政治地理学 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970年代以来,研究多集中在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方面,更为关注较小的政治区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离区、选举地理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5、社会地理学 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 人类社会由于民族渊源、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 社会集团占有地球表面,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格局 目前,研究的重点向城市这一特定区域转移,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种族、性别的空间分异、冲突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6、文化地理学 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传播、演化的规律,以及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有些学者将两者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但它们也存在差异。
社会地理学主旨是研究人类自身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侧重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客体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此外,还有人种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共同构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扩展深化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四、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 人文现象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具有历史性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三)综合性,综合性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复杂性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而地理知识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地理视野的扩展,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一)古希腊,荷马: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祖师” 希罗多德:著作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认为地理学家的任务不但是列举旅行路线,而是阐述空间和环境; 希波格拉底(公元前1460-公元前1377年),著有《论环境》,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柏拉图(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8年):提出“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提出地球的各种居住性与地球纬度有关;靠近赤道或远离赤道的那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这是环境决定论的最初萌芽。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年-公元前192年):被誉为“地理学之父”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在其著作《可居住的地球》中,将地球分成:三个可居住的地区和五带,另外描述了这些地区的特定地理环境,及利用这些环境的社会关系二)德国,洪堡 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他们被称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也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注重野外考察,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 30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5卷本的《宇宙》 尽管其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创立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在内李特尔是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形成。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此,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发展起来 倡导比较地理学、形态地理学方法,这两种方法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二次大战以前,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 与古典地理学不同的是:人文地理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古典人文地理学中人文地理知识知识现象的描述和粗浅的解释,而李特尔之后,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的解释 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与中心:德国 不同流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人地学派、空间学派),(一)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 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 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二)主要学派,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德国学派: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拉采尔(F.Ratzel,1844-1904)及其学生美国的森普尔(E.C.Semple, 1863-1932)、亨廷顿(E.Huntington 1876-1947) 或然论(possibilism) 法国学派: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具有主动性。
环境包含着多种可能性,它们被利用的方式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抉择能力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P.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和学生白吕纳(Jean Bruna,1869~1930)环境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 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Alfred Hett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