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性:独语与多声.docx
9页对话性:独语与多声——论《罪与罚》对复调理论的运用摘 要:对话性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内容,以“独白”“复调”“多声 部”等为审美内涵和哲学价值的批评实践对小说文本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运用对话理论的典范,囊括了作者、作品人物、读者 以及社会语境等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对话重新审视巴赫金复调理论针对文本 研究呈现出的参与性、开放性对话,可重构超越对话、人文审美的 “复调”世 界关键词:对话性 复调理论 《罪与罚》一、引言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 )是俄苏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 家,他在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下文皆简称《诗学》)中首创引 用了 “复调”和“多声部”音乐领域的概念到文学批评实践中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罪与罚》作为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创作阐释和文论互证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以对话性为主要切入口重新审视小说对于“复调”理 论的实践,也是拓展对巴赫金诗学理论的艺术思考新维度一)复调理论巴赫金《诗学》中的“复调”和“多声部”原本都是音乐领域的专业概念, 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指一种源于 18 世纪欧洲没有主旋律和伴声演奏的复调音乐 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主公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自我与他者以及周围世界的 对话。
主人公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话语,恰如通常的作者话语一样充分;它并不从属于主人公的客体形象,不是作为他的一种性格特征,也不是作者声音的 喉舌 在复调理论视域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一场具有平①等性、开放性的姿态下完成意识和行动等多层面的对话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 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 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巴赫金复调理论不是僵死的语言学② 研究延展,而是具有探索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维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二)对话性巴赫金《诗学》中关于复调理论的聚焦在于对话从学科发展的层面来看, “对话”有可能解决的是人文学科内“反独断反霸权反终结”的垄断局面,能给 予参与者更为开放、自由的话语权力 而对话自人类使用语言以来,就渗透着③ 复杂而精妙的多种联系,再深入到复调小说的内部话语,“对话关系——这是比 结构对话中的对答之间的关系更为广泛的现象,这是几乎包罗万象的一种现象, 它渗透在所有人类言辞中,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全部关系与表现中 对话是人④类生活有意味的形式,即小说世界内主人公与包括自我意识的外部世界的他者、 心理和思想上显性与隐性的交流。
就巴赫金《诗学》谈到的对话具体表现为“大 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形式,面向小说的内部世界,“在这个‘大型对话' 里面,回响着主人公表现在结构上的对话,它被照亮和浓缩;……对话也转向主 人公每一个姿势中,转向面部表情的每一个变化上,把它变成间歇的和断续的; 这已经是‘微型对话'了 小说人物以平等独立的姿态与一切对象交流,从宏⑤观的、外部的、显性的小说世界论辩中看到复调展示艺术维度的宏大图景;从微 观的、内部的、隐性的小说世界对话中感知复调映射思想深度的心理空间以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为复调理论的推演实验室,具体到独语者:从“角色 意识”到“作者意识”;多声部:从“音乐合奏”到“文学复调”;超越对话: “语言外衣”到“活的事件”三个层次来说明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小说世界的批评 阐释与运用实践二、独语者:从“角色意识”到“作者意识”前文我们引述巴赫金《诗学》中谈到小说角色意识的理性判断,然而这种相 对独立的人物意识想完全达到与作者平等对话还有一定难度作为小说人物背后 的“人物”,作者的意识不能被忽视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人 公拉斯克尔尼科夫为我们提供了从“角色意识”到“作者意识”审视的艺术视角。
即在小说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人物角色的意识外显于叙述、情节、对话,而作者 的思想、意图乃至意识作为潜在文本时常会“浮出水面”从世界与作者的关系⑥而言,小说主人公以显性思维和意图建构属于自我意识的小说世界,但是作者本 人的经验、心理和思想不同程度地介入小说角色之中——小说人物充当了作者 的“影子”和“发声器”就作者与文本关系而言,本质上反映的是创作者个人 的哲学观、人生观和文学观在小说中的立场 ,而巴赫金《诗学》所探讨的复调,⑦在小说《罪与罚》中不缺少内心独白的声音以声音对话联通人物意识的心理空 间和精神世界,具体到《罪与罚》主要从三个方面处理角色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关 系一是主人公的意识和活动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映射《罪与罚》的主人 公拉斯克尔尼科夫杀死十四等文官的太太,即那个让他厌恶的老太婆,扣动谋杀 的扳机前,大学生拉斯克尔尼科夫的生活处境困厄、窘迫,甚至心理出现压抑和 扭曲,以至于他将老太婆的命比作杀死一只“毫无用处、讨厌有害的虱子”斧 头的落下暗示主人公与过去完成了决裂,而射向老太婆的“子弹”内却含有作者 的经验轨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命运多舛,因反对沙皇政府被逮捕,以十年西 伯利亚流放来免除死刑的惩罚,作者以现实的遭遇、思考和信念投射到小说主人 公的行为选择上,作者聪明地借助主人公之口说出“非理性”“上帝死了”以及 虚无主义对自我意识和行动的渗透。
二是作者借助小说角色的梦境和口吻说出对世界的看法小说《罪与罚》在 第四章开端即由主人公之口说出:“莫非这还是在做梦?” 确实,杀人以后罪恶⑧之血就粘在主人公的袜子上,出租屋的一夜让血液浸透到主人公的身体以至于 让主人公心理产生错乱,自己杀死的到底是一个肉体的老太婆,还是自己内心的 信仰或原则呢?“老太婆只不过是一种病……我想尽快跨越过去……我杀死的不 是人,而是原则!原则嘛,倒是让我给杀了……结果发现,就连杀也不会……原 则?” 如果说老太婆之死尚有原因,那么莉扎薇塔之死就让“罪与罚”的思考变⑨得深刻,在小说的第五章主人公面对索尼娅的灵魂质问时,他从索尼娅身上见到 了逼近莉扎薇塔时的惊恐神色以及纯净的孩子式微笑,老太婆与莉扎薇塔的死亡 造成对立,而索尼娅和莉扎薇塔形成生命的互文照面,两种死亡隐喻的复杂让主 人公发问 “难道我杀死的是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⑩三是作者自觉或非自觉地介入小说角色,参与故事的叙述《罪与罚》中可 以看到作者使用两种身份介入故事:一是身份介入,这里的身份介入主要是指作 者和主人公可能存在相似的经历,更进一步说有可能是作者将个人经历赋予主人 公。
小说第五章主人公面对索尼娅的问答时回忆到“我上过学,可是上大学,蜗 居不能维持生活,不能不暂时退学了即使是这样拖下去,那么十年以后,十二 年以后,我还是有希望当上老师,或者成为一个官吏……母亲却早已憔悴了,可 我还是不能让她过上安宁的日子,而妹妹……” 这段主人公的过往记忆制造了⑪ 假定性真实,仿佛跳脱到故事之外,作者一下子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面对读者进 行记忆叙述;二是意识介入,巴赫金 《诗学》针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阐 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主人公们实际上不仅仅是作者话语的客体,而且也是 自身的、直接具有意义的话语之主体” 以主人公自我意识和心理空间营造出⑫作者吐露自我、宣泄心声的叙述通道,作者将心理、意图和思想赋予故事主人公, 在流动的意识空间内完成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份置换,在虚实之间参与认识世界的 过程三、多声部:从“音乐合奏”到“文学复调”巴赫金《诗学》的“多声部”概念源于音乐,具体是指一种不依赖单个旋律, 并以各种方式加入其他组织来共同完成的音乐过程将“多声部”与“复调”概 念创造性地引入到诗学理论是巴赫金艺术思维和批评想象力的体现,使用多声音 乐赋予了音乐创作者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和交流空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话, 也就是对话方式的对立。
但实质上,从纯粹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对位法关系不 过是广义对话关系的音乐变种而已” 由此,运用“多声部”实现了创作者利⑬ 用人物对话来阐发自我的审美理论和价值观念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这种多 声部交流表现在“大型对话”和 “微型对话”之中一)大型对话:从声到语的开放性巴赫金《诗学》的对话理论一般聚焦于小说主人公的共时性对话,而另一方 面不可否认复杂的对话关系中隐藏着历时性线索小说整体上的‘大型对话'不是发生在过去,而是发生在现在,即进行创作的现在这绝不是对话完成后的速记记录——作者已经脱离那个对话,而现在好像站在那个对话之上更高 的决定性立场上 《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由个人犯罪上升到对⑭莫斯科下层阶级犯罪率增高的讨论展现其在场性,从共时性角度来看,拉斯克尔 尼科夫抛出该话题后,同时引起佐西莫夫与卢任的“经济决定”论调、拉祖米欣 “缺少务实精神论”以及“道德论”三个层面分析,这种显性、广义的对话直接 面向读者,但透过内容谈论也能见到作者的态度,从历时性角度来看,通过这个 下层阶级犯罪率增高的事件,也持续影响到小说主人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 审视和考虑,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深度解读,在小说文本外实现了一种从发声到话 语的协和性、开放性。
而从对话的目的来看,“毫无疑问,对话位于陀思妥耶夫 斯基艺术世界的中心,但是对话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对话不 是行动的前夜,而是行动本身”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借由主人公拉⑮斯克尔尼科夫之口,以交叉、和声和间断的应答方式将不相混合的声音集合起来 传达出去,实现作者对历史、土地、最高真实的思想对话二)微型对话:从墙到门的封闭性巴赫金《诗学》将复调理论的对话,一方面以显性辩论的大型对话突显交流 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以隐性辩论的微型对话暴露人物的内心对话在转向小说内 部时,小说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情绪思想甚至面部表情都构成了连续或非连续的 对话 ,完成小说人物内在的真实性只有在交流中,在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中,⑯‘人身上人的人'才能暴露出来,无论是对于别人还是对于自身都是这样” ⑰我们从《罪与罚》的小说世界的空间建构中,可以透过门与墙制造的封闭场景来 还原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的意识和行动,在小说第五章主人公向索尼娅倾诉的 时候描述自我的内心:“你知道吗,索尼娅,低矮的天花板和窄小的房屋会让人的心灵和头脑憋得难受!噢,我是多么痛恨这间陋室! 可我还是不愿走出这间 陋室 如此封闭、逼仄的环境,带给主人公压迫感,更可怕的是这种空间内⑱正在生长出一种体制般的适应,从身体到心理恐惧的种子开始萌发,在出租屋压 抑逼仄的空间里,他一直重复着 “在门后边?放在门后边?在门后边?”的梦 魇 ,而门后面到底看到了什么,主人公清楚而模糊,当他杀人之后,面对长久⑲以来已习惯的墙壁,那朵奇异的“小花”到底象征何为?唯独主人公异常苍白、 痛苦的表情能暗示内在心理。
奇异之花在暗黑空间盛开,我与“我”实现从墙到 门空间转换的对话交流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微型对话与心理空间形成暴 露人物内心真实性的合力,从拉斯克尔尼科夫到梅诗金公爵,从索尼娅到纳斯塔 霞等都在努力回应“人身上的人”这一问题超越对话:从“语言外衣”到“活的事件”巴赫金《诗学》的复调理论以对话性深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内部,透 过人物语言的交流转向思想沟通,即“思想,是活的事件”,从语言交流到思想 交换,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合谋“表现‘人类灵魂深处'是自己‘在最高意义上' 的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而这个‘灵魂深处'只有在紧张的面向中才会暴露出来” 毫无疑问,小说人物的对话性需要语言实现对话,语言的背后实现了作者诉⑳诸文本世界的意识和思想的深度在《罪与罚》中表现在主人公在基督教的灵光 下完成一种共乐、博爱、和谐的永恒交流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自从杀死老太婆后,完全被罪恶、 恐惧所缠绕,从“贫穷不是罪恶”。












